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清代民居
临汾新闻网讯 到汾西游玩,倘若不去师家沟村看看清代民居——师家大院,肯定会心存遗憾的。
暮春时节,跟随讲解员闫彩霞的步伐,穿过清咸丰年间修建的门楼径直前行,入目皆是“景”。
一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采用楼上楼、园中园、房套房、门连门的独特建筑格局建造而成的古建筑,正袒露它固有的神秘和深沉,迎接四海宾朋。
“脚下的路均为长方形石条,连接着村内的大多数主要建筑,因处处与排水道接通,所以当地就有了‘下雨半月不湿鞋’的说法。”闫彩霞说。
惊叹于师氏家族的智慧,继续穿行其中,借光阴为笔,蘸风景为墨,一色的清墙砖,记载着师氏家族耐人追溯的故事。
“从师家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师家的综合实力到第三代师法泽时逐步壮大。”闫彩霞介绍,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师氏家族耕读传家,农商合一,资金不断积聚壮大,逐步在晋商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迹的同时,师氏家族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可谓家大业大。
经历过乾隆盛世的辉煌,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朝扩建,师家大院形成了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规模。整体建筑依山就势,“窑上登楼”“屋顶是路,路上有屋”的原始楼宅搭筑,是师家大院的主要建筑特色。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 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他院落相互联系,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村内的主建筑,有主院13座、附院31座、窑洞258孔、房屋108间,其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而无处不在的雕刻艺术,正是这乡村民俗的集中体现。
透过时光斑驳的旧迹,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木雕、石雕、砖雕镶嵌在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匾额等细节处,彰显着传统艺术的华美和内涵。仅以“寿”字为例,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108种。其雕刻之细腻,工艺之精美,匠心独运,立意动人。
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众多高层领导人的关注:国家文物界泰斗罗哲文老先生考察师家沟后题词“文物精华 窑洞瑰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费孝通研读师家大院开发方案后,提写了“汾西县师家沟民俗文化活动村”。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考察后题词:“晋商文化又一村”。
此外,自然风光所展现出的温婉、含蓄的气质,好似一座天然的摄影基地,成为众多导演“钦定”的取景地,像《飞虹塔下》《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风沙淹没师家沟》,以及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都曾在此取景。西安建筑学院把此地作为该校教学基地;北京建筑学院、天津建筑学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中国油画学院更是租赁10号院作为长期写生基地……深藏山中的清代民居瑰宝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悉心保护古村,实施活态开发,目前,这座历经百年磨砺的“天下第一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以厚重的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 陈明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