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乔木悄然成

2014-04-03 09:09: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乔忠延(右)在“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领奖台上

        3月27日,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在省城太原颁奖,我市作家乔忠延凭借六卷本《乔忠延散文选集》获得散文奖。“赵树理文学奖”是山西文学最高奖项,由山西省委、省政府设立,山西省作协承办,每3年评选一次,旨在评选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厚审美意蕴的优秀作品。评委会给乔忠延的获奖评语是:六卷本《乔忠延散文选集》,聚集作者四十年散文创作精品,规模庞大,题材丰赡,对中华先祖文化的探索与追寻,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对人生际遇与亲情友情的叙述,特别感人至深;对乡村风物的书写,平易亲切。作者的文风雅致平实,简约清晰,对散文文体多有创新。

3月30日,本报记者走进了乔忠延的书斋尘泥村,随着他朴实平和的表述,我们看到一株幼芽如何悄然成为参天乔木。

立根原在破岩中

乔忠延属虎,1950年出生在尧都区金殿镇城居村。他的出生,不知道给他的祖母周凤丹带来了多少希冀,这个娘家在“伊祁故里”的女人,硬硬用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个家。这下好了,乔家后继有人了。祖母的高兴或许只停留在这里,或许祖母永远没有想到,这个襁褓里的小男婴竟是后来中国散文界的一棵参天乔木。

金殿是帝尧建都的地方,一方水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这足够培育无数乔木参天成长。然而,最初这方水土不是以温馨的肌肤养育乔忠延,而是用近乎严酷的形体磨砺着他。祖父当过国民党的军官,后又沦落台湾。这成了他成长的一个牵绊,上学、招工、参军对他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他单薄的身子扛起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同样的农活儿,却因为政治条件差比别人少记工分。辛勤劳作一年,年年春荒断粮。为了养家糊口,他拾过红薯、换过大米、拉过煤……艰难困苦没有使这株幼苗萎缩,却迫使他坚韧顽强的生长。改变他人生的第一步是他画在村里照壁上的巨幅毛主席像,这张像得到了乡亲们和村领导的青睐。他被选到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紧接着是靠一份妙笔生花的夏收简报,他被抽调到公社写材料。先后在县教育局、县委、建委、市政府当秘书,管秘书,手中的一支笔,不断拓展着他的人生之路。

不过,这只是公文写作,和文学不搭界。所幸,在他的心底有一粒文学的种子,这种子在最苦涩的年代也没有泯灭。搁置白天繁忙的公务,进入静寂的暗夜,他在纸页上书写内心的真情实感。此时,那些特殊年代的乡村往事、以及汾河岸边生活着的各具特色的人们,鲜活、生动,带着历史的沧桑感,成为他独有的生命养料和创作素材。童年的回忆和心中的渴望化为一篇篇散文,先后在《山西农民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

乔忠延说,这一时期属于他散文创作的摸索阶段,包括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震动很大的《喜酒》。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就这么顽强地成长。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88年,乔忠延走进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专门研修写作。现在大名鼎鼎的毕淑敏与他在这一届研修班里同窗学习。

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他开阔了视野,思想上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进入了开掘生活实质的写作阶段。《弯弯的桃树》《上天的路》等成名作就写成于此时。刊发后引起文坛关注,先是乔忠延(右)在“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领奖台上。

《散文选刊》为之编发乔忠延作品特辑,继而,《弯弯的桃树》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3年一本的精品选集。乔忠延成为娘子关内外注目的散文新星。鲁迅文学院学习结束,他本来可以去北师大研究生班,本来也可以去北大作家班,然而,因为妻子生病的一纸书信,他毅然放弃了他梦寐以求的这两个文学殿堂,毅然回到故地。

妻子郭冬芹患有糖尿病,发病很严重。看着瘦弱的妻子,他很自责,自己赴京学习,妻子一个人又要忙着上班,又要带3个孩子,累出了病。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可是病情仍在加重,万般无奈,他索性买来厚厚的《内分泌学》和《糖尿病学》,下狠劲来啃。一天两天,他硬硬找出了妻子的病因,硬硬琢磨出了缓解病痛的办法,硬硬学会了化验打针按摩。缘此,妻子的生命延长了10余年。

家事如此劳累,工作是否轻松?不轻松!1998年4月,尧庙宫广运殿失火,担任政府副秘书长的乔忠延,身上又增加了组建文物旅游外事局并兼任局长的重担。临危受命,乔忠延担当起修复尧庙的大任,披星戴月,奔波呼吁,在全社会支持下,广运殿重新崛起。而且,三座宫门、门前广场同时竣工。他用汗水用心血在朽木残垣的废墟上写就了一篇立体大散文。

那他纸面上的散文是不是中断了?没有。乔忠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清醒的探求阶段,由追述乡村旧事变成了对故乡历史文化的自觉叩询和探究。结合探究尧文化,他将飘渺的思绪落入家乡的厚土,悠久的历史,系统阅览了中国通史,研究了559位皇帝,将帝尧定论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并由此派生出一篇篇历史文化散文。继《尧都沧桑》后,《尧都人杰》《尧都史鉴》《尧都风光》《尧都土话》五卷本尧文化丛书问世,乔忠延的散文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季羡林先生晚年编选的《百年美文》,就选入了乔忠延的几则《尧都土话》。

参天全在扎根深

著名作家王祥夫在《我看乔忠延》一文中特别指出:“我读他的散文,心里常想,什么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好文字?真正动了真情的文字无论怎样直来竖去,亦是好文字。”乔忠延不仅善于写真情,也善于写历史。无论什么题材,只要进入他的笔端,都会闪现出灵光。

翻开2011年的《中国散文年选》,可见乔忠延的《只取千灯一盏灯》;翻开2012年的《中国散文年选》,可见乔忠延的《唤魂》;马年伊始,汇集去年佳作的各种年度选本纷纷亮相。乔忠延作品再次令人刮目相看,他的散文入选三种年度选本。花城出版社推出的《2013中国散文年选》,选入乔忠延散文《我们亲族的罪犯》。该文以亲族中3位上世纪30年代山西大学的大学生为题材,透视了非常时期知识分子的非常遭遇。本该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一代人,却遭受到非人待遇,令人为之叹息;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中国随笔年度佳作》选入乔忠延作品《赵氏孤儿大变脸》。该文写作于央视热播赵氏孤儿电视剧时,乔忠延将历史事实、史书记载和戏剧变化进行梳理对比,揭示出每一次变化都强化了愚忠意识,实际是皇家为自己培养奴仆的洗脑过程。这全新的观点使人们清醒头脑,合理把握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漓江出版社《2013中国年度散文》选入乔忠延作品《在地上飞翔》。作者从人类的行走进程,到车辆的演进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潇潇洒洒绘出一幅世相画,看似平常,却发人深思。

这一连串的选入标志着乔忠延的散文创作进入升华阶段。

他的散文是如何升华的?他的回答是工夫在诗外,在读书。说乔忠延是书迷不到位,是书痴才恰如其分。20年来,每年他都要读30余本书,还不包括订阅的杂志。而且,几乎每年选择一个专题来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一个专题选购10多本图书,各种观点都细细品读,然后确定自我独到认知。此时再写作,那独到见识就会不知不觉化入作品里去。原来,文章的高度在于探求、认知的深度。

这是就他写作的思想高度而言,若是论及他写作的技巧高度,仍然离不开他探究的深度。在他的散文中,你很少能看到雷同的面貌。他是在写客体散文,努力写出表达对象的质地。同样是水杯,瓷质的要有光洁感,陶质的要有粗糙感,纸质的要有轻柔感,质地的变化决定了风格的变化。不断地变化使乔忠延的散文从来不重复别人,也决不重复自己,而且不断标新立异,成为散文界的亮丽风景。一棵参天大树就这么悄然成长起来!在尘泥村里,这棵参天乔木并没有陶醉在自己的往昔。问及他满意的文章,他说我满意的力作还没面世。我们知道,乔忠延还有两个方面的题材没有涉及,一是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官场;二是他祖父几经周折从台湾回归故里,一个曾经破碎的家庭居然五世同堂。那里面潜藏着多少丰富故事,蕴含着多少生活哲理啊!年过花甲,当不少作家早已资源枯竭时,乔忠延竟还有两座蕴藏量相当丰富的金矿没有开采。他能开采出两座金山来吗?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