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人生 ——记“晋南威风锣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勇

2023-11-30 09:13: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鼓槌挽花,重槌击打,鼓面震荡,如雨如雷,荡气回肠……一面鼓、一副槌,构成了他击鼓为节的“鼓”动人生,他就是“晋南威风锣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勇。

  始于热爱 忠于初心

  “4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去城里看社火,威风锣鼓气势恢宏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那是我记忆里第一次与威风锣鼓照面。”张勇是尧都区泊段村人,他说,起初并不懂得韵律乐感,但对这“咚咚锵”的磅礴气势有着天然的喜欢。

  真正接触晋南威风锣鼓是在张勇15岁的时候,怀揣着儿时埋下的那颗种子,他选择去市鼓乐艺术学校学习威风锣鼓,并立志要成为一名好鼓手。那个时候学习打鼓,条件异常艰苦,但张勇很努力,他坚持不懈地背鼓谱、练身段,也正是凭借对打鼓的执着和热爱,练就了他一身过硬的打鼓功夫。

  随着对晋南威风锣鼓不断地钻研,1994年,张勇以优异成绩进入市鼓乐艺术团工作,从此开启了张勇的鼓乐表演生涯。张勇认为,晋南威风锣鼓的曲式、舞姿、场面、声音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它的威风,充分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自从接触锣鼓,我也变得更加乐观豁达,就像咱们晋南的威风锣鼓,雄浑豪迈,有包容万物的精神。我喜欢打鼓,也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传承文化 激活非遗生命力

  从1998年至2006年的8年时间里,张勇先后从事过很多行业,但却始终放不下对打鼓的那份执念,为了能将晋南威风锣鼓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一个人、一面鼓、一间屋子、一台电脑,尝试把“晋南威风锣鼓”传播到更大的舞台。

  “我一定要把晋南威风锣鼓继续打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把晋南威风锣鼓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是张勇一直以来坚持的动力。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请教音乐专家,聆听田间地头锣鼓班子的鼓点,收集民间乐谱。十几年来,他用脚步丈量这片孕育锣鼓文化的每一寸土地,深入到周边地区的三百余个村庄去搜集素材,共整理出1500多首传统曲牌。

  “以前鼓点靠的是口传心授,现在可以根据规范的记谱来完成威风锣鼓的演奏与表演。‘互联网+’与新兴自媒体激活了非遗生命力”。张勇创作的一条“簸箕节奏”的短视频就收获了37.1万点赞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在视频下给他留言评论,希望能学习晋南威风锣鼓。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在直播平台传播“晋南威风锣鼓”,“像这样的直播,我每天会进行两个小时以上,每日的粉丝观看人数都很多,可以让大家短时间内学会基础的打鼓技法。”张勇的抖音账号“非遗传承人张勇”已经拥有107万的粉丝,视频点赞达360万。2012年,张勇被认定为晋南威风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正式从启蒙师傅韩德行的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如今,晋南威风锣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已经形成常态,培养出威风锣鼓队员5万余人,张勇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仅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还带出了两名市级传承人。2011年,他首次将“晋南威风锣鼓”带到智利,让人们见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威风锣鼓的魅力。

  创新赋能 推动非遗产业升级

  在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和发展中,张勇一直秉承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的理念,在编排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些年,他潜心非遗保护以及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其创作编排的鼓乐《丁陶鼍鼓》,2016年创作编排的音乐作品《丝路欢歌》先后荣获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其开发创作的文创产品获得无数好评,创立的唐尧品牌也跻身全国民族鼓制作的前列。

  随着传播力的不断扩大,“锣鼓杰出人物”“十佳传承人”“高层次人才”“三晋英才”“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等荣誉与资助接踵而来,诸多的荣誉更让张勇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为了将威风锣鼓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张勇将目光投向锣鼓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占地12000平方米的晋南威风锣鼓传习基地已经立项。张勇说,这里将成为人们赏鼓、习鼓以及晋南威风锣鼓保护与传承为一体的综合锣鼓文化服务平台。他还致力于打造全国民间锣鼓合作交流平台,将结合乡村振兴用锣鼓带动锣鼓小镇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临汾人豪迈乐观的精气神,被震天的锣鼓声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我见证了临汾从一座寂静小城到繁华都市的华丽转变,也见证了临汾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晋南威风锣鼓的未来,张勇充满了期待。他说,希望通过努力让这份古老的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用臻于至善的工匠之心,开辟威风锣鼓新时代的创新之路。

  记者 尹 娜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