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5年8月中旬的一天,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来了一位外乡青年,正逢田间务农的村民看到了陌生,便警觉地赶了过来。
距离青年很远处,村民停下来喊道:“你哪里的?”青年回答:“柴洼庄的。”“柴洼庄?干啥的?”“临汾日报社选派的‘第一书记’,王伟。”村民满脸疑惑,“公社干部,还是村干部?做官的?”“不是,是做事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青年走遍了村中每一条山路,穿过了每一块田间,结识了村中每一位村民。通村公路修建现场有过他忙碌的身影、村中田间地头有过他吃力的喘息、村民灶前案板上有过他持刀的痕迹、山坳小径羊群中有过他拽土的囧态。在村中生活了六十年的柴洼庄村村民、第三届临汾市十大道德楷模李章云是这样评价王伟的:“他是带着感情为农村、农民做事,那感情润心。”
沉得住气把事做细
2015年8月15日,临汾日报社新闻网站编辑部副主任王伟被选派驻柴洼庄村村担任“第一书记”。该社社长樊清平在当天送他进村时语重心长地叮嘱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切记沉住气把事做细。”
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下辖柴洼庄、福洼庄、圪塔条3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4000余亩,位于团柏乡双千亩水果基地附近,大部分地质属黄土残垣沟壑区,不具备设施农业条件,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养殖业更是缺乏规模和技术,村民年均收入不足2500元,系国家级贫困村。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贫穷是柴洼庄村经济的“定义”,彪悍是柴洼庄村民风的“标签”。在临汾日报社领导和同事眼中,王伟是个为人和善、乐于助人的人,颇有些《武林外传》中祝无双“放着我来”的性格。若说他和某人吵架到脸红脖子粗的程度,熟知的人断然是难以相信的,然而这真的发生了。
驻村之初,王伟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村级扶贫发展“建档立卡”,当时在团柏乡有人谣传每个贫困户可以获得国家补贴5万元钱,一时谣言四起,以讹传讹,“建档立卡”工作难以进展,村民在不理解政策的情况下,开始找上了驻村“第一书记”王伟的“麻烦”。
“当时每天早晨都有电话打来,我就一一解释和说服,有些村民很快就平息了,但也有厉害角色。”王伟谈及那次吵架经历仍记忆犹新。
农历羊年腊月,柴洼庄村脾气火爆出名的村民李根赵,曾在电话中丝毫不客气地冲王伟说,“你这个小屁崽,才来多少天,你知道啥,就能定了村里贫困户,下次让你过不了村!”
次日,李根赵在柴洼庄圪塔条路口“截住”王伟的车,在说理难通的情况下,王伟邀请他跟着自己来做村级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从上午11时到下午16时许,李根赵一直跟着王伟走访村民数十户,看着王伟耐心教村民填表登记、细心询问家庭情况、偶尔侧面打听邻里情况,替不会写字的老人抄写申请表,李根赵拉住王伟的手说:“王书记,是我不对,我听别人说,你和村干部私下定贫困户,一时脑热才……你放心工作,我服了你了,以后不但我不闹了,柴洼庄村谁也不敢跟你闹。”
之后,不论是进村宣传农业补贴款项政策,还是入户调查贫苦家庭状况,还是召集村民代表开会……王伟用实际行动换来村民的理解和信任,并与近60岁的村民李根赵“不打不相识”成了好朋友。
实际上,王伟本不需要与李根赵争执,由村“两委”谈话显得更切合实际还能避免矛盾,但是王伟没有绕过矛盾走,而是把事情做到了细枝末节。
“吵架只是为了把扶贫工作做细,让群众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一个村民不明白就说明我的工作没做细。”王伟如是说。
尽心竭力把事做好
做事与把事情做好是两种概念。把事情做好需要走心,更需要出力。柴洼庄村现有村民326户、1260人,但实际上在村中常住的不到四成,老弱病残幼留守山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全员外出务工,只有过节和农忙时,整个山村才显得有些“生机”。
2015年10月28日上午,32岁的郝华新在自家地里挖红薯,他是王伟驻村2个月来,第一次见到与之年龄相仿的青年。地只有半亩,挖出的红薯个头也小。看着“可怜”的收获,郝华新无奈地摇摇头。郝华新在太原某家居装潢企业打工,月薪3000元,若不是“父母命、不可违”——帮村里年迈的爷爷操持农务,他不会返乡。尽管在外务工,吃苦受累有时还得讨要工钱,但对于贫瘠的农村,他没有父辈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情。就在村头的红薯地里,郝华新挖、王伟拾,两位年轻人边干活、边聊天整整一个上午。
“‘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扶贫,就是为了2020年全面脱贫奋战。”临汾市直“第一书记”培训会上的“训话”,王伟记到了心里。
柴洼庄村村民外出务工基本属于打散工,东家干干,西家干干,没有固定的场所,更没有个人维权意识,务工群体比较被动。为此,王伟专程联系到了临汾市人才招聘市场负责招聘活动的陈新华,并拜托他,“凡是大型招聘会召开前务必及时通知我,帮忙留几张海报,好在村公告栏张贴。”
“今年2月的春季招聘会和5月的夏季招聘会,我都在村中贴了海报,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村中只有两位青年参加了招聘会。”王伟对于这项工作表示不满意。随后,他又建立了柴洼庄村外出务工交流群,共享外界就业经验、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鼓励外出务工村民加强联系,尽量脱离“单打独斗”形成“群体作业”。
外出务工可以创收,那么在村民众如何致富呢?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王伟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伟和村“两委”班子跑县扶贫局找农业专家,进乡政府讨资金,举办了三期农民技能培训,特别邀请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郭黄萍,县农业、林业部门专家陈德安到村中田间地头授课。
此外,王伟还积极联系村中“能人”畅谈交流,勉励他们致富不能忘本,有钱不能丢根,并得到了汾西县高寒合作社负责人刘耀山的帮助,依靠团柏乡双千亩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完成了农村土地流传让农民参与到经营中,而且还为村民提供了定向务工的渠道。每当农忙时,公司优先雇佣柴洼庄村民完成浇水、栽苗、套袋等劳工作业,并按照工种不同补发劳工费,大约每日50元到100元之间。
团柏乡乡干部张卓、荀艳军、武红伟是王伟驻柴洼庄村工作后“麻烦”最多的人。他们对王伟的评价也颇为一致:“王伟不仅仅为柴洼庄村做事,而且要把事做好。”
不折不扣把事做实
2015年8月驻村7天、9月驻村14天、10月驻村14天、11月驻村17天、12月21天……
2015年9月1日,向村民发放2015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标准说明……
2015年10月15日,柴洼庄村光伏发电工程选址完毕开始施工……
2015年11月23日,与村委会主任刘定山到市交通局争取拨付的10万元田间道路硬化资金……
……
在王伟写下的2万余字《民情日志》中,详细记录着驻村每天的工作经历。
“我虽然是洪洞人,但几个月到汾西县柴洼庄村的次数比几年回老家的次数还多,柴洼庄村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乡。”坐在办公桌前谈及“第一书记”的履职经历,王伟微笑着说。
从去年8月15日到今年5月底,王伟驻村工作135天,期间修补受损公路,维修饮水管道、栽种绿化树木、慰问贫困居民、筹资爱心助学、申办示范农村……每一件事都不折不扣地将全市扶贫政策落实到了农村,每一件事情都有始有终地把惠民成果送给了农民。
即便是负责柴洼庄村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的山东汉子徐衍利也对王伟赞叹不已,他负责汾西县3个村庄的光伏发电工程,其中包括柴洼庄村,时常巡视3个村庄的工程进度是他的工作。每每来到柴洼庄村,他总能看到王伟的身影。
“柴洼庄村光伏发电工程打桩阶段,王书记亲自测量了近一半基座坑,一个基座坑120公分,拿卷尺量的。工程完工后,还复制走了一份我的工程日志,不仅如此,工程并网后还打电话向我咨询技术问题。”徐衍利苦笑着说。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实实在在、马虎不得,显然王伟与自己一样都深知此理。
为了搞懂“建档立卡”数据入库工作,到汾西县扶贫局向曹海庆学习经验;为了帮助柴洼庄学校贫困孩子上学,找到洪洞爱心人士卫建科资助就学;为了促进村中农业创新,筹资建设了6亩香椿试验田……总之在王伟心中,村中无小事,事事要做实。
柴洼庄村进村的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两个成年人抱一起都很难抱得住,村中的老人也难说出树龄。这棵树看着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证了柴洼庄村几代农民的生活,也看着年轻的“第一书记”来去,也势必会见证他为柴洼庄村做的每一件事,有没有做细、做好、做实。(猎奇 许笑梅 郭斌 赵继存)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