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省城太原到蒲子山城,他安家落户于此,挥洒热血和汗水于此,奉献青春和智慧于此,蒲县95%以上的村庄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他叫冯兴杰,是蒲县水利局原副局长。近日,记者在蒲县县城见到了已经84岁的冯兴杰。
“一辈子不做亏心事,对人热情,对工作也热情。工作起来,自己的健康、家庭都可以置之不理,只顾着如何想方设法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在老伴赵良枝的眼中,冯兴杰是这样一个人。
在冯兴杰参加工作的数十年里,他一直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和坚毅顽强的优良品质。
1937年4月29日,冯兴杰出生在闻喜县胡城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冯兴杰11个月时因医疗事故不幸去世。留下了母亲和大他4岁的哥哥。
四间砖瓦房和十几亩旱地是父亲留给他们娘仨的财产。有房可避风雨,有田却愁耕种。农事生产时节,全靠亲戚朋友帮忙。
母亲上过私塾,她一边种地,一边教学补贴家用。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冯兴杰和哥哥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也让他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1953年,冯兴杰中学毕业后被太原林业学校农田水利专业录取。1956年4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水利厅工作。
1961年11月,按照省委组织部安排,冯兴杰被调往蒲县充实地方水利工作。从此,他扎根蒲县,奉献青春,挥洒汗水,在蒲县从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拦河筑坝等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蒲县,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蒲县的一分子。
“一卷铺盖,一件大衣,一封介绍信。”冯兴杰说,“这就是我来蒲县时的全部家当,没想到来到蒲县工作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这里。”
当年11月7日,天气刮着大风,冯兴杰裹着厚厚的棉大衣前来蒲县县委组织部报到。随后,他被分配到农业建设局水保站工作。水保站共有8人,冯兴杰是唯一一个从专业院校毕业并掌握专业技术的人。
人生地不熟,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冯兴杰到蒲县后面临很多困难,但他选择了坚守。
“办公室白天办公,晚上把椅子或桌子拼在一起就是床,四五个人睡一间。”冯兴杰回忆道。
在这样的环境里,冯兴杰一直住了四五年。在此后的数十年直至退休,冯兴杰干了许多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在荒郊野外,都与水利有关。
蒲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山高气寒,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当时曾是山西有名的贫困县。来到蒲县后,冯兴杰一边搞水土治理,一边了解这里的地形、地质、土壤、水利、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他还把工作延伸到蒲县河川治理方面。
参与人工造林、修鱼鳞坑、造沟坝地、建水塔、勘测和设计灌溉渠、建提水上垣工程等,蒲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冯兴杰的足迹。
1965年,冯兴杰负责修建了蒲县第一座长百余米的南河滩防洪大坝。通过努力,昔日的荒滩逐渐变成了米粮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1966年,冯兴杰参加了从城关至薛关段跃进渠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工作。该渠完工后,可浇地2000余亩,形成了蒲县当时最大的灌区。
“1968年,我被任命为水保站副站长,觉得肩上有了责任,信心也更大了。”冯兴杰说。
工程一个接着一个,冯兴杰没有停歇的时间。1970年前半年,冯兴杰参加了蒲县东关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下半年,冯兴杰绘制成蒲县第一张1:50000的行政区划图,使人能在图上很快了解全县的行政区划和各乡镇的自然特点以及交通情况等。
1972年,冯兴杰负责建成了蒲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桃湾水电站。使桃湾成了蒲县第一个自力更生实现电气化的村庄。1973年春季,冯兴杰负责刁口新胜渠工程设计和施工。这年春夏之交,还承办了蒲县昕水河流域规划展,受到时任临汾地委领导的赞扬。
“197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冯兴杰说,“成为共产党员,就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干好工作。”
此后的许多年里,冯兴杰参与完成了当时蒲县最大滚水坝——薛关滚水坝工程,参与设计并建成了蒲县第一条防渗渠——薛关防渗渠……
1979年,冯兴杰被组织任命为蒲县水利局副局长,成了局班子成员,他依然保持着踏实肯干、敬业实干的作风。
此后的许多年,他负责完成了续建的乔子滩滚水坝工程,完成了石家岭流域、茶叶沟流域、爱虎岭流域、柏叶沟流域等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任务,还在山中乡军地村留下了他扶贫的足迹和奋斗的汗水。
2000年,为蒲县水利事业工作和奋斗了大半生的冯兴杰退休了。他整理自己的物品,除了书籍外,带回家最多是他的荣誉证书。
他曾被山西省基本建设指挥部授予“农建先进个人”,被山西省水利厅授予“山西省解决人畜饮水规划”先进工作者,获原国家水利电力部“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二十九年”荣誉称号,还获得蒲县“植树造林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1981年他获得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颁发的工程师荣誉证书。
“我虽然是个外地人,但我早已把蒲县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在岗位上努力工作就是建设自己的家乡,造福家乡的群众。”冯兴杰说,“虽然我上了年纪,但我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觉得青春没有虚度。”
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用汗水灌溉异乡的沃野,用智慧躬耕蒲县的山河,他用奋斗的足迹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山水之歌。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