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洪洞金鼓乐》问世

2013-12-11 20:07: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对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还算熟悉,知道他近些年深入民间,潜心研究洪洞金鼓乐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洪洞金鼓乐》最近付梓出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文化局工作人员手中看到了这本倾注他全部心血的著作。

尧舜时期的锣鼓艺术启蒙,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代音乐大师师旷的音律文化,在洪洞这片古老淳朴的大地上,开创了黄河流域民间吹打乐的先河。

据记载,河西十八庄于明清时期就有了吹打乐户班社,为了规范其演出行为,当地官府还制定了相关的行规和管理办法。在民间,旧时人们把金鼓乐看成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音乐,把金鼓乐视为欢乐至极的职业,把当一名金鼓乐手看得比金榜题名还重要,民间流传的“十年寒窗苦读,不如学打鼓。赚个肚儿圆,还能喝一壶,手头不缺钱,稍打能看媳妇。”顺口溜似乎说着当时金鼓乐在洪洞这片热土的繁华。

“悠久古老的金鼓乐在洪洞土地上代代传承,经久不衰,不断增添新内容,改进表演形式。”王春亮言语间尽是对金鼓乐的挚爱。

金鼓乐手在表演传统曲目外,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然而,由于金鼓乐靠口身相传,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如今,能够完整表演高难度铺排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不愿看到洪洞金鼓乐就此消沉,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王春亮义无返顾地扎根抢救和挖掘工作中,他的足迹遍布洪洞境内众多乡村,他拜访老艺人,搜集整理相关曲牌,掌握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该书详细记录了洪洞金鼓乐的渊源,并对金鼓乐的乐器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与此同时还首次全方位集中展示了众多从民间搜集整理的演奏曲牌和鼓行习俗。“曲牌‘拜鼓’多用于祭祀仪式,当皮袄’多用于路鼓表演,地莉花’多用于闹夜或变换艺人演唱或退场用,紧迎亲’系婚礼接亲队伍进村时用。”说起金鼓乐演奏曲牌,王春亮如数家珍,通过常年奔走、整理,他从民间抢救性地搜集到各种曲牌30余种,一些已经失传的曲牌,他则在老艺人一遍遍的表演中归纳总结。

“只有看过《五虎爬山》才算看到洪洞金鼓乐的全部。”说起洪洞金鼓乐《五虎爬山》,王春亮兴致极高,他说,《五虎爬山》是由传统曲目《五福捧寿》、《夜行舟》演变而来,看洪洞金鼓乐必须看《五虎爬山》,经过艺人们加工、整理和改编,该节目融音响表演于一体,是金鼓乐的灵魂曲目,完整地展现了洪洞金鼓乐的全部艺术特色与特点,并将各种代表性技法用于曲中,将曲牌发挥到极致。书中还对《五虎爬山》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对数次参加全国各类大赛的细节进行回顾。

该书还对金鼓乐乐班和协会会员进行一一罗列,他们对洪洞金鼓乐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老艺人忆事及行内趣闻篇章读罢让人心生感概,一段段关于洪洞金鼓乐的趣闻佳话让人捧腹,连带一位位敬业、憨厚、善良的老金鼓乐艺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洪洞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金鼓乐是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地域名片,它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代代洪洞人关注、关爱、支持的结果,愿洪洞金鼓乐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艺苑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