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爱的希望
——隰县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纪实
隰县关工委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近几年,先后三次受到中国关工委嘉奖,三次受到省关工委表彰,2019年12月又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关工委”称号,2020年5月,市关工委发出向他们学习的号召……
这就是隰县关工委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这份成绩单是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组成的队伍交出的。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立德树人、扶贫助困,不断发挥余热,围绕着“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提供什么;孩子欠缺什么,我们就弥补什么”的工作理念,积极动员和引导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参与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让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是发挥了“稳压器”的作用。
党建引领 健全机制
自2011年4月组建以来,隰县关工委坚持定位于当好党委、政府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参谋与助手,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使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步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
隰县关工委一方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力争形成工作大格局,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员单位率先垂范,县直单位密切配合,关工委积极作为,社会团体融合,志愿团队共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关工格局。
他们通过建立健全领导、经费保障、督查考核、部门协调配合、“五老”关怀等机制,同时在组织机构的上下贯通、运作有序上做文章。经过努力,不仅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关工委网络,还实现了关工委组织全覆盖。
目前,隰县共建起各级关工委259个,其中乡镇关工委8个,农村关工委91个,社区关工委3个,机关事业单位关工委86个,企业学校关工委71个;“五老”人员已发展到5545人,充分发挥广大“五老”的独特优势,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是在县委的支持下,隰县掀起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热潮:共有68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救助关爱活动,58名各界人士慕名而来,其中既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还有隰县籍在外地工作的、曾在隰县插队的,形成了一个扶贫关爱救助集团,累计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受助对象12000多人。近年来,隰县关工委累计收到感恩者送的锦旗88面、牌匾112块、感谢信400多封,互赠慰问品价值10000多元。
打造亮点 传承美德
怎样让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征途中,既有充足的体能营养,又有丰富的精神之钙?
隰县关工委结合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独特优势,把“中华魂”读书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为青少年的思想“充电”、行为“充能”。
隰县关工委通过依托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先后开展传承红色教育活动8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0000多人次;并组织“五老”收集红色资料,编辑成讲稿、故事和教材,通过“五老”宣讲团巡回给青少年宣讲,先后给青少年宣讲15场次;举办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故事会68场、演讲赛59次、书画展15次;征集优秀书画作品400多幅、征文280多篇;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家风家训,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镶嵌在橱窗版面,装饰在走廊墙壁,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丰富下一代的教育内容;在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全县共聘任红色宣讲员389人、“五老”校外辅导员288名、优秀家风家训宣讲员23人。
同时,隰县关工委针对一些孩子因各种原因情绪低落,思想消沉的问题,通过参加“中华魂”读书演讲赛,带领有服刑父母的孩子去监狱探视亲人,安排专人为孩子辅导作业、补习文化课等方式,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向上,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办好实事 倾心帮扶
为了更好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更多力量,隰县关工委通过办好事、办实事,为下一代的健康、顺利成长提供“动能”。
——加大联合,撑起温暖家园。积极与民政、妇联、团县委、工会、文明办、扶贫办等单位共同协作,为58名孤儿和事实孤儿办理了每月600元的民政救助手续,为385名考入大学的困难新生联系了320多万元的扶助资金。同时,发动爱心企业,联络爱心人士,搭建救助平台,沟通救助渠道,千方百计为孩子寻求爱心救助资源,每生每月300至900元不等,按月打入关工委为孩子开设的专用账户,直至完成学业。截至目前已发展救助者123名,被救助对象128名,救助时间最长的已达8年。
他们发动机关、学校、工商户、小企业,为孩子们捐款捐物,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及驻村干部踊跃参加;武装部、妇联、团县委带头捐赠被褥、书包等学习生活用品;日常生活中,有的捐助皮鞋、衣物、眼镜,有的义务理发,既有免费读书卡,还有新华书店赠送的工具书。不仅如此,县医院也开通孤儿就医绿色通道,城建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家庭解决廉租房,帮助维修房子等。万佳福超市一次捐助150名孩子15万元,中国银联两次捐助119名残疾贫困儿童3万多元,临汾金百丰新能源公司5次捐款8万多元。
——着力建立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发挥多方作用。隰县关工委通过“五老”网吧监督员队伍,配合有关部门取缔无证网吧,对违规接受青少年上网的网吧进行处罚。同时,建立了88个校外辅导站,创办了29个儿童管护中心。
此外,隰县关工委还结合实际,与农、林、果等农业部门联手,为县职教中心关工委与乡镇村关工委牵线搭桥,开展对农村“双带”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建创业园,并联系农村信用社关工委帮助资金扶持;依托电商科技公司关工委的互联网平台培训农村青年创办产业合作社,在网上推销农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双带”青年110多名,获得表彰的优秀“双带”青年28名。
我们既可以看到,隰县的青少年在成长中,总有一双“温暖的双手”在呵护,帮助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有着良好的助力,也希望他们在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中绽放芳华。
记者 刘文军
市关工委
号召向隰县关工委学习
近日,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市工作会议,表彰了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工作模范,并下发了《临汾市关工委关于向隰县关工委学习的决定》。会上,隰县关工委被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标杆单位”,解绍亮被评为“关爱帮扶工作模范”,张贵屏等3人被评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置于全县工作大局中,初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员单位率先垂范、县直单位配合、关工委积极作为、社会团体融合、志愿团队共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关工格局,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关工委的嘉奖。
2019年11月18日,山西省关工委下发了《关于表彰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最美五老爱心奖”和“关心下一代奉献奖”的决定》中,隰县3名“五老”名列其中,王登华获“最美五老爱心奖”称号,解绍亮和张贵屏获“关心下一代奉献奖”称号;同年12月23日,隰县关工委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县(市、区)关工委”称号,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市、区)级单位。
会议号召,要学习隰县关工委提高政治站位,构建大关工格局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关爱机制的勇于担当的精神。隰县关工委认真落实政府救助机制,建立长效救助机制,建立实用性救助机制,建立精神救助机制,建立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创建农村“双带”青年培养机制,综合社会各种资源集中建立工作机制,赢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习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人的实干精神。隰县关工委依托红色基地,编写红色书籍,渗透课堂教学,践行红色基因,壮大宣讲队伍,争做红色传人。(记者 刘文军)
架起连心桥 开通致富路
——隰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扶贫小记
“税务干部真是好样的,处处为老百姓办实事。税务局帮咱村修好‘连心桥’,以后咱再也不用担心到手的粮食难过河了。”宋家河村年近80岁的宋福生老人一个劲地夸税务局驻村工作队。
隰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计平介绍:宋家河村委共有6个自然村,分别是宋家河、上胡垣、下胡垣、枣庄河、苏家庄、圪兰垣,一共有212户、741口人、64户贫困户,179人属于贫困对象。目前,通过政策扶贫等措施,6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目标。
其中,易地移民脱贫7户,解决低保脱贫27户,担任乡村保洁员和护林员脱贫4户,办理小额贷款栽植果树脱贫12户,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脱贫8户。下一步,为15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为17户贫困户联系入股大象养殖集团养殖生猪,走自主脱贫道路。
宋家河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条河将村子分成东西两边,东边户少地多,西边户多地少。每逢暴发洪水,河两岸村民不能相互往来,特别是秋天,过河收秋难,村民收秋三轮常常陷进河里。
隰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辛普平和宋家河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计平、“第一书记”员文军实地考察,决定为宋家河村投资修建一座“连心桥”。4月中旬破土动工,挖土机、装载机齐上阵,科学化设计、现代化施工,不到20天,一座漂亮的“连心桥”展现在村民面前。宋家河村栽植果树面积4000余亩,宋家河人再不愁洪水泛滥卖不出水果了。
驻村工作队在宋家河帮扶几年来,积极联系交通部门为该村硬化宋家河村道路,联系电业部门安装路灯;为该村投资水管、水泵,解决了5000亩玉米浇灌问题;为该村9户贫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学资助学费,及时解决了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为宋家河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在村民心中,他们架起的是一座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连心桥”,开通的是老百姓的增收路。(石书民)
实施补救措施 拓宽增收渠道
近期隰县部分果园受低温冷冻影响,造成梨果大面积减产。隰县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实施补救增收措施,一方面鼓励果农进行自救,通过加强林果管理,采用果菜、果粮、果油、果药、果禽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各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救助,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化肥、种子等,帮助当地群众减轻灾害影响,以弥补损失、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收入。
郝薇薇 摄影报道
话梨原
王哲士
梨原二字,单从字面上解释,梨栽原上,或原以梨名,一句便了。倘若往深里推究,似乎很难一句说得明了,这两个看似非亲非故的字,一经结合,便涵衍出新的意思。就如看似毫不相干的新疆库尔勒梨和河北雪花梨,一经杂交便有了惊艳天下的玉露香梨一样,它的品位远远超出人们的经验。
还是先说说“原”吧。
古语有原隰一词,现在极少用了。《国语》韦昭注“广平曰原,下湿曰隰”。《隰州志》却说“高平曰原,下湿曰隰”,一字之别,道出隰县风貌之殊异——这个原不是平原是高原。偶翻《隰州志》,瞥见“环郡皆原”句,眼睛顿时一亮,真神来之笔。它与欧阳修“环滁皆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自悟,还是化裁,暂且不说。仅这四个字,就给你以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站在城东堆金山四望,入眼都是高平的原。山哪里去了,原来是被大自然的刨子给推平了,不敢说推得面平如板,至少少了棱角,减了锐气——从沟里看是豁豁牙牙的山,到山上看是田连阡陌的原。就像铺了地毯,薄的卑下,厚的高雄,大的看不到边,小的摸不着沿,“宽平漫延”正是对这一天生形胜的生动描述。
说起原来,隰县人多少有些自诩和偏爱。不要说数千亩到上万亩不等的七个大原为人熟知,就连那些独立不群的小原也都少不了赐个名字。人们依赖它们,也就顾惜它们。大原与小原联袂,便结成“环郡皆原”的同盟。在“原”之下,就是被高平之“原”抚爱着的下湿之“隰”,亿万年来,隰仰望着原,原俯瞰着隰,相互厮守,不曾荒了原,也不曾老了隰。
《隰州志》进一步就原说事,“民田咸在原上”。既是这样,祖辈沿袭的梨园也咸在原上。千百个梨园的铺展,犹如千百个儿女的汇聚,乐见梨花盛开的原,一定乐见吮吸她丰满乳汁的孩子们酝酿的丰满果浆,给这个世界奉献沁人心脾的甜蜜。于是,一个坦荡新颖富有生命力的名字奔跳着朝你走来,它就是“梨原”。
该说道说道梨了。
隰县的先民不晓得北纬36度为何物,也不知道昼夜温差19度从哪里得来,当然更不明白36+19=世界公认的优质果品生产核心区域。但是,他们在与高天厚土成百上千年打交道中解悟,脚下这块土地就是宜栽梨树,疯结梨果。久而久之孕育出了自己的当家花旦,这些花旦各有芳名,曰金梨、铁梨、香水梨、木瓜梨,她们是隰县悠悠岁月里难以忘怀的尤物,也是我前半生对她们的深深记忆。
回味起来,香水梨、木瓜梨,小巧玲珑,皮薄肉细早熟,不等中秋就上了市,咬一口汁液横流,生津止渴。金梨色黄似金,甜中带酸,拳头大小(当然不是小孩拳头),众芳里称长号姐,是市面和家庭里的常客。即便到了十冬腊月,提篮的,挑担的,里外用几层麻纸裹得严严实实(为的是防冻、防风。冻伤变味,遇风变色),到处炫耀她金黄色光泽。因为金梨能熬日月,产得多,平素吃它能解馋,上火吃它能败毒,咳嗽用它和蜂蜜、葱白煮水喝能平喘,用途广了名气就大、邻近县、邻近省到处能见到她的俏脸蛋。铁梨,听名字就能想到她的品性:生硬。她不图早而贪晚,贪晚的结果性软了,蜜甜也捂了出来,炎炎夏日正是她一梨独尊的时候。不知是天公有眼,还是梨农有心,四种梨像四姐妹,早熟的早嫁,迟熟的迟嫁,乱不了次序。儿时,只觉得梨子好态性,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就有,好像她们能揣摩你的心思,总会讨你的欢心,但愚昧的心不曾想过她们为什么会讨你的欢心,愧对了她们。现今回眸一想,先民们对梨品的选择,应天时,合地利,顺人情,他们才是培育这些当家花旦的良师益友。由此看来,隰县人在梨上费的心机是智慧,下的功夫是血汗,赚的酬报是财富。
中国梨高寿,大约在2500——3000岁之间,中国梨生息繁衍,品种多达3500多个,金梨、铁梨、香水梨、木瓜梨只出现在山西万荣梨区。隰县是万荣梨区的主产区,是四大花旦的独有地。人们少不了要问,既然这些宝贝来自今日的隰县,往日的隰州,久远的莆阳,是不是可以说隰县就是她们出生的地方,守望的老家?路家峪村至今尚有百十株300高龄的金梨树,薛干村有十几株百岁铁梨树,恐怕尘世都是珍稀,罕见有二,难怪国家命名隰县为“中国金梨之乡”呢。假若把梨原拓展开来,即是金梨的原产地,此说似可成立,且已过迹斑斓。
如果说“环郡皆原”,是隰县的地貌特征,那么有原皆梨,则是隰县的风光所在。走过四大花旦漫长的娇媚岁月,走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十种梨品闹隰县的繁盛时代,走过酥梨、晋蜜梨风行一时的甜蜜旅程,迎来玉露香梨一枝独秀、名冠天下的当今。比起三千岁金梨,三十岁的玉露香只能说是妙龄少女,后生佳丽。尽管隰县不是玉露香梨的发祥地,却是玉露香梨的发迹地,问道玉露香,离开隰县就无从谈起。她以30万亩的面积夺得“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以绝佳的品味赢得天下人的口碑,只一个“中国大美梨”就让群芳息争,世界惊艳。
人间四月天来隰县看花,一朵两朵幻成千朵万朵,一枝两枝幻成千枝万枝,一树两树幻成千树万树。走进梨园,冷艳的梨花如云似雾,罩着头,遮着天,你仿佛在花海游览。站在高处遥望,花漫天际,风吹微澜,还有不动声色的香风扑鼻而来。你幻想着踏浪游弋,卖弄眼神,对不起,这百里雪浪花岂是你能渡得过来的。你只能望花兴叹:这花事,盛大的不可思议。
九九重阳来隰县赏梨,无数梨园的牵手妆点起果实累累的梨原。果多了,身沉了,百里梨原不得不弯下了腰。梨农说,这是她们笑弯了腰。再看梨农,一个个却挺起了胸——因为他们的钱袋子有望再次装得鼓鼓囊囊,而赏梨人成了购梨人,喜滋滋地满载而归,不必在他乡遭遇一梨难求的窘迫。
梨者,利也,上利下木,利从木来,这个木就是梨。而承载梨的是园,承载园的是原,承载原的是梨乡儿女永无止境的托举。由此看来,梨原即是稀有好梨(隰有好梨)的母体和象征。面对梨原,我看到了广袤,看到了深邃,看到了包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独一无二的天赋造就的独一无二的梨品。
家在隰县的梨原,我们永久的期盼。
与此同时,还看到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梨原,这就是隰县新近诞生的文学刊物《梨原》——感念梨之广益,原之厚生,从而以文学的名义畅想抒怀,祝福梨乡。名字好听,也接地气。我以我笔写梨原,我以我文走天下,应是《梨原》追求的境界。我想,无论是自然的梨原,还是文学的梨原,梨乡儿女都会以开阔的胸怀,乐观梨花雪海,收获黄金未来。
稿件、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隰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