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牛”作 非遗带你过大年

2021-02-04 09:27: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剪纸牛

  精巧细致“剪”丑牛

  用剪纸艺术的特有语言和装饰纹样,彰显“牛”与“福”字造像博大精深的吉祥文化内涵,是贾四贵“剪纸牛”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在他的“牛”作品中,无不含纳并传播着“金牛奋蹄,春回大地”的中国象形思维哲学——“和谐繁荣,生生不息”优秀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

  贾四贵1958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7岁随父母移居山西蒲县。19岁到延安打拼。工作之余,饱览前辈留下的剪纸、版画、雕塑等文献资料,游览杨家岭、枣园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地成为他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在延安大学任教的他在收到故乡蒲县向他发出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邀请时,毫不犹豫地回到蒲县,回馈桑梓。

  走进贾四贵艺术研究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光明在前”毛主席剪纸挂像作品。在生活与艺术的长征之路上,贾四贵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充满了深切的感情,在四处奔波、搜集资料、访问记录之后,他创作出108幅歌颂毛主席丰功伟绩的系列作品。

  “没有创新,剪纸就没有出路。”在“2011年常州国际动漫节”,由贾四贵主剪创作的三十集剪纸动画片《延河湾》,荣获首届“金喜鹊”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奖。

  经过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的追求,贾四贵剪纸作品除在全国及国际大展赛屡获嘉奖外,还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以及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等多国有关单位与收藏家收藏。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授予“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国际特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13项荣誉称号。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12月,贾四贵被授予第七届“西部(丝路)十大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当被问及对现在从艺的后辈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心得时,贾四贵总结道:贵在有恒、贵在求精、贵在感恩、贵在创新。

  晋绣牛

  飞针走线“绣”丑牛

  这几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郭美玲格外忙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郭美玲正加紧赶制着晋绣新作《十二生肖》。

  “这是一件硬绣作品。”在临汾臻美刺绣艺术博物馆里,郭美玲边说边麻利的将一根红色丝线穿至针眼。随着掂在指尖上的绣针在绣布上穿来绕去,缕缕丝线交错横生,布上的“丑牛”渐渐显现……

  “在这幅作品中我分别采用了福字、牡丹、迎春花等元素,‘牛娃娃’身上绣十二月花之一的迎春花点缀着初春的梦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晋绣作为山西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手工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着山西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黄土文化。

  郭美玲出生于我省繁峙县的一个小山村,5岁时,小美玲就开始跟着奶奶、妈妈学刺绣、剪窗花。“那时候家境贫寒,说是学刺绣,找线就是个难事儿。”郭美玲回忆,每年到了兔子、小狗褪毛的时候,奶奶总会把它们收集起来,搓成线以供织绣;贴过的春联,母亲也总会收起来做刺绣底样……

  童年的记忆令郭美玲对刺绣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尔后的几十年里,她始终在提高刺绣技艺的道路上不懈努力。2000年,郭美玲带着多年来积攒的几袋子“铺衬”来到侯马,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坊;为了留住晋绣,让更多学生了解这项技艺,她奔波于全省多个贫困县及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培训妇女100余次,无偿培训残疾人士,帮助数千位无业女性、下岗女工学到了刺绣、布艺、剪纸等技术;现如今,在与金海湾艺术中心合作成立“郭美玲工美大师工作室”的同时,她的作品均被收纳至该中心旗下的“临汾臻美刺绣艺术博物馆”。

  如今,郭美玲与晋绣已携手同行六十余载,她坚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方面的努力下,这项“指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葫芦牛

  精雕细刻“绘”丑牛

  “这件工艺品是用三个葫芦拼接而成的,采用拼接和雕刻技艺。牛角上是用传统纹饰表现的四季花(春牡丹,夏莲花,秋菊花,冬梅花)寓意四季平安,牛头上方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寓意吉星高照,下边为寿山福海,福在眼前,嘴上为如意,寓意如意……”1月30日,走进曲沃县下乌村郑家葫芦工作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亚辉对自己的新作《神牛赐福》如数家珍。流畅的线条于精致中透露着沉稳。

  今年50岁的郑亚辉,为人含蓄低调、不善言辞,但对待艺术却有着火一样的情怀。他自幼受父亲和家庭环境影响,热衷于绘画。后随父亲钻研葫芦掐丝珐琅(烫制、绘画)、剪纸等艺术门类,大半生与民间艺术纠葛在一起,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长年的坚持和经验的积累使郑亚辉的葫芦技艺炉火纯青。由于作品构思巧妙、手法精奇,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环顾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葫芦作品。一个个平凡的葫芦经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雕刻、绘画、烫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制作葫芦工艺品得先将隔年的葫芦在屋檐下晾干,再经过刮皮、抛光、上漆、安座、包装等工序,最简单的葫芦也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制成,复杂的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郑亚辉边介绍着葫芦的制作工艺,边又把刚刚放置远处的“葫芦牛”拿到跟前细雕纹路。郑亚辉说,“对待艺术、对待作品的态度就要像这个葫芦牛上雕刻的文字‘勤毅诚朴’。”

  皮影牛

  栩栩如生“演”丑牛

  1月31日,当记者走进侯马市南侯马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赵翠莲工作室时,目之所及的是各式各样的皮影造型。赵翠莲随意拿起一个皮影人物,舞动着牵动皮影人物关节的竹竿,便情不自禁地说唱起来。

  皮影戏,又称影戏、弄影戏或灯影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戏剧形态,因利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并借助灯光投射人影表演故事而得名。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

  一曲唱罢,赵翠莲开始着手雕刻起了手中的“丑牛”。只见她拿着极薄而锋利的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着牛角和牛的面部。“皮影制作得经过严格复杂的选皮、拷贝描样、湿皮醒皮、雕镂着色等工序,才能成为‘影人’上戏。单就手工雕镂这一步,一个‘影人’就得雕刻上千刀。”赵翠莲介绍,所用的刀具一般有斜口刀、平口刀、花样模口锉刀三大类,为了达到更好的雕刻效果,所有的工具她都自己磨制。

  上世纪70年代,从小喜欢皮影的赵翠莲拜廉振华为师学习皮影雕刻,45年埋头斗室,艰苦创作,雕刻皮影上万件。

  几十年来,赵翠莲拿出绝大部分收入,收集和收购了大量古今皮影作品用以创作参考,她善于汲取其他民间艺术如剪纸、木偶、布艺等艺术养分,遵循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积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不仅拓宽了侯马皮影戏的剧目和种类,还将皮影戏唱到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

  2010年她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全都投入到这项古老的艺术当中。“今年我们筹划把这些卡通形象排成一部戏。”拿着新刻好的“葫芦娃”“熊大熊二”“老鼠和公牛”,赵翠莲深信,侯马皮影最好的生存方式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年画牛

  巧夺天工“印”丑牛

  踏着迎接农历牛年的步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军伏案创作着“丑牛”新作。经过起稿、备版、贴版、浸油、刻版等步骤后,一头颇具喜感的、在红底上跳跃的“年画牛”便跃然眼前。

  只见这头小牛头戴财神帽、骑在小鱼身上,淘气的冲着“牛气冲天”做着V字手势。“这幅画的灵感是从孩子画的一幅儿童简笔画中汲取的。”谈及设计初衷,王军指着画作娓娓道来:“整幅作品采用竖构图的木版年画形式进行展示,我给它取名为‘牛气冲天’”。王军表示,在这幅画作中,他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鱼、梅花、圆月、灯笼、中国结等元素,分别表达了“连年有余”“扭(牛)转乾坤”“招财进宝”等寓意。“背景中的圆月与小牛手中的中国结(又名盘长)相呼应,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幸福、团团圆圆、长长久久。结合上下两个具有春节元素的大红宫灯,因为这种宫灯又名“气死风”(祈祀封),希望疫情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严密防控,科学防治,取得全面胜利。”王军说。

  木版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之一。按照张贴位置分类,大致分成门画、窗画等,色彩艳丽喜庆,人物刻画细致充满神韵,服装花纹、色彩搭配散发着浓浓的民俗风味,体现了北方人热情、质朴的个性。

  2000年,当看到从小喜欢且耳濡目染的平阳木版年画逐渐消失时,倍感惋惜的王军兼职做起了平阳木版年画;2010年,在家人的支持下,王军一心投入艺海,开始了近十年的非遗文化“苦旅”;平凡因坚守而出彩,创新因执着而可贵。2019年,王军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水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

  新的一年里,王军盘算着开一间传习所,让喜欢平阳木版年画的人前来体验学习,让平阳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