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晖别样红

2014-03-13 08:26: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襄汾县有个“老松树”文化社,文化社里有个小有名气、年过古稀的社长马玉胜,会员们亲切地称呼他“马老总”。俗话说:“人老珠黄不值钱”,这一论点放在“马老总”身上却是大谬不然。

2002年马玉胜从县煤炭工业管理局领导岗位上退休,赋闲在家。他决心把退休作为人生旅途的又一个起跑线,振作精神,融入社会,发挥余热,倾心服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002年他加入县老促会,由于他是老牌高中生,喜爱写作,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且勤恳敬业,不久便成为该会的副秘书长。他不分昼夜,勤奋耕耘,十余年来撰写了《红军东征到襄汾》《调产富了贾罕村》《雷锋团的根在襄汾》(与段培武合作)等300余篇文章,陆续被各级报刊发表100余篇。同时他先后担任编辑、主编等,参与编写了《水利专辑》《晋商专辑》《财税专辑》《襄汾县志》《襄汾革命老区》《襄汾县军事志》《司马村志》等,为襄汾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县政协评为“文史先进工作者”。

2007年他把自己多年来在报刊发表的文章集结整理,出版了20余万字的《老区情》一书,并把此书寄往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领导看到书内有几篇记叙该团战争年代的文章,喜在心头,聘任他为英雄团队撰写团史。心中一团火,身上一股风,马玉胜以雷锋精神为动力,不顾体弱有病,战酷暑、顶严寒,深入到雷锋团前身“襄陵独立团”老战士张铁军、王立学等十几位家中采访,为该团寄去了30余份资料,给该团的团史增添了珍贵的内容。2007年9月他还应邀赴抚顺市参加了雷锋团建团60周年庆典活动。

见过马玉胜的人,都觉得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活像一尊弥勒佛,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额上深深的皱纹,两鬓的缕缕白发,遮盖不住热情与活力。2001年9月由段培武、王民、马玉胜等五人组建了文友聊天会,活动地点便设在老马家中,2003年更名为“老松树文化社”。参加文化社的人逐年增多,大部分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离退休干部,多数人喜爱写作,年龄结构大至耄耋,小到花甲,每月20日开展活动,其乐融融。

一项事业的成功,要靠勤奋去灌溉,用热情去培育,凭毅力去拼搏。十几年来,马玉胜视文化社为家珍,精心安排每一年的活动计划,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形势,不尚空谈。他们先后举办了写作论坛、健康论坛、基层采风、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兴县富民鼓与呼。他们还为本社已达古稀、耄耋的会员祝寿,每人撰写文章、诗词,并在本社《松涛》上刊登……目前已出版《松涛》十二期。文化社里人才济济、能者荟萃,大部分讲座由本社成员授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十几年来老松树文化社会员出版了30余部书籍,仅房桂花女士就编著了《群星璀璨》《汾水浪花》《熔铸辉煌》等十余部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激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歌颂了本县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融入了亲情、爱情、乡情、友情,为襄汾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大千风采今犹在,潇洒纵横老顽童。

老松树文化社在马玉胜的引领下,活动常抓不懈,生动活泼,多彩纷呈,为社会、为家乡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离退休干部构建了一所安度晚年的乐园。会员们深有感触地说:文化社是我们离退休干部增强知识的阶梯、开阔视野的窗口、增进友谊的桥梁、休闲娱乐的场所。

 

李金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