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鼓干劲 挖掘潜力促转型
──赴浙江、陕西两省五市考察学习归来话发展
浮山县委书记 乔飞鸿
这次考察学习,时机关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行程紧凑,充分体现了市委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通过考察学习,目睹浙陕两省五市战略规划的大格局大手笔,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速度,城市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创新的好思路好做法,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发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取到了真经,增强了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考察学习归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县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会,传达考察学习情况,深入交流学习体会,研究部署落实措施。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政治责任,以转型为使命、以发展显担当,拿出更加务实有效举措,切实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成引领推动浮山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是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既客观正视浮山存在的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偏小等突出问题,又挖掘、重塑浮山在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坚持生态环境立县、现代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富民、民生事业惠民,努力打造临汾市区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产业转移承接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当前关键是抢抓机遇创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规范提升南部铁矿,整合激活北部煤矿,着力打造北煤、南铁、中园区“三足鼎立”新局面。通过发展大工业,短时期内尽快补齐经济总量不足的短板。但我们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特别是要主动肩负起浮山作为涝河、洰河、沁河、浍河“四河”源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重大责任,学习借鉴丽水市绿色发展先进经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今年要完成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69处4200亩,实施国土绿化9万亩,明后两年再绿化9万亩,不断厚植生态优势,走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绿色崛起之路。今年还要争取长临高速公路浮山县城联络线项目正式开工,使浮山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
二是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产业集聚区是浮山发展的翻身工程,是关系浮山未来的希望工程。我们要倾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加速推进园区建设。最近,我们三措并举,在园区审批、公服建设、项目落地三个方面发力、齐头并进,6月中旬完成浮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申报,争取今年获批,7月底前完成浮山双新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环评规划批复;公共服务设施6月底前开工,标准化厂房8月底前完成前期手续,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和臣南河水库年内建成投用,丞相河大桥年内桥面合龙,自备铁路专用线年内重启建设;太原煤气化新能源项目6月底前进场进行详勘、年内具备开工条件,山西海兰种衣剂项目6月底开始土建工程、年内具备试生产条件,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今年显现雏形、明年初见成效”。
三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坚持项目为王,狠抓招商引资。以化工园区牌照招商,抓住全市传统优势产业“退城入园、退川入谷”机遇,承接沿汾板块产业转移,努力引进2-3个投资亿元以上的煤基化工类项目。以产业链招商,依托焦化平台拉长做细产业链条,发展石墨电极、新型染料等新材料产业和氢能电池、锂电池等现代制造业产业。以资源优势招商,充分利用浮山丰富的尾矿渣、废矿渣资源,依托天亿泽水洗砂、晋盛新型建材等企业,变废为宝,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等产业。以高效政务服务招商,建立项目服务工作专班,由县党政班子成员任班长,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小结,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坚持招商引智并重,全力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浮山县烨达公司与山西师大达成科研合作、检测检验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发挥师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优势,助力烨达公司开发新型耐磨材料。我们组建了人才专门服务机构,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同时注重发挥乡土专家作用,将59名本土高层次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对口服务园区建设、农业生产等。
目前,我们正在与宁夏鑫城工贸有限公司洽谈60万吨增碳剂项目、与河南烨达公司洽谈新型耐火材料项目、与深圳金升鑫公司洽谈新型建材项目,均有望年内落地建设。
在聚焦“六新”建园区、只争朝夕抓项目的同时,我们还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向兄弟县市学习,全力抓好经济运行调度,盯紧各项指标,加强研判、细化措施,担当作为、奋力追赶,努力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对标一流 提升标杆 解放思想 创新实干
──赴浙江、陕西两省五市考察学习归来话发展
浮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栗俊昌
5月24日至29日,跟随临汾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陕西两省五市,围绕开发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交流和学习。这既是一次开阔眼界之旅,更是一次解放思想之旅,最大的收获是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差距、得到了启发。浮山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比较优势,更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托自身基础条件,找准目标定位、把握国家政策,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开拓创新之路,才能形成真正切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高起点规划,积极营造创新生态。用规划进行科学指导,才能发挥最大的拉动效应。现阶段要打赢浮山经济翻身仗,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设和浮山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用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想创新、能创新的理念打造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园区。首先,要学习温州、宁波、西安这些先进地区所拥有的战略眼光,在浮山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尽可能做到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实施建设、高效能管理运营,通过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打造浮山对外开放的第一窗口。其次,要紧紧抓住山西省打造创新生态和临汾市加快发展太岳板块的战略机遇,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升级和集群优势形成上来,努力在财税改革、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管理制度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第三,要积极支持引导入驻企业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帮助他们同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努力使每一个项目做大、做好、做强。
二、高水平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既是此次考察的重点,也是浮山当前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积极利用此次考察学习获得的有益经验,结合浮山实际,深入学习讨论,出台相关政策,努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工作更加高效地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更加积极地利用浮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和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平台优势,在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胆探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特别要学习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先进经验,努力营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在项目审批和推进中精简提速,做到“一事联办、一网通办”,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落户。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浮山最优质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要学习丽水市建立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两山”转化基金、农药化肥双控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实施“国土大绿化”、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开展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综合发展框架。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浮山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在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和服务业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向更高形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大力发展以太皇峪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依托的绿色休闲旅游,以八路军总部旧址、寨圪塔扁担精神纪念馆为载体的红色教育旅游,启动浮山县东陈清代民居开发保护工程和3A级景区申报工作,依托剪纸、木偶、《弟子规》等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全力打造“一峪一院一产业”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高标准改进,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加快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学习发达地区干部敢于突破、敢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多学习、多思考,努力培养大家的超前意识和敏锐思维。要勇于开拓创新,结合浮山实际,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进工作再提升。特别要善于寻找、把握自身的优势,善于捕捉、用好各种机遇,精心设题、主动领题、全面破题,争当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不断提高改革的精准度、有效性,做到改一项、成一项。要提高工作标准。对浮山来讲,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都要提速前进、争先进位,才能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奋力赶超。我们要建立高标准的坐标系,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对标一流、争先创优,全面提升各项工作质效。要坚持改进作风,发扬雷厉风行、立说立办的工作作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抓实质性的工作上,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带动全县上下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在同两省五市的对标对表中,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推动全县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从“绿起来”向“强起来”崛起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尧山森林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清晨的水汽还未散尽,浮山大地一片氤氲,宛如仙境。远望浮山县丞相河特大桥施工现场,雄伟壮观的项目主体桥墩框架耸然挺立,现场施工一片火热,预计年底可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任务。
浮山县丞相河特大桥采用斜拉桥结构形式,项目总投资3.75亿元,总长1361米,宽度26米,采用了一级公路标准,大桥横跨丞相河和南霍河两条河流。项目建成后将打通浮山城区北部区域交通瓶颈,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位。
近段时间以来,浮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改革,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尤其是浮山县党政代表团赴浙陕学习考察归来后,积极传达学习考察成果,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
浮山县把项目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在转型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浮山县主动谋划项目,牢牢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省市战略发展规划,超前谋划了一批项目。今年浮山县规划实施40个重点项目,其中4个10亿元以上、13个亿元以上,总投资132.7亿元,年度投资14.6亿元。浮山县把项目谋划贯穿全年,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确保项目谋划不停步、不断档。
浮山县大力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实施办法和奖励兑现办法,围绕开发区建设、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等战略规划,立足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采取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引进了一批支撑作用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优质项目。做到了内商外商并重、引资引技并举,充分调动了全县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家及时更新理念,努力开拓市场,积极在县域内投资创业。
浮山县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创优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认真落实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探索推广“责任倒置”包联审批办法,让企业便捷办事、减轻负担。该县还不断创优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承诺和协议,让企业家放心经营、放手发展,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尊商、爱商、亲商的良好氛围。
李军 卫琦 文/图
“浮山西瓜”拓宽致富路
“我的西瓜甜不甜,我说了不算,各位品尝完就知道了!”瓜棚前,憨厚的浮山县东张乡蛟头河村瓜农张振合底气十足地说。
果不其然!众人随意从身后的棚内摘来七八个西瓜,一一切开无不是瓤红汁多,入口脆甜。众声啧啧中,农技专家们手执测糖仪,取样、测试,继而报出数据。“糖度最高达到了15!”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浮山县院县共建科技合作项目首席专家陈永杰一脸笑意……
这是前不久浮山县西瓜“三新”技术(东张乡)观摩交流品鉴推介会上的一幕,也是“浮山西瓜”赢得良好口碑的一个例证。
地处太岳山南麓的浮山县,素有西瓜种植传统。时至今日,个头匀称、口感上佳的“浮山西瓜”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品牌,远近闻名。在陈永杰看来,所有这些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一是地理位置。浮山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可以达到20℃,这就意味着水果糖分积累越多,甜度越高。二是‘三新’优势。在选择品种、确定定植时间、科学施肥和追肥等环节,规范的操作程序、先进的技术应用,既保证了食品安全,也保证了西瓜的产量和品质稳定。”陈永杰介绍,在他和他的团队技术指导下,今年瓜农选育了适宜在当地大棚种植的品种——甜王、京欣2号,“这两种瓜瓜瓤脆、含水量高、甜度大,皮薄,平均5公斤左右,而且上市早。”
据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了改变传统的露天种植方式,当地积极发展钢架拱棚西瓜种植,让西瓜进大棚以“新”技术带动“旧”产业转型发展。与此同时,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好新品种西瓜种植服务工作,通过种植方式的转变和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当地的农业管理更加规范、种植更加合理、产业更加科学,不仅提前了“浮山西瓜”的上市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品质和价格,给广大瓜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今年57岁的张振合就是其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2年,学农出身的他开始种植西瓜,翌年和其他4户村民成立了振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及“三新”技术应用,屡尝甜头的张振合总是滔滔不绝。去年冬天,他斥资将自家占地4亩半的两个普通大棚改造成了钢架棚,今年春天就派上了用场,“4月23日晚到24日早晨的那股寒流,普通大棚根本招架不住,但我的棚依旧保持了恒温。”
张振合的得意远不止于此。在陈永杰和团队推广的“大棚西瓜西红杮一年两茬高效示范项目”中,他的春秋大棚采取“春提早”西瓜——“秋延后”西红柿的种植模式,一棚两用,既充分利用了大棚进行周年生产,又解决了大棚西瓜下茬效益低的问题。加之施用了微生物菌剂,不仅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而且明显提高了亩产量。“今年3月20日栽的瓜苗,5月20日就已开始售卖了!”物以稀为贵,张振合的西瓜上市早了一个月,一度卖到了5元一公斤,“10天时间就卖了1500余公斤”。眼下,露天西瓜已大规模上市,他在出清自家大棚西瓜的同时,开始着手为6月20日西红柿定植做准备了……
“浮山西瓜”拓宽致富路,张振合只是浮山瓜农的一个缩影。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华介绍,目前全县西瓜种植面积6000余亩,其中设施西瓜1500亩左右、露地西瓜4500余亩。单西瓜一项,就可带动全县300余户近1000人实现脱贫增收。
时至仲夏,省道230线(临么线)浮山段沿路而设的一个个瓜摊成为一景。显然,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矢志做强特色现代农业的浮山县而言,“浮山西瓜”品牌化乃至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