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清明时节,在春雨的滋润下,隰县下李乡太平村村民张麦生的梨园里梨花傲然绽放,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展现出一派产业兴旺的图景。
倾力支持兴产业
当隰县农商行下李支行行长王煜戬一行来到张麦生的梨园时,张麦生正在忙碌地施肥、浇水。63岁的张麦生脸庞黝黑,中等个子,浑身透露着干练。
“梨园的收益越来越好,这离不开咱农商行的支持啊!从3万元贷款支持我起步,再到5万元、10万元……现在又支持我儿子发展产业。”“虽然我们人员在变化,但是支持咱老百姓发展的初心是不变的。”……张麦生与王煜戬梨树下的对话折射着隰县农商行多年倾力支持梨果产业发展的历程。
在金融力量的持续注入下,张麦生全身心投入到果园当中,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他的果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园”,同时他率先建起了恒温库,为村民存放梨果提供方便,也助力梨农增收致富。“为了保证梨树的品质,后来我不再扩大种植面积,而是精心管理好每一棵果树。去年县里举办梨花节的时候,很多游客来到我的梨园参观,听着他们的赞赏,我这心里真的是比蜜还甜。”看着眼前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梨树,张麦生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王煜戬介绍说,太平村是下李乡的梨果种植大村,全村梨园面积达5000余亩。下李支行多年来倾力支持该村“梨”产业发展,为该村像张麦生一样的村民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村民走上了种植梨果增收致富的道路。
示范引导勇担当
“就算再过多少年,我带领老百姓致富的初心也不会变!”张麦生的话语中流露出军人那种不服输的特质。张麦生当过兵,曾是部队里优秀的高射机枪手,退伍后回到家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梨果产业,但万事开头难,梨树种上三年后才能见到效益,村民们不敢冒险尝试。我就先和村干部试种,包括嫁接玉露香品种时,我都是先从自家的树上开始,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纷纷开始种植。现在老百姓常说‘宁种一亩园,不种半亩田’,反映了梨果产业给我们村带来的改变。”张麦生笑着说。
冰雹灾害是梨果产业的一大威胁。为了减少损失,当时的张麦生身兼气象信息员,及时向村民传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他还积极向县里争取到一门高炮防雹。
为了老百姓的产业能够发展好,他三天两头往园中跑,结合气象信息指导果农施肥、打药,看着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张麦生虽然忙前忙后却喜在心里。
延伸链条增效益
走进张麦生开办的隰县玉露香酒业有限公司库房里,工人们正在将库存的梨酒打包装车,准备通过快递发货。“延伸产业链是我的愿望,希望让梨果产业发展走得更远、更好。”张麦生对王煜戬说,在种植梨树过程中,每每遇到果子销售难或遭遇天灾而产生落果时,张麦生都十分心痛,如何让老百姓付出的辛苦不白白浪费,张麦生想到了发展深加工。
“有想法,但想要实现却是一大挑战,我只懂得种植技术,想要加工该从哪里入手?”张麦生回忆说,当时摆在面前的困难数不清,但他从不服输。为此,张麦生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在深入了解加工专业知识的同时,邀请高校的专业人员前来考察,经过一年半的研发,最终生产出首批梨酒。细细品尝着饱含浓浓梨香的梨酒,张麦生发自内心地笑了。
目前,玉露香酒业有限公司除了加工张麦生梨园的梨果,还从周边村民手中收购梨果进行加工。公司生产的梨酒入口绵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年生产量达15万公斤。
展望未来,张麦生信心满满地说:“产业发展就像我们生产的梨酒一样,入口绵软,但后劲十足,以后会越来越好!”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