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 再创新辉煌

2014-03-06 08:41: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工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作为镇党委书记,我深刻认识到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近年来,我镇关工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积极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爱活动,从而使我镇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加强班子建设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根本。我镇决定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此项工作,任命身体好、热情高、具有奉献精神的同志为关工委主任,吸收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的“五老”组成关工委领导班子,为开展下一代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我们从关工委阵地建设抓起,给“五老”翻修办公室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建成了图书馆、阅览室、门球场、文艺队等活动阵地,制作了精美的版面,促进了关工委组织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实施、工作计划的执行。

我镇燕壁村在实际工作中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点从学校延伸到群众,利用村级办工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作为青少年和“五老”的活动基地,利用村级文化中心开辟青少年阅览室,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为青少年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科技、法律知识。每月我们还要定期召开一次分析会,汇报部署、研究探讨关心下一代工作,使关工委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以点代面,狠抓落实。

在全面创建“五好”关工委的活动中,我镇以燕壁村为试点,先行先试,创出经验,带动全镇,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镇燕壁村在创建“五好”关工委、全面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中,领导重视、工作到位,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实现全村青少年无辍学。村里曾有一户家境贫寒的农户,孩子不能正常入学。村关工委多方帮助,确保孩子能够上学读书。现在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里的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是实现全村青少年无违法犯罪。为加强对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的法制教育,燕壁村关工委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对后进青年进行帮教。青年王强在校期间不安心读书,经常外出打架,步入社会之后仍然不务正业,让父母抬不起头来。村关工委主动帮助教育他,并把他介绍到陆合集团工作。现在王强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步入了正途。

三是实现全村无虐待老人的不良行为。村民张建设不愿赡养母亲,经过民事调解组的悉心劝解,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把母亲接回家并精心照顾。目前一家人生活得很是和睦。

四是实现全村青年有文化、有技术。村两委专门请农学院的教授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村里的青年讲授莲藕种植和加工技术,进行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燕壁村现已有节水莲藕200亩,年创产值160万元。

2012年6月9日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闵振环、副秘书长温厚文在省市关工委领导陪同下到燕壁村就关工委工作进行了调研,观看现场阵地,听取村关工委汇报,查阅文书资料,对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火炬》杂志还以“抓两学创五好、春风吹绿燕壁村”为题介绍了燕壁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受到社会关注。

对燕壁村的作法,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在全镇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对落实情况逐村进行检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创建“五好”关工委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全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三、强化教育,多措并举。

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镇把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关心下一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兴学育人工程。

我镇结合时代特点和甘亭实际,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魂”读书活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贯彻十八大精神、传承中华魂、理想点亮人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指导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文体活动,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我镇关工委还联合司法部门深入学校、群众,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大力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使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增强了他们的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镇关工委开展了助学、助残、助困活动,并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教育问题。燕壁村对考入高等学府的28名学生、初中考入洪洞一中的21名学生、小学“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学生以及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参加各类比赛获奖教师共奖励奖金7万余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及老师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想青少年所想,急青少年所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工作,全心全意为青少年搞好服务,竭尽全力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把我镇关心下一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 乔建红 系洪洞县甘亭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