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健康扶贫创新之路

2020-06-03 08:57: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目前,大宁县医疗卫生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县、乡、村”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和“防、治、康、养”一体化的服务新格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县域居民个人医疗费用降至30%左右,90%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65%的患者在基层就诊,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康复再回基层”的卫生目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大宁,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一人病、全家贫,小病拖、大病熬”曾是这里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作为医疗体系供应端环节中最核心的资源,医疗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宁医疗卫生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是大宁的民生之痛,更是发展之困。

  如何让医疗人才下得去还留得住?专家资源的下沉无疑是缓解医疗资源匮乏之痛的良方。这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破解民生之困的钥匙——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专家的技术输送过来。

  这究竟是灵光一闪的浪漫想象,还是可贴地而行的制度设计?从实践看,答案是后者。

  打造医疗队伍新格局

  “基层医院缺的不仅是设备,更缺的是高超的技术和精良的诊断。国家在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上,把重点放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上,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了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不会再因病致贫返贫。”大宁县卫体局局长单红波表示,“专家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和”造血“能力,改变传统就诊的窘境,不仅让患者重获新生,还让医务工作者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这也是为基层赋能。”

  基层医生在不脱离岗位的情况下,即可随时远程听取专家讲课,并将家门口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为自身的能力。可佐证的一个案例是,县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刘雪平遇到一疑难病例,远程会诊中,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钱文伟在与其联动中,给出会诊结论,在当地医院生成完整的会诊报告单,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如今在钱文伟的指导下,刘雪平不仅可以独当一面,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医生,让先进技术在大宁县人民医院生根发芽,实现人才“留得下、巩固住”,最终造福大宁百姓。

  然而,这些并不是医疗质量持续提高后的效果,据统计,2019年,县人民医院门急诊量58484人次,同比增长23.87%,收治住院患者2209人次,同比增长5.3%,医疗收入2465万元,同比增长14.33%……一个个数字无不彰显着医院这一年来的变化,也为医院日后的发展攒足后劲。

  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大宁县因地制宜,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医疗队伍向偏远地区延伸,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助力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

  电子化服务模式更贴心

  一场夏雨过后,下乐堂村71岁的贺金贵赶紧下地为自家的苹果树做起了“保养”。“这一忙起来,降压药就没能按时吃。”傍晚时分他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门前等待家庭医生贺星龙的到来。

  贺金贵,建档立卡贫困户,足不出户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放在几年前,他想都不敢想。“现在,每个人都有健康档案,还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信息,真是太方便了。”

  打开电脑,进入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输入随访信息,这是贺星龙每天的工作之一。

  “以前慢性病、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建档立卡户,信息全是纸质的,每次随访患者的基本信息反复填写,每年的化验单还要贴在病历卡上,效率很差。”以前一提起居民健康档案,贺星龙就头疼。如今,居民健康档案全部录入平台,只要一输入姓名,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在信息化助力下,医疗集团内部各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全民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与电子病历数据库互联对接,一个人从婴儿出生进入系统,预防接种、门诊用药、住院诊疗、体检随访直至死亡注销,全生命周期进入了信息化监测时代。慢性病防控不再受限于医生的数量,真正实现了对疾病的实时管控。

  电子病历全覆盖,结束了手工抄写的历史,将基层医护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通过信息化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患者看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家庭医生由“等患者来”变为“主动上门”,为患者测量的数据能实时上传平台,有病治病,没病预防,实现了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县联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隔空把脉”看病更便利

  2019年,一个初夏的清晨,一通电话打破了大宁县人民医院的宁静。

  “大夫,我老婆出了好多血……”120接到求援电话。

  患者孕33周,血压190-130mmhg,胎盘早剥,子宫出血量高达3000ml,失血性休克、胎死宫内。

  胎盘早剥是最凶险的情况之一,产妇面临切除子宫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转诊风险非常高!医院决定接诊,这是该院第一次诊治像王女士这样的危重患者。

  妇产科副主任冯秀红立即用手机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魏瑗发起会诊申请。

  20分钟后,手术开始。

  腹腔淤血500ml,子宫淤青、子宫胎盘卒中、子宫收缩无力,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

  魏瑗全程指导,以最快捷、最简单、最精准的治疗方案,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冯秀红,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因为抢救及时,手术进行顺利。王女士不仅保住了性命,子宫也保住了。

  从前,很多疾病远非基层医院所能治疗成为群众看病一大“痛点”。如今,患者不用东奔西跑问诊、不用千里苦寻名医,只需要一部手机、一款APP软件,由基层医院的医生发起申请,就能实现与大医院专家“共享名医”,这种远程会诊,让越来越多的疑难病症患者受益。

  严冬里,有“肺结核”病史的三多乡三多村村民王金成咳嗽加重,呼吸困难,难以入眠。通过DR拍片,发现左上肺有一个斑片影,因不能确诊,卫生院大夫王燕及时将病史及图片上传到县医疗集团,通过远程会诊,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云峰给出了明确诊断及报告回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宁县医疗集团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远程会诊向上可接通北医三院、北京协和医院、山医大一院等医联体医院,向下可连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院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支付方式更加便捷,避免患者重复检查,减少人员聚集,让基层看病更简单,百姓看病有尊严,实现多方共赢。

  从信息化、互联网化到如今智慧医疗,正在刷新大宁传统就医模式,改变医院的运营方式,让大宁百姓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实惠。如果说“互联网+健康扶贫+远程医疗”的面世,堪称改善民生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今天,大宁县在全面提升公众就医品质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