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民生事关百姓生活,民生事关百姓幸福。3·15是消费者权益日,也是消费者的维权日,经过广泛征集意见,今年3·15的主题为:新消法、新权益、新责任。”今年是新消法确立保护消费者权益新制度启动的第一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各项新制度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为此,本报将针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消费话题进行采访、调查、报道,并希望通过我们的参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本报3·15热线电话为:0357-2037518。
在实体店左瞧右看,心仪却下不了手,第一反应是上网搜差价;打开电脑,情不自禁想去逛淘宝;隔几天不在网上买东西,就觉得心里痒痒。近年来,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日益上升,让消费者对其爱恨交织,却又欲罢不能。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两位网购达人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A:4年淘宝花费18万一半以上是废品
“支付宝2013年度对账单”出炉时,家住东关步行街的年轻辣妈小江忍不住“摇了摇”,摇出来的数据让她大吃一惊。我的账号是2009年注册,前三年消费了10多万元。到去年年终查询时,仅2013年就消费了8万多元,四年加起来至少花费了18万多元。”小江欲哭无泪。
小江详细地查看一笔笔消费记录,再对照自己的小家,发现网购的东西仍在用的真没多少。
“2010年下半年,我怀孕以后就暂停了工作,没事就喜欢上网淘宝,看见漂亮的衣服和鞋就想买。
那时还不知道宝宝的性别,我就买了一大堆小裙子,甚至连孩子六七岁的衣服都买回来了。”小江忍不住数落自己,我不仅在淘宝买,所有的购物网站几乎都买遍了。每次看到模特图时,就忍不住幻想自己穿上的模样。结果,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次大扫除,我总能拾掇出几大包连吊牌都没拆的衣服、鞋、包,身边的亲戚、朋友都送遍了。
遇上质量特别差的或是冒牌假货,我都直接扔了,省得看着闹心。”小江长叹一声,在网上买了这么多物件,只有食品、摆件和一些厨具比较满意。网络很容易让人疯狂,刷银行卡让人失去了思考空间,购买了许多不需要的物品。早知道,把这些钱赞起来都可以买辆低配置的车了。”
故事B:见便宜就抢越“省”越浪费
在朋友眼中,30岁的郭晓琳是位不折不扣的网购达人,经常能淘到又便宜又实用的“宝贝”。可朋友不知道的是,郭晓琳常常捂着钱包哭泣。我上大学时学的财会,毕业后留在银行工作,喜欢精打细算再消费,可偏偏栽在了网购上。”郭晓琳无奈地说。
郭晓琳平日颇为节俭,家里购买的物品一律走低价路线。“刚开始,我发现淘金币能抵部分现金后,买了不少家庭用品,确实省了钱。没几天又迷上了聚划算,发现好多几百元的东西几十元就能成交。后来,又发现不少网络商城经常有秒杀活动。”欣喜之余,郭晓琳开始一路狂买。由于好多店铺都是买满多少金额包邮或是满几件包邮,为了不让自己“吃亏”,她只好“矮子里面挑将军”,为了包邮而包邮。
“我一直关注一家淘宝店,每次上新都要抢。有时,我只看上一件两件,却为了包邮一口气买了五件,但经常穿的还是最先看上的那一两件,很多都压了箱底,送人还舍不得。”郭晓琳悔得肠子都青了,其实,我的出发点是节省,没想到反而造成了浪费。”
金钱堆积的教训:谨慎下手让理智与需求并驾齐驱
一入网购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网购狂欢的背后,不少消费者都在反思:到底是省钱还是费钱?”经过“血洗”的教训,小江和郭晓琳对网购有了新的领悟。
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江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消费计划。经过筛选,我整理出几家比较靠谱的网店。以后再看中什么物品时,先放在购物车里,如果过段时间还念念不忘的话,去实体店寻找类似款试过再决定是否购买。品牌服饰一般假货较多,最好等商场打折再下手。化妆品、易碎品之类的坚决不在网上购买。”实施“严政”以后,小江的钱包富余不少。曾经让她伤透心的网络,现在成了省钱的“利器”。而郭晓琳也改变了自己的消费理念:过去,潜意识里总觉得网上便宜,就忽略了实体店。我现在没事就去逛逛街,对市场行情有所了解,货比三家以避免盲目地为了低价而抢购。”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工作家庭 生活主旋律
下一篇: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立足岗位 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