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一个人最快乐的事就是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在平阳大地这块热土上,有一位被“雪藏”了20余年的“发明家”。他,就是今年60岁的原武警临汾市消防支队高级工程师邓全龙。
大家都叫他“邓老抠”,其实他并不抠,而是把节省的钱用在了改造灭火救援器材和创新发明上。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记者专访了这位“爱迪生”。
谈及为什么会走上这条研发之路,邓全龙向记者讲述了21年前的惊险往事:当年,他和史爱福、穆劲奋两名消防员冒死进入翼城县7·24液化石油气站泄漏储罐现场。“当时是一个储量25吨的液化石油气储罐顶部的排空管法兰垫老化破裂,液化石油气如同冲天的水柱直喷而出,很快形成白色浓雾,燃烧爆炸一触即发,一旦发生意外,方圆一公里都会被夷为平地……”
当记者问:“你害怕过吗?”他说:“没害怕过,但真后怕过,我们身后也有妻儿老小啊!”
由于当时用的扳手等器材都还不是无火花的,他们只能把黄油涂在扳手上,再包裹一层纱布,防止扳手与罐体接触产生火花……经过半个小时的紧急处置,最终化险为夷。从那次救援之后,邓全龙萌发了改进消防器材的想法。
说干就干,邓全龙自掏腰包,买工具购材料,一下子就投入了几万元,建成一个小型实验室,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消防工作重在防,为了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率,邓全龙着手研发消防演练方面的产品。在演练过程中,如何使火苗既逼真,又能达到火势蔓延的效果,他在不断地琢磨、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他先后投资了10万余元进行研发,光风机就买了五六台,用了近千种材料反复实验……
“老邓把工资卡交给我后,又把钱‘套’走了,这不是在哄我高兴哩?”他的爱人崔雪燕发着牢骚说。
邓全龙笑眯眯地说:“我就这么个爱好,总比打麻将强吧!”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2015年,邓全龙的“室内消防演练模拟场景系统”终于研发成功,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其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接到证书的那天,邓全龙这个汉子流下了高兴的眼泪。他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爱人,并理直气壮地说:“老婆,这钱没白扔吧!”
灾害最害怕的是什么?是二次伤害。在灭火救援现场,消防员的安危决定了事故处置的成败。邓全龙想:“我们都是迎着困难而上,顶着危险而进。”为了减少消防员的伤亡,他又琢磨如何改进消防员的紧急避险器,希望在紧急情况下能提醒他们及时撤离。
“两杠四星”的他搬进中队和消防队员们同吃同住。消防员们整天不是救援就是训练。如今,又增加了一项“业务”——配合邓全龙搞实验。消防员们背地里议论说:“邓工一天竟折腾!”
灭火救援现场紧急避险呼叫系统既科学又实用。消防员戴着紧急避险器进入灾害现场时,观察员操控着紧急避险命令发射器,二者完美结合。当处置现场的消防员遇到危险时,观察员便可以发出紧急避险信号,与此同时,消防员佩戴的紧急避险器就会发出震、光、声警报,从而及时撤离,避免伤亡;当消防员静止30秒时,该紧急避险器也会发出警报。
经过一年多的“折腾”,2017年,邓全龙的“灭火救援现场紧急避险呼叫系统(发明专利)”研发成功,通过省消防专家的论证,在全省消防系统推广使用。
消防员陈亚杰说:“邓工的发明真不少,他就是我们消防队的‘爱迪生’。”
有人说,心里装着什么,就会发现什么。邓全龙有双“发现的眼”和一颗“创研的心”。20多年来,他敢于向难题“亮剑”,仔细琢磨大胆构想,共获得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型专利11项。
如今,邓全龙退休了,但他的发明创新一直在路上。
记者 李虎威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