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到根子上 帮民致富奔小康
——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帮扶大宁县安古村纪实
初夏时节,风和日丽,走进大宁县昕水镇安古村,道路两旁绿树掩映,农家院落宽敞干净,文化广场笑声荡漾,光伏电站拔地而起,手套车间紧张繁忙,一派祥和的美丽乡村盛世图景。谈起这一切变化,村民们灿烂的笑容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人人都说要给省军区和大宁县人武部联合扶贫工作队记头功。2017年以来,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情系百姓,深入调研了解民情,统筹规划确定目标,坚持从群众最需解决的困难抓起,在扶贫帮困的同时,为乡亲们送去致富“金钥匙”,用实际行动和军人的责任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抓党建 凝心聚力创建文明村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安古村党支部号召群众自愿为武汉捐款献爱心,一天之内捐款两万余元,邻村人都说:“安古村民的村风民风确实变好了,党支部一呼百应,工作效率真高。”
安古村以前是全县出名的“上访村”,“个人上访从不间断,群体上访时有发生”,曾确定为软弱涣散村,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在调研中,针对这种不良现状,会同派驻“第一书记”和镇党委,有针对性地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强化了镇级帮扶指导,规范了议事程序,从薄弱环节入手,突出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环节,下大力气进行了整顿整改,短短两年时间,村民精神面貌改变了,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邻里和睦相处,遇事商量解决,孝老爱亲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东房自然村的王兰珍和许生英,10余年前因琐事发生矛盾,一直行同路人,互不理睬,直到2019年,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和安古村党支部组织成立了“安古振兴锣鼓队”,她们两个都报名参加了,“你踩鼓点我赶节奏”,就这样,10余年不曾说过话的“仇人”,慢慢开始了交流,逐步化解了矛盾,开始串门来往,成为村里一段佳话。同时,为了帮助村里进一步改善村风文明,让群众有散心闲聊、锻炼娱乐的专用场所,省军区投资17.3万余元,为东房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村民们在这里话家常、锻炼身体,一幅其乐融融、和谐安康的农村新面貌。
党支部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老百姓就能得到实惠。2018年以来,大宁县委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改革 攻坚深度贫困”改革工作,安古村委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依托新时代技工讲学所,打造技工品牌,培养新时代农村致富能手,通过积分制管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惠民政策、经济利益挂钩,实现了德治、自治、法治融合,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自力更生、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
现年60岁的李建平,自从加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了合作社承揽的修路、饮水等工程,考虑到其身体不太好,但有基本劳动能力,合作社同意让其与儿子一同参与务工,不到3个月的时间,父子俩在家门口务工就赚到了3万余元的工资,去年底顺利脱贫,原来打工没人要,现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了。
刨穷根 改善基础设施补短板
“路宽了,灯亮了,门口就能看病了。”大宁县昕水镇安古村委圪塔村五保户畅还保说起省军区和大宁县人武部给他们村办的实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村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晚上黑咕隆咚,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靠日光、黑天靠月光’,像我这样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生怕摔倒受伤。现在变化可大了,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给我们把水泥路修到了各家各户,路旁还安装了路灯,晚上就和白天一样亮堂。他们还派来了省里的专家医疗队,在家门口为我们免费体检,防病看病,送药品、建档案,我现在领的五保金,还有村里每年1500多元的分红,再也不用担心老了没人管了。”
畅还保所在的安古村地处大宁县以北10公里处,耕地面积3800亩,共辖安古、东房、圪塔三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81户972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303人,贫困发生率31.2%。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省军区投入65.75万元,协调省交通厅4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硬化入户道路3263米;投入17.3万元,新建5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协调200余万元,改善村里的饮水设施,新建党员活动室、卫生室,配套完善设备器材,规范整修图书室,活跃了文化生活。
兴产业 因地制宜为民拓富路
“真没想到,我还能成了村里的致富产业大户和带头人,这可是沾了人家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的光了。”安古村委东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苏金贵说:“我们村子以前人都穷,主要就穷在没产业上,村里都是种的玉米,年景好的话一亩利润500元左右,正所谓‘年年种棒子、年年老样子’。这几年,政府帮助村民发展苹果、核桃、玉露香等经济林,但是‘年年栽树不见树’,村民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争着要吃低保、领救济,缺乏致富信心,人穷志也短。自从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驻村后,进农户、听民声,解民忧,帮助我们发展主导产业,栽植玉露香梨和苹果1500多亩。我也转变观念换脑筋,率先栽植12亩‘玉露香’梨树,现在已挂果,亩均收入2000元左右,进入盛果期后还能翻倍。现在,我还种植有6亩扎蒙花,每亩收入7000元,今年我又栽植了4亩新品种樱桃,相信靠发展产业能过上好日子。”
安古村人多地少,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在土里刨食,耕作一年积攒些粮食,日常零花钱全凭外出打工,几个劳力挣钱,谁家什么情况,家底子全是透明的。
想让群众摆脱贫困,精准施策是关键,谋划产业是根本。为此,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以服务民生为切入点,多方筹资争取项目,拓宽贫困群众致富道路,积极与新大象生猪养殖股份公司协调,落实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确保分红按时发放。三年户均增收近5000元;协调建成30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村集体年增收24万元;推动一次性手套扶贫车间正常运行,解决近20名留守妇女就业难题,人均月增收1000元;鼓励种植有机谷子、高粱等农作物和苹果树、梨树等经济作物,发展赤焰辣椒、渗膜谷、中药材等林下经济。
促转型 企业进村百姓得实惠
安古村村民王三兰说:“没想到,政府真的能把工厂建在家门口,我出门几步路就能到厂子,从农民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王三兰的妻子是手套厂第一批参与务工的工人,2019年开始,他也加入进来,不仅参与包装手套,还承担着货物装卸工作,今年,疫情结束复工后,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两口子在扶贫车间务工收入就达到了2000余元。
2017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和进一步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增加贫困群众务工收入,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和县镇两级通过与鸿晋集团沟通,在安古村成立了鸿晋集团安古村一次性手套包装扶贫车间,2018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全村参与务工20余人,全部为本村妇女,每人务工月收入1000元左右。
64岁的单梅子是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精准扶贫户。去年进入手套厂后就到车间工作,月收入1000元左右,她说:“我们这些老年人出去打工没人要,种庄稼一遇到天旱就减产,如今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打工,活儿不重,收入稳定,工资按月发放,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情。”
播绿荫 生态扶贫黄土变成金
“以前欠账那么多,光景没法过,自从参与购买式造林就近打工,每天能收入150元,再加上护林员的收入,还清了外债,银行有了存款,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安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建明谈起购买式造林的好处如数家珍。他自从加入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投身参与购买式造林工程,2018年在造林专业合作社务工3个月左右,负责挖坑等,赚取了务工收入1.2万余元,顺利实现了全家脱贫。同时,村里根据他家情况,聘用他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还可领一万元工资。现在,在村里,既能管好自己的田,又能守护国家的林,还能挣到钱,难怪每天都笑哈哈的,逢人就说国家政策好。
像王建明这样的靠参与购买式造林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按照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造林者的切身利益和造林成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他们精心组织村民抓住大好机遇,尽情挥洒汗水,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土壤中,萌发的除了枝芽还有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现在的安古村,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真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绿浪冬有雪”。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在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的真情帮扶下,如今的安古村,群众的脑袋富了、口袋鼓了,村里的账上钱多了,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同步发展,生态保护和产业兴旺协调推进,村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任重道远,在地处狗头山的这片热土,省军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将坚持部队所能、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汇聚多方力量、全面精准发力,为决胜同步小康注入正能量,凝聚新势能,带领全体村民在创建“七彩大宁”的征途中携手同心,踏歌而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刘开元 侯耀强)
众志成城抗疫情 并肩战斗不放弃
——大宁县医疗集团疫情防控侧记
在全国上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大宁县医疗集团广大医务人员,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没有烽火的疫情防控战“疫”中,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战斗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 使命神圣勇担当
在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以后,集团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专题部署安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疫情防控领导组和专家救治组,迅速启动发热门诊,设立体温监测处、预检分诊处,完善就诊流程,确定设立曲峨镇卫生院为隔离病区,对药品、防护用品储备、急救设施、器械设备等进行科学细致安排。
为充分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雷瑞芳院长取消了前往上海与儿子、儿媳团聚的飞机票。赵生勤副院长在天津和女儿相聚在一起过年,腊月三十(除夕)在微信群中看到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不放假的通知,连夜定下返程车票,正月初一早上全家在一起吃了顿饺子,他就带两盒方便面,坐动车到太原途经临汾,自己开车回到大宁,马不停蹄12个小时,奔波近千公里赶回大宁,正月初二到单位上班,安排监测点、物资储备等工作,还亲自开车把人员、用品送至防控监测点。
疫情就是命令,为保障医院防控工作信息畅通,医疗集团将疫情防控指挥部设在党支部会议室,院办为确保工作高效运转,一时间办公室里连空气都跟着紧张起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全民群防群控开始,战争就此打响。
为充分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设备科根据院感科防控指南要求,做好物资采购量的统计,冯开鹏主任每天积极向各供应商发出物资需求函,电话、微信跟进沟通核实医用防护用品品种、数量、价格,多渠道储备物资,其间,为储备调配物资,他起早贪黑,多次往返临汾、侯马等地调运物资,保证临床使用。根据大宁县疫情防控总调度室安排,由医疗集团统一采购、调配、发放物资用于全县疫情防控,涉及全县各部门、各监测点、检查点,统计数据要反复核对、库存要日清日结,出入库不定时加班加点,工作量倍增。
防控就是责任 齐心协力战疫情
责任担当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意义,爱岗敬业处处可见。为落实好防控责任,医疗集团印发3万份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发放至乡、村卫生机构,及时将防控知识传达到村、到户、到人。除夕下午,医护人员在县政府门口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一打响,预检分诊处先繁忙起来。由于正值春节假期,外出返乡人员纷纷回家,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受疫情影响,分诊是医院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危险岗位,24小时不间断工作,5名医护人员协调合作,测温——登记——分诊,最多一天登记200多人。每天早上9点到11点多,前来就诊人比较多,为减少陪护人员,说服家属减少探视次数,对每一个进入医院的人,严格要求测量体温,采取急诊优先。
难题每天围着院长转,发热门诊原在儿科楼后三间平房,打通医护通道,用彩钢搭建过道房顶,改造病区,把发热门诊连接延伸到办公区域,配备先进设施设备,安装可视系统,一系列改造刻不容缓。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坚守一线。
骨科医生孙震从大年初二在北垣设卡处参与返乡人员体温检测,2月11日北垣村监测点监测返乡人员1人体温异常,及时收院观察。他在特殊的岗位上度过了人生最特殊的春节,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等疫情结束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觉,然后陪陪家人,相信此次疫情很快也会迎来阳光,大家都能安康……他们肩负神圣职责,却用一颗平常心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献出一份大爱。
为充分做好收治隔离病人的准备,确定曲峨镇卫生院为隔离病区,但需改造才能符合院感防控要求,曲峨镇卫生院连夜加班加点腾挪出10间观察室,床位31张,抢救室1间,由于时间紧,需要的床位多,没有那么多被褥,集团从其他乡镇卫生院调配床和床上用品,曲峨镇卫生院全体工作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工人干活他们打扫,李会宁院长吃住在单位,除夕都没有回家,经过14天的日夜奋战,隔离病区完成改造,基本达到隔离病区要求。
贺星龙、宋纪红、贺纪风、贾新平、张瑞廷等85名村医第一时间协同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在各个路口设立疫情防控检测点,深入各家各户,排查各类返乡人员(五省一市、武汉返宁、省外、省内市外、市内、常住人口),教村民怎样戴口罩,喷洒消毒药水,讲防控知识,昼夜奔走在山村道路上,宋纪红还主动把私家车改装成宣传车,个人出钱加油,跑遍了全乡15个村委,通过喇叭、微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2月5日三多乡卫生院跟踪监测湖北返乡人员一人体温异常,及时收入住院,经过两天的治疗痊愈出院。他们心系湖北,在微薄的工资里有的200元、有的100元为抗击疫情捐款。
岗位就是战场 风雨同舟见真情
“国之战,召必回,战之胜”。集团党支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号召全体医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时间,29名同志递交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激情澎湃,时代呼唤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人,靳大伟、崔晓玲、冯记虹、冯小宁等21名同志主动请战支援武汉,随时待命,郭闫敏、王媛在请战书中写道: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体力前往一线,不论生死、不计报酬……2月13日经党支部班子集体研究,结合疫情形势遴选出郭闫敏、王媛、王丽娜、赵倩、聂煜、冯丽6名同志为预备队员,他们投入紧张的集训,看方案、穿脱防护服,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手把手教,办公室、财务科后勤保障,院领导事无巨细,旅行箱、生活用品、防护用品一应俱全,安排专人“一对一”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家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芦先玲主任是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几年前做过一次大手术,不能长期劳累,疫情防控战疫打响以来,绝口未提身体状况,一直坚守工作岗位。她加班学习防控方案,理解透彻防控要点,不定时深入科室、病区、乡镇医院指导工作,督查物资配备,制作宣传版面30多块。为了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她加班写出防控演练脚本,经过两次演练才完善了工作流程。利用休息时间写出消毒用品制剂配比说明,指导临床、后勤科人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说明书,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很强。
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全体医务人员在情况危急、任务紧迫的时刻,发扬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医学隔离观察期间的患者往往心理脆弱,他们有的愤怒、有的伤感、有的无理取闹,医护人员总是耐心解释,把关怀送至每位患者的心里。面对患者不理解的眼神、不配合的态度甚至不屑的话语,大家一笑而过,健康防线丝毫不松懈。
东西南北各个路口监测点人员需要取暖装备,县民政局增援棉大衣、红十字会捐赠帐篷,集团出资购买棉裤、棉鞋、棉手套。
集团院领导多次深入乡镇卫生院、监测点看望慰问基层一线人员,看着他们风吹日晒、昼夜不休的工作劲头,既安慰又心疼,各部门慰问集团的物资优先调配下发村医和乡镇卫生院。
离得足够近,才感知到足够真,他们每个人处在不同位置,以不同角色跟病毒做斗争,满怀希望所向披靡。
疫情防控仍在进行,责任和使命在肩上,温暖和爱的故事照亮着逆行者前行的道路,大宁县医疗集团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阻击战!(尉秀萍 景华蓉)
选派干部到村工作推进会召开
近日,大宁县召开选派干部到村工作推进会。各乡镇党委副书记及57名选派干部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工作推进会精神,宣读了《大宁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管理办法(试行)》。
会议强调,全体选派干部要尽快转变角色,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施展抱负,干出成绩;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要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对照上级最新政策进行全面体检;要明确任务、强化担当,将维护村情稳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要理清思路、提升本领,以“想干事、干成事”的态度,提升素质、团结协作、干净干事,推动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要强化管理、严守纪律,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做好表率,真正融入农村、融入群众,为建设“七彩大宁”、实现乡村振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王锦洁 张帅)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大宁县城关小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庆祝自己的节日。
俞大庆 摄
龙窝辿的故事
李玉山
二郎山捎石
大宁县城南二里许,有一处名叫“龙王辿”。山辿突起的地方有一嶙峋巨石突兀耸起。巨石有龛,深广各丈余凹陷如空腹,内有龙窝,名曰“龙穴飞踪”。
龙窝似龙形,龙头龙爪龙鳞十分逼真,龙头近旁有一圆口。相传唐大历年间,有黄龙破壁而出;又说黄龙曾养子于此。龙窝下有巨石,面平,历代文人墨客多镌刻诗文。龙窝向西十数米崖壁上凿有两面长方形镜面,传说是仙女留下的宝镜。后南方人盗取了此宝镜,现仍留有凿取宝镜后的镜面痕迹。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天,东海一位龙女路过此地,她见这里昏天黑地,人们生活得很苦,忽起怜悯之心,便想着为这里的人们留下一点光明。她掏出随身带的一块晶丝帕,向空中一挥,变出一块宝镜来,顿时满世界亮堂堂的。她要把这块宝镜留下来,让人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光明。她在石壁上凿出一块如宝镜般大小的凹处,又找来四根木棍做成镜框,钳了上去。为了保护宝镜,龙女随手将晶丝帕向南面一块巨石上一扔,变成一条黄龙盘踞在那里。黄龙云里来雾里去,还为人们播撒甘霖,于是,这片光明的世界里物阜民丰,繁荣兴旺。
谁知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一南方人路过此地,一见这照得彻夜亮堂堂的宝镜,便起了盗窃之心。这人既有飞檐走壁的能耐,还有隐身变形的法术,可是有黄龙看守,他使尽了浑身招数就是不能挨近石壁。这一天,黄龙回龙宫为龙王庆寿。趁这个间隙,南方人赶紧隐身攀上石壁凿取宝镜,可是,他凿来凿去,怎也凿不下来。他累了,就在一面石坡上躺下来,头刚一挨地,就听见有隐隐的说话声,原来是这里的土地爷和山神爷在说话。
“这宝镜能不能保住呢?”是土地爷担心地在问。
“你放心吧!他是拿不走的!”山神爷肯定地说。
“为什么?”土地爷仍不放心。
“这宝镜是东海龙女钳上去的,这南方人怎能奈何得了它?”说罢,山神爷又悄悄地告诉土地爷,“这宝镜的边框是木的,要取宝镜,只有用火。”
谁知这话就让南方人听到了,他连忙爬起来,拾了一大堆山柴燃烧起来。大火烧得石壁通红,不多一会儿工夫,宝镜便跌落火中。南方人喜出望外,急忙扒开火堆,将宝镜揣入怀中。谁知这宝镜是东海龙宫的一面真光火镜,南方人往怀里一揣,宝镜便释放出高度的热量,顿时将南方人烧昏,跌倒在火堆中,连同宝镜一同化成灰烬了。
黄龙回来,见失去了宝镜,非常悔恨,但又无可奈何,只得返回东海去了。至今,这齐堑堑的石壁上仍留着宝镜隐隐约约的图案和黄龙的窝穴,成为大宁县的一个景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