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杨振业:妙手除病痛 丹心著华章

2021-06-08 09:15: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杨振业,生于中医世家,家学深厚,到他这儿已是四代为医。天资聪颖的他,从记事起,便在爷爷的教导下背诵濒湖脉诀、中草药学、中医汤头歌诀、中诊断学等中医基本理论,小小年纪就练就了一身的“童子功底”,也为立志终身从医的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迈入医学之门近半个世纪,杨振业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一方颇有名望的医疗专家。一路走来,无论多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无论多么艰难的治疗和科研工作条件,杨振业对梦想的坚守始终如一,对创新的追求始终如一,对爱心的传播始终如一。

  岁月不负韶华梦

  在杨振业的记忆中,祖父创办的“振华药房”远近闻名,父亲更是把毕生所学奉献给了贫困山区。家学渊源,本以为成医之路会顺理成章,不曾想,他的追梦历程却是一波三折。

  1966年,初中毕业后的杨振业在隰县圪针沟插队。那时,白天要干活,他就利用晚上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大学课程。夜间,杨振业房间内的灯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只因不舍得挑灯芯。煤油灯冒出的浓烟,熏得不仅眼睛累,而且脑袋疼,但他默默坚持着。他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971年,杨振业选调至隰县人民医院内科上班。做不了检查,写不了病历,没有西医基础的他不敢面对家人,怕自己以往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对医学的热爱战胜了一切,杨振业决定全面系统学习西医课程。有20多门课程要学,他恨不得把每一秒都掰成几半来用,吃饭、工作间隙,甚至连上厕所都在背书,有时困了就把头直接浸到冷水中。

  当时胃穿孔患者比较多,一般都会因肚子疼先到内科就诊。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有解剖基础,才能在叩诊时及时让这部分患者得到救治。练就这项基本功需要标本,没有标本怎么办?杨振业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四处学习,提高了诊断水平。

  杨振业精益求精的医学态度,使很多患者获得了正确的诊断与治疗。1975年的一天,值班的杨振业为头天接诊的一位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叩诊时,感觉患者应该是胃穿孔,最后他找到主任和院长一起会诊,最终手术的结果也验证了他的诊断。

  因表现突出,1981年,32岁的杨振业成为首届“中医理论进修班”最年轻的选派老师。

  星光不负赶路人

  上海患者刘洋(化名),两年前大面积脑梗,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康复无明显功效,心急如焚的姐姐,四处打听,在朋友的力荐下,将信将疑地联系杨振业寄药。“药效出乎意料的好。”用药一个多月,刘洋从原先的说话无应答,开始会接话了。看到了转机和希望的家人,下定决心,于2021年5月19日将刘洋送到杨振业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半个月时间,杨振业及护理人员精心治疗与陪护,让刘洋身体机能得以恢复。提及杨振业,刘洋连连称赞。

  每一位患者康复的背后,是杨振业对抗脑血栓药物的一次次改良、实验、再改良。

  时光回溯到1985年,那时的脑梗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常规扩张血管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杨振业就想研发一种可以溶解疏通血管,使梗塞区域重新获得血流供应,让临床症状得以恢复的新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杨振业在祖上三代留下的很多经典中医药方和古籍、资料中进行一一排查,经过反复研究,得出“抗脑血栓注射液”中药配方。这项研究也作为山西省的重大课题立项。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研究更是如此。研制的过程异常艰难,中药提取几十道工序,都需要一次次实验。

  那时经费不足,动物实验需要在北京做,一年多的时间里,杨振业经常是晚上拿报纸铺在火车座位底下睡觉,一下车就直奔实验室,忙完后舍不得也顾不上吃一口饭,就直接返回临汾。

  1986年,第一针“抗脑血栓注射液”终于研制出来。欣喜之余,为了检验疗效,杨振业决定以身试药,这绝对是拿性命做“赌注”。因为热源没去净,杨振业出现了发热、发抖、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历经千辛万苦研发的药物,根本无法用于临床,研究一度陷入停滞。但是,杨振业不死心,他把目光转向了已经研制出“痔全息注射液”“复方盐酸利多卡应注射液”等注射液的药师杨里额。得益于他的帮助指导,杨振业完善了制作工艺,做出了第二批“抗脑血栓注射液”。

  二次“以身试药”!家人都劝他放弃,毕竟这样做实在太过危险。家人的劝说没能动摇杨振业的决心,“抗脑血栓注射液”终于实验成功。同时,该项目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杨振业陆续研发了抗脑血栓丸、高血压丸、冠心丸、癫痫丸等药品,用于临床,造福百姓。

  终身不负斗米恩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偏远山村的百姓对杨振业的点滴恩惠,他都铭记于心,决心日后加倍回报。

  当时,圪针沟缺医少药,买药还要去城里。乡亲们肚子疼、头疼、关节痛,不管啥疼都吃止疼片,只因止疼片便宜,一毛钱就能买20片。杨振业靠着一根针,解决了百姓很多问题。

  1971年正月十六,是杨振业结婚的日子。这天,五里地外的疙针腰村村民喊杨振业出诊。“不去他就没命了。”杨振业果断出诊,这一走便是一夜,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是杨振业五十年从医生涯中一直信奉的祖训。

  在医院步入正轨之后,杨振业就想要回报生他、养他的土地,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儿。

  1990年,回到圪针沟的杨振业发现乡亲们吃水还要去河里挑。

  “为啥不打一口井?”

  “没钱呀!”一声叹息道出的全是心酸。

  “打一口井需要2000多元呢。”

  “我给3000元,但一定要把井打好了。”当时,刚建院三年,还靠赊药运转,杨振业顶着还款压力将这笔巨款交到村民手中。

  2000年,杨振业回到母校尧都区吴村镇孙曲村学校时,发现偌大的学校教室玻璃都已破损,杨振业当即拿出两万元将所有玻璃更换一新。重阳节给老人发东西,教师节给老师发奖品,给学生发助学金。21年来,只要村里有需要,杨振业从未缺席,累计为村里出资20万元。

  杨振业的初衷是为了报恩。如今,他不仅回报当年帮助过他的人,更将爱心善意不断传递扩散。作为医生,他视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贫贱贵富,一视同仁。如遇无钱医病之人,不仅诊治分文不收,更是解囊相助,他也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赖。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从小怀揣医学梦的杨振业,从未释卷,时刻敬畏自己的职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