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春联盛行背后的文化缺失

2014-01-28 19:55: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农民盼八月,商人熬腊月。在众多商贩忙碌的身影中,只有在腊月才出现的一种商贩是春联商。这种印刷春联的出现,虽然只有十几年时间,但强盛的生命力已使其走向大众化,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是手写春联的逐渐淡化和消失。

1月26日,记者在平阳广场看到,卖春联的地摊一家挨着一家,场面红火,由于年关将近,看春联、买春联的市民非常多。

“这副3元,那一副12元,买多了可以便宜。”在平阳南街与福利巷口聚集着10余家卖春联的商贩,除了春联,还有红灯笼、门神等印刷品。经过咨询发现,同样一种款式的春联,价格也不尽相同,但不少摊主均表示春联要的多了价格可以商量。

在百汇市场,批发春联的商贩生意颇为红火,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数家春联商贩的摊位前,手写春联难觅踪迹。

30多岁的张师傅老家在洪洞大槐树镇,从他记事起,每到腊月,爷爷的小屋里满是前来写春联的村民,一张红纸可以写两副,大门上的春联稍长则需要用浆糊粘接。由于来的人多,常常需要排队,有时等一上午也轮不到。在书写的春联中,有的是爷爷自己编写,有的则从春联书里改编,还有一些是村民自己写好的内容。张师傅说,爷爷写春联一直从腊月二十持续到除夕。

“春节期间,懂事些的孩子不光沉醉在春节的喜庆当中,抄春联内容也是一些孩子的爱好。”张师傅说,春联特别讲究对仗,字词讲究,内容喜庆,抄春联不仅增长孩子们的知识和见识,也是春联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张师傅感叹,随着印刷春联的大量出现,城市和乡村手写春联已经不多,拿着小本子抄写春联的孩子已经多年不见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文化也在逐渐淡漠,一些懂文化的人还是比较倾心手写春联,自编自写,可以直抒胸臆,而且很有风味,但大多人已经倾向于买印制春联。采访中有一位大学的文学老师表示,手写春联的冷淡是春节文化的一种缺失,也许将来的某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普及,手写春联可以迎来又一个春天。(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