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的永和变了

2020-01-17 10:48: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永和县乾坤湾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市境内,坐落着一座名叫永和的小县城。

  7年前,这里全县只有一个红绿灯,县委门口的主街道久经沧桑,坑坑洼洼的窄路两边全是蛛网般错乱纵横的电线。那一年,这里全县财政总收入6000多万元,不如一个中型企业的年收入,刚刚超过了十年前第一个“双十一”时的全国销售总额。

  7年后,这个县城想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这个排进山西“前十”的深度贫困县、这个曾经79个行政村中有78个贫困村的小县城,要提前一年,摘掉“贫困”这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帽子。

  2019年,永和人有许多话要和这个世界说说。

  行路难:想改变举步维艰

  永和的穷,是从脚下的土地开始的。

  这里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集合了山地、河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与此同时,这里还属于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十年九灾,水土流失严重。

  这样的地貌,适合登高望远,却难于挺身发展。“出门就爬坡,山高石头多”。由于交通闭塞,多年来,这里可供维持生计的手段,仅限于种植业、养殖业。

  然而,全县35万亩耕地,70%是25度以上的坡地。在这样的地方,贫穷几乎已成顽疾,发展始终是难题。

  这块土地的难,让所有生长于斯的人印象深刻,刘书祥便是个中代表。2019年前的冬天,刘书祥在山上放牛时,因为雪后路滑摔下深沟,导致腰椎受伤,下肢瘫痪,使他在32岁时就失去了起码的“从业”条件。刘书祥也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应该就此结束了。然而,瘫痪在床两年之后,作为三个女儿的父亲,刘书祥觉得自己必须另谋生计。

  离开病榻,跨上破摩托车,从收废品开始,从每天空烧油不挣钱,到收药材、收农副产品,到能够养家糊口,刘书祥记忆中的永和,比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更令人心碎。

  “那时候的路,全是泥土路,一下雨就打滑,经常在半山坡上,上不去,下不来。”因为下肢不便,每次独自外出收货,刘书祥都要做好一天不下三轮车的准备。对于常人来说很容易的上下车,对他而言却难如登天。因而,常人看来泥泞难走的山路,有时几同绝境。“以前没手机,车陷了,就只能在路上等着,天再冷你都只能等着,有一次我在山沟里坐了三四个小时。”因为没法下车,当遇到车轮陷入泥坑的状况,刘书祥就只能在山路上干等,等到偶尔有人路过,帮他推一把。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再往前倒个几十年,他这样在路上,要被山间的野狼吃掉。

  “像我们这样的人,想做成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别人十倍还多的努力。”刘书祥的话,恰如在说曾经的永和,在距今不到十年间,道路不通、网络不通,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和外面的很多地方相比,永和就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人,想求生存、想要脱贫,就得玩命。

永和县城全景

  先扶志:看到生活的奔头

  “要想富,先修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修路已成第一要务。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出门迈不开腿,发展处处掣肘。然而,对于工作于扶贫一线的工作者而言,经济上的补助、道路硬件的完善,是一道“必考题”,却不是一道“压轴题”。

  永和县农村人口稀少、居住分散,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且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县志记载,“永和居万山之中,满目崎岖,路少坦夷”,2014年底,全县79个行政村仅有31个符合基本通达条件,有不少村庄仅有羊肠小道,遇到雨雪天气就无法通行;全县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水源地枯竭严重、取水路途遥远,多数依靠人拉牛驮,306个自然村中有255个饮水无保障、117个水质不达标;农户大多居住土窑洞、石窑洞,安全等级不高;县域境内无110kV变电站,农村动力电不足,电杆腐化、线路老化严重,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不足30%、手机信号覆盖率仅为13%。

  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灾致贫1613户4757人,占比24.5%;因病因残致贫2179户4870人,占比33%;因缺劳动力致贫710户1413人,占比10.8%;三项合计占比68.3%,脱贫难度很大。再加上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内生动力不足,致富能力不强,因缺技术致贫883户2893人,占比13.4%。

  “修条路有多难,国家帮助给钱,有了钱,工程一开工,转眼就修好了。难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不改变思想,就可能滋养‘等、靠、要’的想法。”

  永和太穷,永和太难,这是来到这里的扶贫干部,最常听到的话。

  根植于土地的贫困让老百姓抬不起头,想成事也就更加苦更加难。帮扶干部说:“我来的时候首先想解决老百姓包括干部没有自信心的问题,大一点说就是精神贫困的问题。要扶志、要精神扶贫,但是这个事想做到很难,嘴皮子说没用。”

  想让人有精气神,就得让人看到生活的奔头。事实上,永和并非如固有观念中那般“一无是处”,恰恰相反,丰富的地貌、从未遭受工业破坏的原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永和未被发掘出的财富。

  香飘四溢的野生槐花林、北纬36度的黄金水果种植带、黄河滩涂上的肥沃枣树林,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城市人眼中,可谓处处是宝。

  “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莫过乾坤湾”,蜿蜒曲折的黄河,流经永和境内,形成了七道湾,这七道湾因其雄奇壮丽、人文历史丰富,被统称为乾坤湾。

  永和还是当年红军东征的重要历史地标,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居住、战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

  有这些最厚实的文化基底,何愁发酵不出最有力的地方文化!

  在临汾市委打赢打好永和脱贫攻坚领导组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永和书记、县长齐挂帅,四套班子共参战,干部群众齐动员,建立起高效运行指挥体系。永和开始勠力挖掘自身的文化元素,做报纸、办杂志、建线上宣传平台,主动出击,讲好永和故事。

  与此同时,铺桥修路、依山造景,乾坤湾观景台如今也初具规模。种种努力之下,省内省外的媒体开始关注永和。

  县委书记高永贤不无骄傲地说:“永和的对外形象提升起来了,永和人的自信心就有了,人有了精气神,有了底气,就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永和一户贫困户的家,房顶是已在永和“全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靠光伏项目每户贫困户每年能领到三四千元。

  截至2019年底,通过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奋力赶超,推动各项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累计脱贫78个村6492户1775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53%。

永和县高品质苹果

  破长风:脱贫之后要致富

  产业发展是解决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关键。

  道路通了,农副产品才有了走出去的可能,网络通了,经济作物就有了扩大市场的空间。政通人和,永和人民力争上游的勇气和信心就更足了。

  永和有18万亩野生槐花林,过去大家就知道吃槐花,但是现在永和的槐花有了名气,把文化活动向产业延伸。永和把槐花做成产品,槐花饼、槐花茶,形成了产业,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这样既扩大了永和的影响力,又推销了农副产品,还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

  永和错过了现代化浪潮未必不是好事,生态旅游已成最宝贵的未来发展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和的生态有多好,“苹果大王”、华龙果业公司总经理李永红这样说:“我们申请有机转化认证的专家,我带他到果园转了一圈,专家说,你们这里不需要搞啥隔离区,把农药化肥控制一下就行,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你这里连个车都没有,哪有污染?”

  李永红的苹果,从个体种植,到集体合作社,再到形成重要的龙头企业,有个人努力、组织造就的成分,但也要仰仗自然环境之力。

  李永红告诉笔者,位于黄金种植带的永和苹果,只要果农愿意花精力细心维护,就必然可以培育出高质量的苹果,“高质量的果子,从来销量不愁”。

  李永红的苹果品牌叫“大美乾坤”,从他这里出去的苹果,以后会直接打上“永和苹果”的标签,他要让永和的苹果走向全国。

  在政府扶持之下,这个原本东拼西凑借钱承包果园的退伍军人,如今开始计划向全县果农配送农资,为永和的四万多亩苹果园,配送技术、配送资本,同时配套销售渠道,用企业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华龙果业已对永和12800余亩苹果树进行科技管护,不仅带动416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10000元,而且促进了全县苹果品质提升、产业升级。

  在苹果、槐花产业的引领带动下,永和大力谋划产业项目147个,发展带动主体108个,带动3482户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

  脱贫摘帽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曝十寒,永和县提前一年——在2019年年底前摘掉贫困的帽子,就更要巩固脱贫成果,做强产业。“绝不能帽子摘了,项目停了,又返贫。”

  迎未来:势要踏上幸福路

  在永和,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干部们的忙碌。他们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各自进村,晚上披星戴月归来已成常态。

  永和,脱贫攻坚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随着“摘帽”日期的临近,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全县干群压力很大,但信心很足。

  如今,永和的脱贫攻坚已临近收官,但永和人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脱贫是一项艰巨的时代任务,对于每一个永和人而言,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才是未来的生活方向。

  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这样说:“永和的历史欠账太多,硬件容易补,‘软件’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补回来的。永和太缺人才了,我们需要年轻人,需要有才能的人,到这里来支援建设。”

  永和县常住人口65000多人,由于长年贫困,年轻人多出外务工,不少青年人走出家门时常会说出“再也不要回来”的狠话。如今,县里的条件在改善,但建设人才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配备完全的。“苹果大王”的办公室缺少办公人手、“电商先进企业”中话务人员都要自己培养,更别谈村集体产业建设中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好在,随着产业的稳固,经济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永和这片建设的热土。围绕天然气搞开发,已在去年为县里创造了2个亿的财政收入,预计投资18个亿的乾坤湾旅游项目也即将上马。在采访中,笔者最常听到的几句话就是“实实在在做点事”“先干起来再说”,在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后,受制于“山坡坡”的永和人,一步一步地从山坡攀上生活的高地。

  2019年注定成为所有永和人无法忘怀的一年。脱贫攻坚是一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歼灭战!是一场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攻坚战!也必将是一场艰苦卓绝、载入永和史册的必胜战!对永和人民来说,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张步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