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这是一次革命

2020-05-07 08:47: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这是一次革命

陈纲

  编者按: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陈纲站在公共卫生安全革命的高度,专门撰写文章,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到一次革除陋习、根治顽疾的革命上,目的是动员尧都区上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大打一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攻坚战、持久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作为“尧都铁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尧都已经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也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打好打赢了一场场苦仗、硬仗、险仗,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用担当和奉献,谱写出“五个尧都”建设的壮美篇章。回顾过往,我们没有攻不下的关口、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但垃圾乱倒、“垃圾搬家”这一顽疾,总是厌恶地萦绕在我的心头,迫切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让我们的尧都美起来、靓起来。

  我们要告别陋习、根治顽疾,故称为一次革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脸面,搞不好环境卫生等同于连脸面都不要。换届以来,我们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环境卫生,几年来更是反反复复、几经折腾。我曾自信地讲过,以后像环境卫生这样的事,就是最起码应该干好的,不再当一项工作进行安排了。事实呢?尧都的“脏、乱、差”仍在,老百姓的骂声不断,而我们基层的许多主要领导,天天看却视而不见,天天听却充耳不闻,这极大地破坏了尧都形象,破坏了尧都干部队伍形象。为什么要革命?因为只有拿出革命的勇气才能彻底,只有拿出革命的勇气才能根治,只有拿出革命的勇气才能让尧都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这是强化社会治理的需要。环境卫生既是认识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把环境卫生整治上升到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高度来抓,努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这是提升尧都形象的需要。环境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的“窗口”,体现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我们改善的是环境,但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推动的是工作。如果连环境卫生都搞不好,再多的活动、再好的宣传都是徒劳,不仅投资者会疑虑重重,旅游者也会望而却步,就连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也会怨声载道。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牢固树立“高标准、严要求、常态化”的理念,拿出“铁军”的担当、“铁军”的作风,全身心投入到环境卫生大整治中,用新形象彰显新作为。这是宣传推介尧都的需要。近两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尧都文化旅游节,既充分宣传了尧都、推介了尧都,也进一步提升了尧都、发展了尧都。今年,我们还要承办“首届晋台经贸合作周”活动,其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搞好环境卫生,着力营造干净优美的环境。全区上下务必用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快的行动,切实让尧都干净起来、靓丽起来,良好形象树立起来。

  我们要标本兼治、常态保持,下决心干好革命!环境卫生整治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久工作。3月8日,市委书记董一兵同志对我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专门作出批示:清理生活垃圾是民生、是形象,也反映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要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管下去,尧都区委已经有了好的开始,也能够让群众既参与又监督,要持续做好。我们要按照董一兵书记的指示要求,痛下决心、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将环境卫生整治这个公共卫生革命坚决进行到底。从当前看,突击整治必须高标准完成。我区的环境卫生问题由来已久,而且累积多、欠账多。突击整治尽管是“治表”,但是必须高标准完成,为“治本”奠定坚实基础。各乡镇、街道要时刻绷紧这根弦,针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以辖区所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田间道路和重点场所为重点,坚决根治暴露性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等现象,突出解决垃圾乱扔乱倒、卫生死角死面等问题,全面清除生活垃圾,以及有碍观瞻的杂物、废弃物等,切实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高标准。为了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我们要一个月开一次现场会,对各乡镇、街道的整治效果现场观摩、实地检验,实行“流动红旗”制度,在全区营造一个长期严抓重管的工作氛围。从长远看,有效管用的机制要保持下去。环境卫生整治重在建立长效机制,否则就会出现反弹,这样反复,不但劳民伤财,还会让上级和群众对我们失去信心。要围绕“弄干净、保持住、树立尧都形象”的目标,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置”三级运行机制,针对垃圾收、运、处三个环节,从资金保障、工作方案、运行机制、督查考核等方面细化措施、制定章程,全面打通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工作链条,确保工作机制能够高效率运行。要充分发挥人大执法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通过发布关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决议和办法,把长效机制上升到法规层面固定下来,实现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要众志成城、综合施策,全方位锻造“铁军”!在全区主题党日活动中,我曾讲道:一个环境卫生工作几次甚至几年还是搞不好!用了这么多手段,想了那么多办法,几任区级领导牵头,几次慷慨激昂动员,结果都是只能保持一阵子,而且标准不高。如果连环境卫生这样的基础性工作都做不好,“五个尧都”就是夸夸其谈,“尧都铁军”就是徒有虚名!环境卫生整治的过程就是对“尧都铁军”锤炼检验的过程,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誓让尧都旧貌换新颜。必须坚持以上率下。各乡镇、街道包联领导要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要沉入一线、亲力亲为,深入辖区所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田间道路和重点场所抓好整治,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必须严肃追责问责。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整治监督问责力度,区纪委监委要依照有关规定,制定问责标准,明确对工作落实情况追责问责的具体情形,作为问责依据,对工作落实不力、敷衍应付的要严肃进行追责问责,让“占着位子、混着日子”的人无位可占、无处可混。必须实施专项督查。我们已经组建了专门的督查队伍,对全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进行高标准、高频次专项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处置,对问题处置不力者一定要不留情面予以通报,《今日尧都在线》、电视台《尧都新闻》等新闻媒体也要进行实时曝光,通过有奖举报、随手拍等方式倒逼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实。

  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拿出革命的勇气,拿出“铁军”的干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坚决打好打赢环境卫生整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向“脏、乱、差”彻底告别的这次革命,必将载入尧都史册!

  (作者系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


“区长带您逛市场”——

范志军变身“导购” 网络直播引关注

  5月1日,临汾市新型网络消费和网红直播大赛活动在兴荣物流园区启动。副区长范志军代表尧都区参加直播带货活动,并现场客串主播,在多家网络直播平台推销带货全区特产核桃。

  5月5日,尧都区“庆五一,惠民生,悦生活,区长带您逛市场”直播带货活动在市区尧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范志军变身带货“主播”,面对来自中央、省、市、区的10余家网络直播媒体,推介尧都区特色农副产品。

  直播活动中,范志军带领两位主播和农业技术专家边走边看,对尧都区的连翘茶、苹果、核桃、蜂蜜、粗布、金丝皇菊等特色农副产品逐一进行推介,广大网友纷纷通过微信关注尧丰电子商务,进入尧都扶贫电商平台进行下单。据统计,5月5日当天,尧丰市场(包括扶贫超市)线上线下销售商品60余种,销售总额达380余万元。


“区长带您逛尧都”——

汤晓燕变身“导游” 倾情推介尧都景点

  5月1日,尧都区推出“区长带您逛尧都”网络微视频制作展播,副区长汤晓燕变身“导游”,面对来自中央、省、市、区的20余家网络直播媒体,向四海宾朋推介大美尧都的人文景观、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尧文化资源。

  在仙洞沟景区,从观音阁到华夏第一洞房,再到神居洞,汤晓燕用1个多小时,对每一处景点从多方面不同角度作了详细介绍,还和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互动,对“洞房花烛”等典故作了生动有趣的讲解,充分吸引广大网友了解景区、了解尧文化、参观游览仙洞沟景区。

  5月1日是尧都区涝洰河生态公园润州园景区开园首日。当天下午,汤晓燕向广大网友倾情推介润州园景区。


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出征仪式举行

  日前,尧都区举行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出征仪式。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陈纲向5名选派干部代表授旗,希望他们勇于面对挑战,解难题、攻难关,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好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和“当家人”,努力推动基层治理取得更大的进步。

  陈纲强调,要守初心,树威信,接地气,办实事,保安全,提能力,摆正自身位置,立足本地实际,沉下心来、俯下身去,拜群众为师,虚心求教、勤于学习,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赞誉和口碑。

  本次到村任职干部共72名,市直部门下派6名,区直部门和乡镇下派66名。


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暨水污染治理攻坚推进会召开

  近日,尧都区召开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暨水污染治理攻坚推进会。会议传达了省、市会议精神;通报了“秋冬防”情况并安排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了“秋冬防”期间巡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清醒认识当前的严峻形势,杜绝松懈麻痹思想,找准关键症结,拉出任务清单,抓紧抓好各项工作。要狠抓整改落实,完善工作机制,责任到人,精准施策,持续改善全区环境质量,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常态化,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


靓城提质在行动依法拆除解放东路临街违章建筑

  4月30日,尧都区靓城提质“三大行动”领导小组组织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尧都分局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市区解放东路临纺街西侧区域地块临街违章建筑进行依法拆除。

  据了解,该区域涉及段店乡康庄堡村及西王沟村,有14户居民临街建筑纳入拆除整治之列,建筑面积12000余平方米。此次行动共出动300余人,大型机械5台,执法车辆30余辆。违章建筑拆除后,将按照城市控规,建设湿地公园及城市绿地。


小康从尧都出发

乔忠延

  2020年,中华儿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起自何时?或者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哪里才是小康社会的源头?这似乎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当我们走进临汾市尧都区的康庄,马上就会心头豁亮。

  康庄,如今是临汾城东北角的一个村庄。村庄不大,却有一块大得能装下千年沧桑的石碑。这块碑上刻着一首闻名遐迩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诗歌朴实得像是大白话,却向我们展示了小康社会的源头。揭示其中的奥秘,呈现出来帝尧巡访的迷人历史故事。

  帝尧来时并不知道这儿是康庄,也就是巡访一个和千千万万普通村庄一样的地方。那是个午后,天空挂着温煦的太阳。村里处处整洁,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刚刚收过秋庄稼,人们干什么去了呢?帝尧正在纳闷,忽然村头响起一阵笑声。循着笑声走去,来到一个人挤得满满的大场。哈呀,怪不得村中无人,全跑到这儿来了。这么多人在干啥呢?他朝里头一看,是在玩游戏。只见地上竖着一块木板,有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将木板抛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块,人群中发出欢心的笑声。这是在做击壤游戏!笑声未落,跳出一个人来,上去拿了木板就要投掷。大伙狐疑地看着他,好像在说:“你能行吗?”

  原来,这是位老者,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也白了。白头老翁却微微一笑,拿着木板唱出声来。他唱的就是这首歌。因为这是在做击壤游戏,所以这歌也就被称为《击壤歌》。帝尧也舒心地笑了,笑着问:“这是什么村庄?”

  有人告诉他:“康庄”。

  帝尧高兴地说:“好名字,那村里全是小康人家啊!”

  就这么,小康人家的美称生成了。不仅如此,人们还把帝尧走过的那条大道称为康庄大道,把帝尧那时称为小康社会。

  这故事不无传说的成分,然而,史书典籍多有记载。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何为击壤?《太平御览》中引用《风土记》的文字解释:“壤者,以木作,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节,僮少以为也。”壤,说清楚了,怎么游戏?也就该说“击”了:“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传说的击壤游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为什么那时会形成最早的小康社会?《击壤歌》里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藏着答案。现今看来,歌中所唱的情景太平常了,但在上古却是社会发展的一次跨越。

  先说耕田而食。自神农氏尝百草开启了农耕,可是由于摸不准时令,不知啥时候下种为好,只能广种薄收,时常还会有种无收。因而,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帝尧决计改变这种状况,他派出羲氏、和氏分别去阳谷、昧谷观察日出日落,最后认定一年366天,多余的时间添加闰月处理。中国最早的历法就这么形成了。《尚书·尧典》记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就是这历法,这授时,让人们把握了时节,知道何时播种为好。从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们过上了不愁吃饭的日子。

  再说凿井而饮。帝尧时,天下曾出现过大旱,《淮南子·本经篇》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人们无可奈何,只好祈求上天。天帝派后羿下凡,射掉九个太阳,才解除了旱象。这是神话传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实的情况是,面对大旱人人发愁。凡人发愁是没办法,圣人发愁是想办法。有一天,帝尧巡访时在一棵树下歇脚,忽然看见了跑来跑去的蚂蚁,它们出入洞中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干渴的样子。帝尧想,难道这小虫子就不喝水吗?既然要喝水,那就说明地下会有水。就这么,帝尧带领先民挖出了水井,众生有水可喝了,禾苗有水可浇了,又活得生机勃勃。

  如此看来,水井该是帝尧发明的了。不过,从考古发现看,在6000余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有了水井,而帝尧时期距今不过4500年啊!其实,稍一动脑就清楚了,那时没有媒介,事和物传播很慢,重复发明也是可能的。即使水井不是帝尧发明的,在大旱之年他推广和普及水井也功德无量。切莫小看这件事,这使过去沿河居住的人们有了向高地迁徙的条件。从此,人们围绕水井居住,人口更密集了,渐渐形成村庄、乡镇、城市,可以说,水井的普及使用拉开了城市文明的序幕。这是后话,对于上古先祖来说,居住在高地上避免了洪水的袭击,日子过得安全多了。

  如此,回味康庄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吟唱,那是在歌唱一种崭新的生活秩序。那里面折射的小康社会,无疑是一个文明的新时代啊!而推进小康社会的动力,无不标示着创新精神,钦定历法是创新,凿井而饮是创新,创新是形成小康社会的原始动力,也是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无限活力!

  康庄,不仅记忆了小康社会的来历,还记忆着催生小康社会的活力。

  5月1日,尧都区涝洰河生态公园润州园景区开园迎客。润州园景区是尧都区重点项目涝洰河生态建设工程“三河五湖六园”之一,位于涝河和洰河的交汇处,总投资7.5亿元。该景区规划建设的理念是打造以绿为体、以水为魂、以人为本的自然式生态园林建设范本。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尧都区屯里镇韩村的脱贫攻坚故事

刘亚/文 郭艳艳/图

深入田间地头 助力精准扶贫

  尧都区屯里镇韩村位于临汾城北,东靠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路,西傍汾河、北接洪洞,全村3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4人。2014年以来,韩村党总支强化“五抓”举措,促使脱贫攻坚工作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带动、齐心协力、全员攻坚的脱贫之路。

  抓堡垒建设 打牢脱贫工作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靠党的领导。近年来,韩村党总支把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来抓,将加强党组织建设与推进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严格落实“三会三公示”等规章制度,不断增强村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打造了一支让党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队伍,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抓队伍引领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韩村党总支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始终按照“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干部”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近年来,他们成立了3个党员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响亮而亲切的名字“红旗”“一颗红心”“先锋”队,共同的目标就是让韩村的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抓内生动力 带领贫困户合力攻坚

  该村党总支一直坚持“扶贫先扶思想”“致富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村“两委”干部多次深入贫困户,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贫困户懂得“扶贫不是救济”,主动甩掉“等、靠、要”思想,抓住国家的扶贫机遇,积极主动地通过自身努力尽快脱贫致富,让贫困户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抓产业种植 充分保障稳定脱贫

  2017年,为了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充分做好贫困户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韩村开辟了8亩“精准扶贫地”,种植葡萄树3000余株、芍药15580株,用产业助推脱贫。2018年春夏之际,党总支又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50余人,从除草施肥、喷洒农药到种秧浇水、栽杆挂网、爬架挂果等环节,全过程给予贫困户帮助和支持,确保了种植产业真正落地见效。同时,不断强化学习培训,实施了“月嫂培训”等项目,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在脱贫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抓细节落实 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在工作中,该村还建立了“社区民主交流”“社区监督”“村务公示表决”微信群,小到井盖破损、路灯不亮,大到供水供电、重大事项决策,贫困户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处理情况,反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得到合理处置,确保了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始终高高飘扬。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韩村的脱贫工作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相统筹,崭露出新气象,迈上新的台阶。韩村党员干部说:“脱贫是一份责任,是我们党员干部对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稿件、图片除署名外由尧都区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