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芒种时节,阳光为麦穗涂上了一圈圈金色光环,贺家庄乡一场“火力全开”的夏收在酷暑中拉开序幕。每年这个时候,尧都区贺家庄乡卫生院院长李建忠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利用午休的间隙,顶着一天中最炙热的阳光行走在田间地头,为劳作的乡亲们发放防暑药物。
“李院长的服务态度好着呢!”这已经是畛北角村村民梁保明连续第五年收到李建忠送来的藿香正气水了。“药太及时了,顶了大事了。”梁保明一把抹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高兴地接过两盒药。
“只要能给乡亲们出把力,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地形狭长,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贺家庄四成以上的麦田位于车辆无法抵达的沟里,只能人工收麦。李建忠在山间走走歇歇两个多小时,小腿已是颤如抖筛。同事说,李建忠就像村里的大山一样,永远屹立、坚韧。李建忠说自己是老党员,就得干出榜样做好示范。
逆境中求蜕变
如今,贺家庄的乡亲们早已对李建忠有了深厚的感情和充分的信任。而这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和4年间不分昼夜用心坚守的结果。
2017年4月,李建忠上任之初,乡亲们对于他到各村入户服务的举动并不买账。“没时间”“没必要”是那段时间时常碰到的“软钉子”。
“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的医生,怎么还能被拒之门外?”面对这样的情景,李建忠先是从自身找原因,在波澜不惊中抽丝剥茧,慢慢消除了村民的抵触情绪。
“你是李建忠院长吧?”一个电话让李建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老人在电话中试探地问道:“我家孙子额头磕了个大口子,能处理吗?”原来在乡亲们的印象中,卫生院的医生啥都不会。但自从李建忠给老人的小孙子缝合好伤口后,老人逢人就夸李建忠医术好。
“人得立杆,才能不倒。做工作,也一样。”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让百姓认可,专业技术必须过关。为此,李建忠强化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支持坐诊大夫外出学习,通过每周的人人讲业务,形成人人学技术的良好氛围。整体业务水平提高了,医院能为百姓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017年9月8日,正在口子里村走访的李建忠,突然接到上吴庄村的求救电话,村民陕金山驾驶着三轮车翻到山沟里,李建忠到达现场检查后发现伤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正常,四肢没有骨折却失去机理,为了避免二次伤害,李建忠就地取材,拿车上的木板垫在伤者身下保护脊柱,由于急救措施及时有效,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没有你,我丈夫就没有今天……”随访中,陕金山的妻子张连英眼含热泪地对李建忠说。
从抵触中克服困难,在坚守中蜕变。李建忠用自己所长,守护百姓健康,也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实干中显担当
2017年6月,李建忠被选派为口子里村的“第一书记”。
那时的口子里村,是远近闻名的“四无村”——无新居、无产业、无配套、无集体经济。土窑洞散乱破败,道路狭窄难行。雨季一来,村民们“在家看漏雨,出门蹚稀泥”。亲身感受到村里贫困艰苦的状况,李建忠迫切想让村民脱贫致富,扎根乡土,“5+2”“白加黑”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村里有户70多岁的独居老人,居住的土窑洞破败不堪。为了说服老人搬家,李建忠不知道多少次无功而返。2019年夏季的一场瓢泼大雨,让李建忠的心悬了起来。“雨一直不见小,不能再等了。”在办公室里已经踱了几个来回的李建忠直接冒雨进了村。此时老人屋里的积水早已漫过鞋面,顾不得多想,李建忠先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再回房屋里清理积水。雨停了,屋子里的积水也清理干净了,而李建忠的裤子一直湿到了大腿。
李建忠总是把乡亲们的事当头等大事去做,得到了大家的信任、理解,成为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
2016年,村民陕金花的大儿子因车祸去世,老伴儿和婆婆在巨大的悲痛中也相继去世。备受打击的陕金花,眼睛哭瞎了,耳朵也聋了。但为了小儿子,陕金花只能强打起心劲活着。危房改造改不起,李建忠发动乡亲们出钱出力,让陕金花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精神上没动力,李建忠如亲人般的关怀,使陕金花脸上慢慢有了笑容。陕金花如今成了村里脱贫典型,“去年一年挣了五万,现在觉得日子越过越带劲了。”说话间陕金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村子已经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当看到脱贫群众满脸幸福的时候,我就更加坚定了坚守这片土地的信心和决心。”李建忠说。
服务中赢口碑
群众满意度怎么样?全靠平时的服务。只有专业的口碑,远远不够。李建忠说,干工作必须拉下脸来谈,沉下心来做,服务也要从相对单一向多维度转变,才能满足群众需求。
有人来医院买已停产的药,对新药不熟悉;有人因用药习惯不同,对药品的厂家有要求。“这么大个医院连个药都没有。”买不到药的一句牢骚,看似不打紧,却狠狠抽打着李建忠的心。
要满足百姓用药要求,就必须转变思想,改变服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李建忠要求药房常用药、慢性药足量保障,急用药、少用药尽量保障,停产药解释清楚如何替代,同时发扬多说一句话、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温馨服务,来提高亲和力。
李建忠坚信“生命在于做事”。贺家庄特殊的地貌,加之留守村民都是老弱病残,服务对象更需要帮助。李建忠也总以走千山万水、行千峰万壑、想千方百计、道千言万语,直到走完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去帮助更多人。
2019年12月27日,李建忠接到酸枣凹村党支部书记电话,该村的五保户祁发义出院后需要换药。“老人孤独一人,多有不便。”换药时破溃的下肢腐臭难闻,但李建忠还是坚持隔天上门服务。2020年1月14日清早,下了一夜的大雪依旧未停,眼看雪越下越大,惦记着老人的李建忠不顾雪天路滑为祁发义换了药。
“基层服务不是多挣钱才高兴,是百姓满意才高兴。干得多不多挣钱,但肯定能多挣脸面。”李建忠常把群众的“鸡毛蒜皮”当作头等大事。国家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金,需要下载民生山西。口子里村的张吉翠给李建忠打电话后,李建忠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帮老人下载认证。“他跟我们可亲着呢,我们一叫他就来了。”
“他的人到了,心也到了,也跟百姓打成一片了。”两年前,刘家庄的杨成德因腰椎压缩性骨折,需要转诊。李建忠忙前忙后为他安排妥当,知道老人担心费用时,又为老人讲解国家的医保政策,打消了老人的顾虑,高高兴兴转了诊。
这样的小故事在李建忠身上数不胜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李建忠爱工作就像爱生命,他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付出,正是一名基层医生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标签。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