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斌为患者把脉问诊
临汾新闻网讯 “吃了您开的药后,身体感觉舒服多了,您再给看看巩固一下。”
“上次您给看过后,我口干口苦的毛病都没了。这次带老伴一起过来看看,她的腰不舒服。”
……
孟夏时节,吕梁山脉罗云山段的枕头乡显得分外安静,与行人较少的街面相比,乡卫生院中医科2室里却显得分外热闹,十里八村前来看病的老人坐满了诊室,用期盼的目光和焦急的话语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病情。中医科医生郝文斌对患者进行一番安抚后,逐一耐心细致地把脉问诊、开药施方。
今年42岁的郝文斌,扎根枕头乡卫生院14年来,凭借勤勉努力,很快成为乡亲们眼中脾气好、医德好、医术更好的身边医生,用“岐黄之术”全力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健康。
醉心中医医术 矢志终身学习
郝文斌是土生土长的枕头乡枕头村人,上初中时他看到正值壮年的邻居因病去世,便萌生了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造福乡里的想法。山中无闲草,识得就是药,枕头乡地处罗云山段,山野间遍地都是中草药,当地群众非常信赖中医、认可中医,中医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定要供孩子上大学。”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坚信只有读书才是农村人的出路。在家里的倾力支持下,2003年勤奋好学的郝文斌考入山西中医学院的中西医结合专业。2006年,毕业后深感实践能力欠缺的他又慕名来到侯马市,在一位老中医开的诊所当起了学徒,白天他抓药号脉,在店里打杂。夜里回到出租屋内,废寝忘食地钻研中医著作。历经三年学徒生涯后,2009年,郝文斌回到枕头乡,成为了乡卫生院的一名中医医生。
“刚毕业回来的年轻大夫哪能看好病,还是去找卫生院的老中医吧!”当时,患者都不信任年轻的中医,认为他们虽然经历了高等教育,但从业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担心看不好病还会让病情加重。郝文斌没有气馁,他一方面向院里的老前辈虚心请教,学习实践技术,不断从中思考、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他通过给乡里乡亲、亲朋好友看一些头疼脑热、发烧感冒的小病,慢慢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郝文斌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既然选择了中医,就要终身学习。在他的诊室里,摆着一个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中医特色疗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方剂学》等现代中医著作,家里还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经典中医著作,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会拿出来细细品读钻研。一有时间,他还会遍访全国名医,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诊疗水平。
2017年后半年,乡卫生院派他前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名医先贤辈出的运城市中医医院,参加全科医生培训,跟着国家级名老中医、省级名老名医学习。又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和沉淀,他的中医医术突飞猛进。郝文斌回忆道:“经过那次学习,就有一种突然开了窍、大彻大悟的感觉,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思维融为一体。”
化身中医天使 妙手巧施良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运城深造归来后,郝文斌的医术得到了飞速提升,即使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也能应对自如。
6年前,郝文斌90岁的爷爷肚子疼,村里好多人认为老人都这把年纪了,这病估计不好治了。郝文斌却不信邪,他给爷爷喝了两服中药后,很快肚子疼的症状就消失了,爷爷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也让村民们对他刮目相看,充分认可了他的医术。
75岁的贾大爷患有尿血症4年了,一劳累过度就会出现尿血的情况,导致无法干活,辗转各大医院做了无数检查也没查出原因。在西医治疗多次未果后,贾大爷将希望投向了中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郝文斌为其施方治疗。郝文斌为其检查过后,又对症查询了医书,最终给贾大爷开出了当归芍药散的药方。贾大爷五服药下肚后,尿血情况明显减少。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后,郝文斌又“乘胜追击”,为对方追加了五服药。用过十服药后,贾大爷再也没有出现过尿血的情况。
看到贾大爷多年的尿血症在郝文斌的妙手下得到治愈,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67岁的刘大妈在贲门癌切除手术后,需要进行放化疗,由于其身体情况不太好,出现了放化疗不耐受、反酸、烧心、大便不通畅等一系列症状,吃不下饭,也失去了自理能力。听闻郝文斌的医术后,她便找到郝大夫进行治疗,经过一年调理,刘大妈的精神状态、气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能自己做饭照料生活起居,而且还能奔走在群山之间,挖药材补贴家用。
外地患者李某,出现头晕乏力症状一年有余,家人带着他前往各大医院求医问药,钱没少花病却没治好,家人都心灰意冷,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一次与街坊邻居的聊天中,李某听说郝大夫医术高明,不少疑难杂症患者经过他的治疗都重新恢复了健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家人便带着李某来到枕头乡卫生院求医问药。郝文斌根据李某的病情辨证施治,开出了黄连阿胶汤帮他调理。一个多月后,李某头晕乏力的症状消失了,身体重新恢复了健康。
郝文斌将中医看病方便、廉价有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百姓更好地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实惠。
施展仁心仁术 守护十里八乡
“郝大夫,我爸忽然生病了,麻烦您赶紧去我家给看看!”在午饭和晚饭时间,经常会有乡亲登门找郝文斌去家中看病。
每当此时,郝文斌爱人吴红红总会对其说:“你的胃不好,先让他们等一会儿嘛,你抓紧吃了饭再去看病。”
郝文斌却回答:“人家大老远跑来了,肯定是病情紧急,不能耽误时间,饭,回来热热还能吃。”他二话不说,放下碗筷立马赶去患者家中。在他心中,乡亲们的健康重于一切。
枕头乡卫生院承担着山区百姓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了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组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巡回医疗小组,为辖区留守人员主动上门提供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解决辖区百姓因交通不便导致的“看病难”问题。作为组长,郝文斌负责桑岔村、王斗村两个行政村。每个月,他都会携带基本药物和常用设备,为8户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村民们住得特别分散,很多地方车辆无法通行,下雨下雪天更是危险又难以前行,他却从不退缩,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背着药品和器械一路走过去,登门给村民做检查,开具个性化的治疗药方,帮助他们祛除疾病、调养身体。
郝文斌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时,恰逢他要下乡为村里的老年人体检,他只能把待产的妻子托付给母亲,让其陪着妻子去当时的临汾铁路医院住院。等他下完乡赶到医院时,孩子早已出生。当他一脸歉疚地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和孩子时,产科的护士都看不下去了,痛批他只顾工作,没有好好照顾爱人。结果到了妻子生二胎时,他又因为工作没能陪在妻子身边。常年在外学习和工作,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靠爱人和父母撑着,他很是愧疚,对家人充满了亏欠感。然而,他却依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为什么要一直守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枕头乡行医,凭你的本事在大城市肯定能过得更好?”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这样回答:“这里不仅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而且乡亲们那热切期盼的眼神让我舍不得离开。在这里,乡亲们信任我,把自己的健康交给我管理,每治好一个病人,我的内心都会无比开心。我会不遗余力地继续投身中医事业,回报父老乡亲的厚爱!”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