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曲沃县北董乡东周村亚丽油料加工店,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花生油香味。2009年,东周村村民韩治国开办了亚丽油料加工店,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心里一直是美滋滋的。
转行创业开油坊
“在这里榨油我很放心!花生是自己家里种的,榨的油除了供自己家里人吃,还能给亲戚送一些。”正在往桶里装油的李爱玲说,她是专门从绛县过来榨油的,每年都会在这里榨上十几公斤的油,这已经成为她多年的习惯。
“你们先休息一会儿,我现在有点忙。”韩治国边在机器旁干活,边对记者说,大约过了十分钟,韩治国忙完机房里的活,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坐下来喝了一杯水。
在谈话中了解到,韩治国以前从事加工棉花行业。东周村及周边的村子之前大部分都种植棉花,棉花一度是本村及周边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资源丰富他加工棉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加工棉花生意,转行创业开办榨油店时,韩治国说:“由于农业生产发生变化,很多人都不种植棉花了,加工棉花的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我在新闻上得知了很多人买到了地沟油,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决定转行开办榨油店,让老百姓吃到真正安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用油。”于是,怀揣着这一初衷,2009年,韩治国的榨油店正式开业。
直面困难勇向前
才接触上榨油行业的韩治国由于不熟悉榨油机械和榨油流程,头两年并没有多大的收益。
“虽然一开始在外地参观学习过,但是实际干起来真是不一样,对榨油机械的操作不熟悉,真是把我愁得不行。”回忆起当初榨油的事情,韩治国笑着说。在发现问题后,他便及时向以前参观学习地方的老师傅请教,才慢慢地步入了正轨,对榨油机械也越来越熟练。
韩治国介绍,榨油一共有四道程序,首先把原料放入烘炒机中进行烘炒,等原料被烘炒至七八成熟时,再转入压榨机里进行压榨出油,同时进行第一道油的过滤工作,随后将过滤后的油倒入过滤器中进行精炼处理。这样压榨出来的食用油放置几天后就可以食用了。“整个榨油过程是透明的,顾客都能看得见,在榨油过程中也不会添加任何东西,这才能让顾客榨得放心、吃得安心。”韩治国说。
商行支持不愁钱
“在这里榨油的加工费我们都清楚,不管是谁来这里加工,价格都一样,很实在。”排队等候榨油的王国全说,韩治国的榨油店里加工费都是亲民价格,多年来一直没有涨价。
韩治国说:“周边许多村民自己带来花生、菜籽,每公斤的加工费为六毛钱,虽然价格低,但平均一天下来能够加工1000公斤到1500公斤,还是有不错的收入。”
为人厚道的韩治国一直诚信经营,几年时间里,把自己小小的榨油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好口碑不断传开,不仅周边村的村民来这里榨油,还吸引了邻县的人也来这里榨油。
“榨油生意也就是现在到年底比较好,除了这段时间,平时都是在新疆、内蒙古收购榨油的原料贩卖给周边县里的榨油坊,挣一些差价。”韩治国说,贩卖原料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得到了曲沃农商银行下裴支行的大力支持,才让他的生意越做越顺。从2006年收购棉花开始,他在下裴支行申请了8万元贷款,发展到现在授信额度达到30万元,成为了下裴支行的优质客户。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