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西药茶
襄汾尧羽太行山纯野生连翘茶整装待发
5月10日,在临汾市“县长+网红”直播带货中,来自襄汾县大邓乡的尧羽太行山纯野生连翘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各地客商纷纷现场体验。
同一时间,这个茶厂的车间内,筛选、晾晒、烘焙、发酵、揉捻,一系列加工过程如行云流水,20多名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精准而高效地作业,一袋袋药茶整装待发。
自去年5月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打响“山西药茶”这一品牌后,襄汾县大邓乡的干部群众也随之“跃跃欲试”,乘着我省全力打造“山西药茶”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的东风,襄汾神龙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大邓乡龙王庙村位于襄汾县的东山,是浮山、翼城、曲沃、尧都区、襄汾五县交界处,这里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1100米,北纬36℃左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地理、气候、土壤、水资源等非常适宜野生连翘的生长,药用价值和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价值都非常大,大山纵横和五县的山区都连在一起,野生连翘繁茂丛生。
当地民众素有泡饮这些中药材的习惯,简单地炮制、饮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因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多年来,连翘药用价值和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价值没有被深度挖掘,也没能将地理、气候优势转化为良好收益。
早在2018年10月,龙王庙村进行了地质灾害搬迁,全村剩余群众24户,村集体经济的来源成了困扰村“两委”干部的头等大事。
2019年3月,龙王庙村委会主任赵天佑因缘巧合在临汾市裕丰特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品尝了他们的黑茶,研究后发现黑茶的原料竟是在家乡龙王庙随处可见的连翘叶。与该公司负责人沟通了解后,他内心萌生了一个想法:原料我们有,技术他们有,这可谓是壮大集体经济的绝佳方式啊。
“连翘叶可以做药茶,可以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信息的到来,让龙王庙村“两委”有了想法和希望。
“我自己经营着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与裕丰特公司有过合作,这个公司自2015年起就与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合作,联合研发出连翘叶茶,连翘叶茶富含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尤其是一种婴儿必需的氨基酸组氨酸,对人体受损及衰老的细胞有修复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是可以大规模的发展,加上现在省里对药茶的支持力度很大,我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村委会主任赵天佑说。
查询资料,再进行实地考察,党支部书记郭发元和村委会主任赵天佑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了此事,得到了乡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支持,自此,他俩下定决心,要干!不仅要干还要干成、干大!
2019年10月2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襄汾神龙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这天成立。这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的公、私合营股份制公司,充分利用山区的优质野生连翘资源建设一个年生产量1到2万斤的连翘茶厂,由临汾市裕丰特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流程设计指导。预计每年生产2万斤连翘茶,分别为绿茶、红茶、黑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司成立之初,资金问题成了大难题,购置设备、改造场所、管道建设、工人工资……前期投资全算下来将近70万元,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哪儿筹措资金,他俩头疼了两个月后,还是决定拼一把,不留遗憾。
抓住政策争一点,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建成在调研时,协调农委下拨专项资金10万元;县委组织部下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0万元。
村民自己筹一点,“两委”干部全出动,自己入伙,再动员村民一起收益,一点一点地筹措,东拼一块,西凑一点,终于,项目开工建设。
“资金问题肯定得想在前头,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半途而废,当时县里、乡里领导知道我们这个顾虑后,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也出了许多主意,这才促成了这个事。”龙王庙村党支部书记郭发元介绍。
房屋改造、引进设备、硬化地面……郭发元和赵天佑每天泡在茶厂里,忙得不亦乐乎,赶在入冬之前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由于疫情影响,3月底,茶厂开始了装修设计,占地总计1400平方米的厂区,摇青间、发酵间、杀青间、揉捻间、烘焙间、冷却间、内外包装间以及原料库、成品库、品茶室、化验室等等20多间房屋逐一设计装修。
基建完成后,4月20日,一伙人齐心协力开始宣传,动员神坡、洞沟、龙王庙附近的村民开始采集野生连翘叶,并按照采集质量,给予每斤20元至40元不等的酬劳,赶在5月份制出第一批成品。
在采摘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人,他叫伊廷秀,是龙王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我们这漫山遍野的中药材资源,以往只能卖给贩子,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茶厂盖起来了,我们打工能挣到工资,大家的日子都有了盼头。”
大邓乡党委书记丁鋆介绍说,药茶项目是一个扶贫产业项目,为保证投入的扶贫资金能真正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无论具体实施的公司是否处于盈利期,必须保证贫困户的保底分红和劳动收入。一是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通过工资性收入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二是保底分红,每年为贫困户提供投入专项资金8%的保底分红,每年定期将资金拨付至贫困户提供的个人账户中,通过这两种方式稳步提高村民及贫困户收入,进一步提升脱贫工作质量和成色。
郭发元介绍,有了公司,就能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采集、品牌化经营,药茶的生产、加工、销售就能全面推进。这就注定了我们的特色农业的提档升级,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既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我们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了希望、有了出路。
目前,神龙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茶、红茶、黑茶等系列产品,拿到了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手续。价格分别为红茶169元每100克,绿茶270元每100克,黑茶 88元每100克,第一批产品正在与襄汾县供销社沟通,即将开售。
4月28日,大邓乡联合襄汾县科协举办了百万农民培训大邓专场暨中药材专题培训,为全乡中药材加工、销售提供专业引路和技术支持,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以及中药材种植户齐聚一堂,商议发展大计,为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邓乡乡长武江涛介绍,“我乡中药材种植基地是襄汾县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种植基地位于山脉交错、沟壑纵横的东部山区,人均占有耕地多,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所产中药纯正,该基地种植主要品种有远志、黄芩、丹参、柴胡等4个品种,目前,共种植地黄、白芷、丹参、牡丹等各类中药材11000余亩。”
“现在我们的东山野生连翘年产量还上不去,也仅能解决30人至50人的闲置劳动力,”大邓乡党委书记丁鋆十分看好和看重中药材种植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表示将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一炮打响“大邓药茶”品牌。他说,“我们正在打造2000亩连片的连翘种植基地,持续培育壮大连翘药茶这一产业新动能,探索成立特色农副产品合作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要打响东山药茶品牌,将“大邓药茶”打造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我们一定会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全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大邓样板!”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考察时指出,“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走农业的“特”“优”之路,培育山西药茶的襄汾实践正由大邓乡的东山一带向更广范围拓展。
襄汾县县长白建成在襄汾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借助“山西药茶”品牌,整合全县菊花、枣叶、蒲公英、槐米等资源,培育药茶精深加工企业,全力打造具有襄汾特色的药茶产业。
襄汾大地,东西两山,物华天宝,药茶之香,韵味悠长。
崇山·汾水·黄土塬
高建录
陶寺,一个黄土高原上再平凡、普通不过的村落。几十年来,吸引了人们一次次关注的目光,带给了人们一次次地惊喜。
这,都是因为在这片黄土地下,掩埋着一个曾经无比强大、无比辉煌的古国,一处被视为尧舜之都、最早中国的地方。
陶寺遗址,理所当然成了响亮中国、震惊世界的人文景观。
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这样一座气势宏大的都邑,建在陶寺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应该是有些讲究、有些说法的。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风水,历代王朝在定都时,更是会运用大量的风水术数和“来龙去脉”,选定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以保帝位稳固和天朝昌盛。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大古都”,哪一个不是山环水抱、气势非凡,哪一个不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比如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南京有“龙盘虎踞”的气脉,西安有“山川之固”的地形地势。
这两年里,我曾与李琳之教授、石耀辉教授等友人专程到石峁二里头、王成岗、瓦店、新砦、花地嘴等遗址考察探访过。这些与陶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远古大型城址,在让我们重新观照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同时,其地理环境和建筑样式也给我们以深刻印象。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处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接壤、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地带,建在一片山峁之上,其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全部用岩石砌成。这座目前我国发掘的最大史前遗址,虽然其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尚无定论,但城池构筑之精良,防御设施之精巧,都极为罕见。二里头遗址则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东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当时东亚大陆独一无二的城市规模和内涵。
作为尧舜之都的陶寺,其风水布局、风骨气象和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原因和答案应该会有,也一定会有,不然,怎么解释在浩大天下、辽阔地域中,帝尧单单会选中在这里建都立国。
这一话题有人谈论过,也似乎有些答案,可我觉得还有必要再往清楚里说说。
此问题缠绕我很久。在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中探赜索隐,多次到陶寺遗址往返流连,竭力搜寻满意的答案。
我将目光投射到陶寺遗址所依的山川形胜和地理方位上。
遗址东面,是崇山,一山独秀,宝塔高耸。
遗址西面,是汾河,水流如带,不舍昼夜。
遗址身下,是黄土塬,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崇山,又名塔儿山、卧龙山、大尖山,海拔1493米,南北绵延10多公里,属太岳山系,是一座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圣山。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经襄汾县域50多公里,哺育了这片被称为“金襄陵、银太平”的富饶之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黄土塬,是由崇山向汾河过渡的一种特殊地貌,坚实、淳朴、厚重,蕴含着说不尽、道不完的前尘往事。
崇山,汾水,黄土塬,电光石火般,令我怦然心动,浮想联翩。
陶寺遗址的前世与今生,尧舜之都的选址与营建,陶寺古国的兴起与毁灭,在脑海中叮当作响……
要说在中华大地上众多的名山大川中,俗称塔儿山的崇山并不起眼,也非所谓中华龙脉中的干龙和支龙,但却以其古老深邃而散发出神圣、神秘和神奇的光芒。难道不是吗?《说文》云:“崇,嵬高也”。崇山就是极为高大,可以与天看齐的山脉。崇:山之宗也。《国语》载:“其在有虞,有崇山伯鲧”。全国称崇山者众多,但追溯其源,只有陶寺遗址以东的崇山才是众“崇”之源,万“崇”之冠。古时候的崇山,满山遍野松柏苍翠,草木葱茏,泉涌溪流,百鸟争鸣,景色无限好。登其巅,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可见,尧舜因将崇山视作“天下之中”的龙山和圣山,才在其山脚下建都。因尧舜在此建都,崇山才有了特殊含义和煌煌气象。
沿着奔流了千万年的汾河,不仅可以觅到人类诞生、繁衍、生息的遗迹,也能寻找出一段人类迁徙、交融,走向文明的传奇。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这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1985年在晋文化研究会的即兴之作。它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间,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通过一条西南——东北通道,沿黄河、汾河和太行山麓上溯,同源于燕山北侧的大凌河红山文化碰撞,实现了花与龙的结合,诞生了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间又沿汾河南下,在晋南同来自四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结合,产生了更高阶段的文化,这就是陶寺。
前仆后继、奔流不息的汾河水呀,一直流淌着文化的汁液,激荡着文明的浪花,在上古时期的二、三千年间,实现了中华文化两次大的飞跃,也造就了高度发达的陶寺文化,为帝尧在陶寺建都立国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实,在中国风水中,龙脉是对地形地势的概括分析,其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协调。山为龙,水为脉,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龙脉离不开山水,山环水抱之地就是风水宝地。
崇山脚下,汾水之滨的黄土塬上,正是尧舜筑城建都的风水宝地。
我到陶寺遗址考察游览已有数十次之多,我常常站在这块黄土塬上寻觅、观望、沉思。说也奇怪,中国年代久远的其他遗址,基本上都被后来的村庄厂房占压,唯独陶寺遗址这块400多万平方米的阔大地方,所有村庄都是在遗址外围。几千年了,遗址范围内只有田野阡陌,稼禾生长。这,兴许就是上天对圣地的护卫,乡人对帝尧的礼敬吧。
在“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上古时代,这块依山傍水的黄土塬,不怕水涝,不惧旱魔,攻防兼备,农业发达,真是先人们理想的家园,筑城的极好选址。
我恭敬地站立着,试图透过厚重的历史尘埃,看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展现出全景式的英雄景观。
我竭力想象着,想穿越四千年时空隧道,了解先人们在这座城池中的生活、生产状况。
陶寺,崇山、汾水、黄土塬……
中华早期文明的第一轮朝阳在崇山之巅喷薄而出!
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之滨上演过威武雄壮的大剧!
四千多年前的黄土塬上,这里曾经是乡野敬仰的权力中心,四方向往的首善之区!
供稿 供图 襄汾县新闻网络中心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