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高民朝: 钟情翰墨 学无止境

2021-08-20 09:26: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维持多久?

  山西省书画家协会理事高民朝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答案。

  一毯长案,一支毛笔,一砚香墨,一纸净宣。走进市区华州3号小区高民朝的书房,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书桌上晾着一张张书法作品,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与书法有关的书。听着高民朝的娓娓而谈,在墨香弥漫中,他的艺术探索之路逐渐清晰。

  1947年,高民朝出生于尧都区乔李镇一户农民家庭。“在我五岁的时候,村里开展扫盲工作,我常常跟着父亲去农会学习知识。一日,老师问父亲,学习这么多天了会不会写自家的‘高’字,这可把务农、放羊为生的父亲难住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举起小手大喊道,‘我会’。”于是并不懂得字体框架结构的高民朝在黑板上由下而上书写了一个“高”字,“这小家伙还会倒着写呢,写得不错。”得到夸奖的高民朝高兴不已。

  许是得益于那次夸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高民朝的写字兴趣愈发浓厚。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高民朝就常在地上、石板上练字。

  “这个字就好像跟自己有缘一样,越写越有感觉。”上一年级时,校长对参加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们进行石板作业检查,待看到高民朝的作业时,校长连连惊呼:“这是你写的?是不是呢?”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校长欣喜地将石板拿到五六年级学生面前“传阅”,并奖励了他一捆石笔。

  读高中时,老师每次在批改他的作文时,都会用红笔写上一串夸奖语。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老师的部分评语:“你的字是最美的字!”“高考时先不用看作文内容怎么样,光是看看这字,高分先打定了!”每次课代表拿回来的“活页作文”,还没落到自己手中,就已经被同学们抢去当“字帖”……老师和同学的鼓励给了高民朝莫大的信心,而努力练字,也成为他对这些赞誉最好的回馈。

  1971年,高中毕业的高民朝如愿当上了人民教师。在教书期间,他坚持以《颜体多宝塔》和清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为摹本刻苦习书,寒暑无间,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功底。教育局举办书画展时,他每次负责手写作品说明;学校要开会了,他就负责写会标;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奖励了,他就负责写奖状。总之,他的生活与字是分不开的。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怀揣大学梦的高民朝如愿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山西师范大学。在学生生涯中,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外,他把其余时间全都用在了书法练习上,可谓如痴如醉。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话时常鞭策着高民朝。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通过阅古人遗迹,临古人字帖,思古人笔法,悟其神韵精华,尤对“二王”及赵孟頫、文征明书帖情有独钟。持之以恒的勤奋练习,使得他练就了深厚的功力,可谓笔笔稳帖,字字生姿。每每有人评价他的字时,他总会谦逊地说,“书法和写毛笔字不是一回事,书法的范畴太大了,在书法学习上,我还是个小学生,需要继续潜心研究。”

  明灯长伴夜,潜心细品尝。2002年,离职后的高民朝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研究上。练行书、临名帖、投稿、参加比赛……几十年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使高民朝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累累硕果,2017年荣获中国国际书协书法大赛“全国百杰称号”,作品曾多次入选各类展览并获奖。

  “每个人写字技法不同,师从于哪个字体,就要孜孜不倦地临摹汲取精华,使之形成自己的‘体’,并在自己的‘体’里面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欣赏着高民朝藏于书房的一摞摞临帖《琵琶行》《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滕王阁序》等书法作品,记者脑海中对于“学海无涯 艺无止境”的真谛越发明朗。

  临池不辍,钟情翰墨。已过古稀之年的高民朝表示,在书法艺术上他将孜孜不倦地探索,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