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山中之治,关键在党,重点在人。坚持抓机制强队伍,打造“三零”治理硬核心,使得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力量大增、服务能力变强。
★坚持抓发展优环境,夯实“三零”治理厚根基,“农忙进田、农闲进厂”已成为村民生活常态,2019年山中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坚持抓民风强精神,率先在全省建设“道德银行”,开展“十星农户”、道德模范、“五好”村民等评选表彰活动,将群众的文明善举量化成积分,培育“三零”治理软文化。
临汾新闻网讯 山中村位于蒲县县城西侧20千米的垣面,属黄土残垣沟壑区。有8个村民小组265户968人,耕地4000多亩。走进山中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爆棚”。近年来,山中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抓机制强队伍,抓发展优环境,抓民风强精神,统筹资源、靶向施策,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保障了脱贫退出,促进了工作落实,丰富了群众精神家园,融洽了干群关系。
坚持抓机制强队伍
打造“三零”治理硬核心
“村子搞规划,花那钱干嘛”。2016年,围绕村里建设要不要搞规划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终在党支部书记石金平的耐心劝说下,大家的思想达成了高度统一。在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山中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管理民主、基础建设、乡风文明等,为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遵循。
山中之治,关键在党,重点在人。山中村按照有利于管理教育党员、有利于推动支部工作、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把资源聚集在党组织周围,使基层治理看得见党员责任、看得见部门支持、看得见群众参与,构筑起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
山中村以制度建设为切入,以精细管理为抓手,统筹激活服务要素,不断提升“三零”治理效率。实行量化管理。针对“三会一课”不规范、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村党支部推行党员百分制考核,将党员日常表现细化为学习情况、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民主测评四个板块,设置基础分100分,并根据其表现动态加分减分,70分以上为合格,60分-69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每半年公布一次,年底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村党支部实施“党群连心桥”工程,联发展、联民生、联稳定、联感情,每名党员干部联系10户-15户,每周至少到包联户走访一次以上,使党的声音直接宣传到每家每户,推动党的政策和工作一条线到底。建立限时办结机制。对各类安全隐患,实行“两委”网格化管理,每月进行一次排查,每半年作一次调度分析,特别是清明防火、雨季防灾时期,全天在岗、全面巡查;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内解决,较大问题15个工作日内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避免了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而激化转化。建立定点服务机制。为了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村党支部牵头建立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和交通劝导站,人员培训上岗,定点定时服务,并通过专业劝导、培训引导,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和道路交通事故。
山中村利用部门资源下沉的契机,借势整合了公安、园林环卫、地震、交通运输、林业、水利等单位资源,组建了交通劝导队、保洁队、护林队、巡河队、地震“三网一员”、核桃技术管护队等五支队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五大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效改变了过去“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使得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力量大增、服务能力变强。2016年,山中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坚持抓发展优环境
夯实“三零”治理厚根基
核桃产业是山中村的农业主导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在家家都有核桃园,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山中村依托地域优势、坚持多元发展,用产业的兴旺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村党支部抓住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采取“村社合一、合股联营”发展模式,建成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3余万收入;投入39万元,建成集手套、木器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加工厂,每年可增收20余万元。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潞安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发展油用牡丹1500亩,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吸引投资2200多万元,建成蒲元生态园和御龙山庄,20余人就地就业,“农忙进田、农闲进厂”已成为村民生活常态。为了发展壮大核桃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里11户种植大户自发成立了核桃产业协会,有偿为村民提供品种选购、高接换优等生产经营服务,推动了核桃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山中村先后荣获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019年山中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没有好环境,“三零”也就无从谈起。山中村“两委”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发力、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坚持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以核桃种植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实现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快速推进,绿化覆盖率达到73%。坚持环境整治与生态创建相结合,实施了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8个自然村全部通了柏油路,垃圾处理率、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路灯安装率、村民对生态环境状况满意率均达到100%。2016年山中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绿色示范村庄”,201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坚持基础建设与便民服务相结合,采取“财政拨、党费补、社会筹”的办法,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活动、群众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证件村里代办、信息村里查询、技术村里学习、矛盾村里调解,满足了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坚持抓民风强精神
培育“三零”治理软文化
“我也想上‘电杆’!”年初,年过花甲的霍喜昌找到村党支部提出申请。“只要你表现好,评上‘十星农户’就能上。”看到他的喜人变化,村“第一书记”曹晓峰高兴地说。自那以后,霍喜昌不仅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争着为集体作贡献,而在一年前,他可是不参加村里的任何活动的。霍喜昌所说地“电杆”就是山中村道路两旁100盏路灯上设置的“十星农户”光荣榜。
山中村坚持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思路,搭建平台,做优活动,提升“三零”治理内涵。针对一些群众不孝敬父母、大操大办等问题,村“两委”勇于探索,率先在全省建设“道德银行”,开展“十星农户”评选活动,将群众的文明善举量化成积分,存入个人账户,村民凭积分可到“积分超市”换取等价物品。“道德银行”的设立,取得文明创建与脱贫致富双重效益,在全县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今年3月份“道德银行”典型经验在全临汾市推广。山中村依托“道德银行”还组建了矛盾调解员、“十星农户”评星员等队伍,大大提升了村“两委”履职责、抓落实的能力。2019年,蒲县“道德银行”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被列入全国扶贫日扶贫论坛列入典型案例。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修建文化广场,设置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组建百人锣鼓队、20人武术队、10人乒乓球队、50人广场农民健身舞队,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了民心、增进了感情。
开展道德模范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五好”村民评选表彰活动;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大讲堂,以身边的好人好事、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典型开讲,形象生动有效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2015年山中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
通过抓“三零”,山中村构建了群众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八有”工作格局,即增收有产业、集体有收入、看病有医保、养老有保险、出门有班车、饮水有保障、活动有场所、兜底有政策。通过抓“三零”,山中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五个一”,即一个村组一个活动广场,一月一次“十星农户”评选,两月一次道德讲堂,一季一次文艺展示,一年一次模范表彰。如今“五个一”已成为山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标志,融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通过抓“三零”,山中村“两委”干部在政治上更纯洁、工作上更积极、作风上更务实,进一步提高了“一懂两爱”的素质和能力,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山中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认为,“三零”形式上是乡村治理成果的重要检验,其实质是推动乡村治理走向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核心是以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为主线,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优势是坚持党建引领,形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乡村治理导向,让治理成果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目的是建立“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环境。(张鹏 胡水林)
“道德银行”带来了幸福感
于宏乾 摄
近年来,蒲县坚持党建引领,以“道德银行”为载体,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结合实际开展了“道德银行”+基层工作,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干部联户走访、村民评议、群众教育、文化创业等机制,组建了矛盾调解、交通管理、交通劝导、“十星义警”等群众性自治队伍,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置、群防群治,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不断提高。2019年,全县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件,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下降,“盗抢骗”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张鹏 摄
永安镇为何能变成乔家湾
据传宋末元初时,现在的乔家湾一带散居着好多人家,村庄一般都很小,几户、十几户就是一个小村庄。为了便于耕种山坡地及河川地,大家就近垦荒,就近耕作,就近掏土窑或搭棚盖屋,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倒也能够生活下去。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相互帮衬,互通有无,总还比较安然。
后因战争频仍,外敌不断侵入,杀人、抢粮的事情经常发生,百姓深受其害,家破人亡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村小、人少、势弱,乔家湾村根本就没有抵御能力。面对这种情况,经过多次协商,大家都同意将周围好几个小村的居民联合起来,并为一个大村。小村合并后,人多力量大,对付外敌果然奏效。其他稍远、偏居一隅的不少人家也纷纷要求迁居于此,这样一来,这里的人就越来越多,以致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村落。为祈求平安,起名就叫永安村,据传后来都发展成为永安镇了。
永安镇建成后,为保一镇平安,在镇东、镇西各建起一座堡子,堡子上还驻扎着由村民组编成的保安队。这两个堡子就是现在人说的前堡、后堡。前堡村和后堡村是建堡多年以后才形成的村子。堡子都是夯土建成的,外有砖砌堡墙,根部有石条做基,堡上有岗楼和垛口,堡下有地下室。笔者写后堡村志期间,曾在后堡村当年建堡的山坡上勘验过,堡子遗迹依稀可见,那里的夯土层和残留的石条、断砖依然可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突然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大地震,永安镇百分之六七十的民房都被震毁,人员伤亡惨重。灾后重建谈何容易?留下来的人刚刚凑合着把房子盖起来,五年后的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比上一次地震还厉害,人员伤亡更为惨重,好多家户无人生还。加之灾后瘟疫流行,变为一片废墟的永安镇真成了“烟囱里不冒烟,门里不走人”,大白天野狼肆无忌惮地在镇子里找死人骨头啃。永安镇就这样消失了。
明嘉靖年间,由陕西清涧县瓦窑坡迁来的乔世宝、乔南园在这里安家定居下来。先后迁居这里的还有曹、辛、程、武、李、任等人家。由于乔家氏族人丁兴旺,在这一带颇有势力,便以自家的姓氏将这里命名为“乔家湾”了。该地名从明嘉靖年间起至今,一直沿用。乔家湾乡政府驻地就在这里。
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