洪洞大槐树: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寻根之处

2020-10-14 09:20: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临汾新闻网讯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一个600余年的时间轴,串起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思乡情怀。作为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承载着华夏儿女难解的寻根情结。

  每走洪洞大槐树,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个被求解过无数次的问题:600年前,大槐树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带着这些问题,初秋的一个早上,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穿过沧桑斑驳的“根”门,看着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的“根”字影壁,一股热浪在胸中翻滚。此时,导游段武红已早早等候在此,跟随着她的脚步,我们一行穿过莲馨、槐香、鹳鸣桥,来到了大槐树下。“600年沧桑轮回,大槐树几度枯荣,而作为移民对故乡情感寄托的大槐树,现在已经是第三代。400多年前第一代大槐树被汾水冲毁,在其旁边又长出同根第二代槐树,第二代槐树300年后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的讲解在脑海中回放,游走的思绪,在聆听时光的足音。

  此时,恰巧遇到了《大槐树移民》实景剧表演,同行之人纷纷落座观看。随着剧情的演绎,600余年前大槐树下发生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

  山西自古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舞台。14世纪中叶,元朝失政,兵燹战乱,水旱蝗疫,百祸纷至,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而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大漠、雁门之蔽,百姓安居乐业,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高度密集。明朝诞生之际,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充实中原,统治者于洪武三年制定了移民复兴政策。其时山西人口稠密,经济富庶,因此一场大规模的移民始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

  据《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明统治者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发放川资,移民18次,人数逾百万,迁民18个省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旷古绝今,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

  看着历史活态化呈现,尤其是看到剧中兄弟二人将铁锅凿开分及兄弟姐妹作血缘之亲的印证之举的情节时,在场观众纷然落泪,从山东济宁赶来的王戎便是其中一员。“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今天看到这个情景剧演出后,心中更是五味杂陈。”王戎说,多年来因工作原因,她与父母分居两地,想父母时她总会朝着家的方向远望一会儿,这次回来,她清楚地看到了当初祖辈移民的那棵老槐树,看到了那个被游子们挂念的家乡标志和永久记忆——老鹳窝。

  事实上,与王戎一样有着同样思绪的游子不在少数。他们虽经历十几、数十代的人世变迁,思念故土之情却依旧未减。他们中,有对故里的悠悠深情编书纂文以示纪念的有识之士,也有在外地为官的文人学士,募资树碑,以纪念当年移民事件,歌颂大槐树。

  早在清末,在山东等地为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因在宦游中常听老百姓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深感洪洞大槐树在移民后裔心中的地位之重要,于是广为募捐筹建了古大槐树移民遗址,并在民国3年(1914年)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其中,碑亭建在原古大槐树生长处,亭中树拓碑一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洪洞县志办征集到大量的资料证实明初移民史实的谱牒、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移民后裔那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

  近年来,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打造以文化为主,祭祖活动、重大节日主题活动齐头并进的大槐树文化特色的互动景观小品,推出《大槐树移民》《铁锅记》《苏三路过大槐树》实景演出等活态化“非遗文化”演艺及展示16项,让更大范围的古槐后裔感受老家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深沉的血脉亲情。

  诚如旅居德国30年的著名艺术家靳烈所言:“这里不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根祖文化深厚,让我知道了我从哪里来,体现了文明演化,反映了民族特质,更是血脉延续的证明,我要带孩子回来寻根。”

  记者 孙宗林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