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艾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用途很广,既可吃又能用,还能防病治病。在尧都区汾河办事处新西村人眼中,小小的艾草蕴含着大大的商机。多年来村中艾香四溢,产业化道路已初见规模,成为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破难关寻出路
曾经新西村一直没有主导产业,因为缺少劳动力,对于很多新兴产业都只能望而却步,这也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冯希杰的一块心病。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的产业呢?新西村妇联主任孙红云的一次大胆尝试,带来了新的机遇。孙红云学医出身,除了妇联的工作,还兼任村卫生室医生的职务,对于寻找适合的产业,她也一直在留意,一次偶然与朋友的交流,让她对于艾草的种植产生了兴趣。
“一次栽种、多年受益,当年栽种、当年收益,好管理、市场前景可观,为什么不尝试呢?”2016年,在尧都农商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孙红云从河南南阳引进种苗,将自家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艾草。“还记得第一茬收割的时候,我家地边上全是围观的村民。第一茬艾草长得较稀,每亩收艾叶50多公斤,每亩收入300多元。收割过完后,艾草长势旺盛,地里绿油油一片,到第二茬的时候,收入就翻了倍。”
孙红云的成功让冯希杰看到了全村产业发展的希望。2017年,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到临汾尧之艾农业开发公司进行考察,在公司给出的“签合同”“保回收”等优厚条件吸引下,不少村民开始“动心”。建档立卡户王英英就是其中之一,丈夫早年去世,上有古稀之年的公婆,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让她备受煎熬。“种植艾草好管理,而且比种玉米、小麦收益高,2018年我把家里的3亩地种上了艾草,每亩地比原来多收500多元。”
绿意浓产业旺
2018年,在冯希杰的率领下,村民一改过去种植粮食的观念,积极发展种植艾草。从几亩到30余亩,不仅让本村21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受益,还影响带动了周边村,田村、三淇村的许多村民都前来“取经”。
在艾草青青、香飘满村的时节,冯希杰有了更深远的打算。“只靠种植走不远,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2019年,冯希杰提出成立晋艾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渠道增加收入。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适时组织村民到曲沃的山西尧艾艾绒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学习,使村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018年至2020年3年间,全村培训群众200余人次。
成立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开展深加工。走进新西村村委会的艾草产品展厅内,艾香扑鼻而来,艾草抱枕、坐垫等工艺品摆放整齐,艾柱、艾绒等药用产品陈列其中。“从工艺品的粗加工,到药用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了,村民也跟着受益。”拿起一件手工缝制的抱枕,冯希杰表示,村民不仅可以在自家地里种艾草,还可以在合作社参与加工挣钱。
现在种艾草一年可以收割好几茬,党的扶贫政策真是好,我们以后这日子可有盼头了,肯定会越来越好啊!”75岁的梁蝴蝶说,如今她不仅自己种艾草,还可以在合作社打零工。
品牌响再腾飞
合作社吸收的成员以建档立卡户为主,现已带动汾河办事处辖内50户农户入社,在此期间,尧都农商银行始终关注这一产业的发展,及时为想发展种植的农户提供金融支持。
“我们成立合作社的同时,还注册了‘晋艾’商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让产业做大做强。”冯希杰说,如今在乔李镇南高村,已经有300亩的艾草种植基地,是由新西村提供技术、种植和回收,下一步将在邻近的北麻村进行种植。他表示,近年来在尧都区农业农村局、汾河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和“支部+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对社员实行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员每亩可年产干艾叶750公斤,每亩带动增收3000元。艾草手工艺品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上海等地,目前,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直接带动辖区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艾草,如今在新西村落地生根,成为了百姓增收的“金香叶”,承载着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村民们一边闻着艾草馥郁的香气,一边享受着艾草产业带来的“钱袋鼓鼓”幸福感。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