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熬制膏药的药材
第十八代传承人梁龙保指导第十九代传承人梁朝阳制膏药。
梁龙保与其外甥熬膏药
膏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外用中成药的一种,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称“薄贴”。医学资料记载: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其简便实用为人所称道,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襄汾也有一种膏药,已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市非遗中心统一上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当地影响颇大的关梁式膏药。近日,记者采访了关梁式膏药传承人梁龙保,揭开了熬制膏药的神秘面纱。
源远流长的历史
52岁的梁龙保出生于襄汾县一个医药世家,父母皆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医学颇感兴趣。1979年,他考上了晋南医专(现长治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分配后一直从医至今,正是他的努力将关梁式膏药一步步发扬光大,并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襄汾关梁氏膏药起源于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关氏家族。梁龙保根据现存手抄本医书落款年代推断,在清朝顺治年间(1650年)该药方已开始临症应用,医治外科烧伤、溃疡、痛、疽、疖、疔、跌打损伤、乳痈、瘰病、发背等症,疗效显著。
此膏药祖辈流传,每一代仅两三人知其秘方及制法。由于疗效显著,该药方从襄陵、汾城一代逐渐扩展到平阳府(今临汾、运城)大部分地区。
20世纪40年代,随着关家后代关淑兰嫁给襄汾县贾庄乡温泉村(今邓庄镇温泉村)梁怀德先生,此膏药在温泉村方圆几十里广为传播。关淑兰正是梁龙保的母亲。20世纪80年代,梁龙保父亲梁怀德先后在邓庄镇和襄汾县城创办中医外科诊所、中医外科医院。梁怀德、关淑兰相继去世后,梁龙保继承祖业,将襄汾关梁氏膏药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梁式膏药传承谱系显示,从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管事家族至梁龙保已传至十八世,现梁龙保已将其外甥梁朝晖、梁朝阳列为关梁式膏药十九世传承人。
神秘的膏药熬制
作为祖传秘方,在关梁氏膏药传承史上,每代人仅两三人知其秘方及制法。膏药配方及熬制法并不为外人所视,采访时梁龙保破例取药、熬药,全程展示了其独特的熬制过程。
熬药需用炭火,在梁龙保家的小院里,有一铁炉,生火至适合温度,往熬制用具内注入香油,温度适宜,按火候分批放入白芷、巴豆、广丹等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二十余种中药材。熬制费时费神,需全神贯注每一个细节,把握每味药放入时的先后顺序及火候,还预防香油起火。熬药初放中药时,香味扑鼻,熬制干枯时则气味难闻。梁龙保介绍,药材熬至干枯,油则骤减成膏状,药性已入膏中。
熬制成的药膏是最后均匀摊于纸上,制成膏药,膏药外贴治病。
膏药熬制过程看似简单,火候却难以把控,不少药材入药时次序不尽相同,火候及熬时也不相同。膏药即使被行家所见,其程序之复杂也不轻易为外人所掌握。这正是秘方的神秘之处。
膏药多年不离身
在梁龙保求学或外出的许多年里,祖传的膏药他总是携带在身,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他并不是刻意去宣传他的药,而是用膏药为适宜的人治疗顽疾。
梁龙保介绍,关梁氏膏药具有消炎、消肿、活血、通络、止痛、止血、去腐、生肌等功效,其特点是性质稳定,贴敷牢固,不伤肌肤,过敏反应罕见,而且贮存方便,使用简便,稍加热摊开纸贴于患处即可。可治疗痈、疽、疖、疔、溃疡、扭挫伤、烧伤、冻疮等病痛。这些特点正是关梁式膏药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弘扬传统医学
为了弘扬传统医学,梁龙保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希望将这一祖业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治疗病痛。
随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梁龙保的五年计划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一步他将申请专利,与权威中医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对此药的疗效、作用机理做出更科学的解释和评价,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并进一步改革制作工艺,采用现代化电子、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包装,逐步使关梁氏膏药为更多的人所用。(文/图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襄汾县举办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培训
下一篇: 临汾窑钧瓷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