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北京机电 中信机电到翼城考察调研
7月16日,北京机电研究所所长梁丰收,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俊国一行到翼城县就高端制造产业发展进行考察调研。翼城县委书记王渊,县委副书记、县长刘锋等一同调研。双方就舜达锻造公司、山西锻造厂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在舜达锻造公司,梁丰收、张俊国一行在厂区边走边看,对公司产能、设备使用、营商环境等进行了详细了解。随后,双方在山西锻造厂进行了交流座谈。
张俊国说,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看到了山西省委提出的项目建设转型发展纲领在翼城形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大力推动和执行,尤其是翼城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魄力,让项目落地有了新进展。张俊国表示,下一步,中信机电将会加强和翼城县政府的对接力度,对整个项目资产进行盘算和摸底,确定发展方向,成立园区和技术工作团队,制订各种装备、设备生产标准、规模、工艺规划,推动项目落地。
梁丰收表示,北京机电研究所会在技术上提供更多服务,全力配合,把项目资产盘活,让技术水平、生产效益、产品质量达到最优水平。
王渊对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今年以来,翼城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市委发展思路,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高标准打造装备制造、铜合金新材料、高质量钢铁新材料三个工业园区,通过多次与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洽谈、对接,厚植了合作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协调服务等方面做足了文章,今天听了各位专家对锻造行业发展、设备的分析,更下定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现在项目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倍感珍惜。
王渊表示,下一步,翼城县会始终持续保持和中信机电制造公司的互访及良好沟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为企业做好全方位服务,同时,希望不断深化和扩大双方合作,促进项目尽快落地,造福一方百姓,实现互利共赢。
刘锋说,舜达锻造项目取得新进展是全县期盼已久的一件事情,我们将举全县之力促进这一项目和人才、产业基础较好的山西锻造厂共同经营,实现融合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装备制造业再上新台阶。(李茁壮 张瑞丽)
翼城县全力以赴筑牢平安基石
“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翼城县严格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六治、六联、三网、一联系点、一平台的“66311”工作为抓手,坚持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强化落实,探索创新“六聚焦六强化”,构建起“一核引领、多元协同”基层治理新模式,高站位统筹谋划,高起点整体布局,全力下好“三零”单位创建“一盘棋”。
自王庄乡上石村金牌调解室成立以来,该村以金牌调解室为依托,积极探索以德治、法治和自治三者有机结合的创建模式,成功调解宅基地、耕地、道路、房檐滴水等纠纷10余起,同时还探索设立了聚德银行和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制度让村民树立起“上石是我家、人人为大家”的观念,真正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
在“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中,王庄乡积极探索“1+3+N”基层治理模式,目前,全乡已设立6个金牌调解室,每个金牌调解室均由乡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派出所、村矛盾调解委员会主任4支队伍组成金牌调解员队伍,每周四为金牌调解日,有力促进了基层矛盾化解成功率。
王庄乡党委副书记吕俊丽说,整合资源,融合力量,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加大基层调解队伍作用发挥,不仅提供了矛盾调处的平台,更提高了矛盾调处效率和成功率,做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
王庄乡“三零”单位创建只是该县的一个缩影。翼城县将“三零”单位创建作为深化平安翼城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聚焦以上率下,强化组织领导;聚焦底清数明,强化摸底排查;聚焦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发动;聚焦党建引领,强化基层治理;聚焦“六治融合”,强化源头预防;聚焦责任落实,强化督导考核的“六聚焦六强化”模式,构建起“一核引领、多元协同”基层治理格局。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建+”模式,建立“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小巷总理”“吹哨集合”“群呼应”等群众自治防范模式,通过一个个微小的“细胞”平安,推动全县整体平安。
唐兴镇不断筑牢党建引领这一坚强核心,探索以“百议百队、千格千人”为主要内容的“百千共治”融合治理效用,率先推行了“一核引领、百千共治”治理模式,特别是以“亮比联评”管理办法为依托,以党员联户为基础,以团队化服务为抓手,结合党员分类管理,将各村有能力的党员全部编入“好声音”“好乡风”“好家人”“好环境”四好先锋队,打造了一支支热情洋溢的“红色队伍”,参与义务清扫、入户宣传政策、走访慰问困难群体、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调解纠纷、发现隐患和处置问题。
南唐乡结合乡情实际,积极探索,逐步打造出以党建为引领的“‘N+1’融合共治”乡村治理模式。在南唐乡晓史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N+1”联户服务责任牌。“我们村里共划分为3个网格区,每个网格区又分为18个小网格区,共有54个微网格长。微网格长是经过‘两委’党员代表开会,从乡贤、志愿者、党员里面选出有责任心、愿意为老百姓服务的、有威望的人。”据晓史村党支部书记姚燕介绍,晓史村的54位微网格长就是以党建为引领的“‘N+1’融合共治”乡村治理模式中的“N”,全部为人民群众这个“1”提供服务。这也是晓史村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
里砦镇里砦村对街坊群众事务实行“一揽子提”,以小组或片为基础的“小巷总理”模式运行两年来,结合“红榜、黑榜”制度,实现了全村零上访。“小巷总理”人选以村民小组或片推荐为基础,经党支部、村委会初审,经村民代表大会推荐确定,全村610户分为36个小巷,确定了36名“小巷总理”,服务10户至33户不等,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各“小巷总理”围绕民生服务、社情民意、纠纷调解、群防群治、特殊人群关怀、政策法律宣传、重大事件报告等职责开展工作,保证每一件事都有落实、有结果,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西阎镇西阎村结合当地实际,创建乡贤议事堂作为自治载体,做到主动找事掌握民情、参与议事科学决策、苗头了事维护稳定,新乡贤们参与到乡村建设、制订村规民约当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当上了“三零”创建的主角。(张燕 宋榜娟)
连翘作支点 蹚出致富路
——浇底乡大力发展连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浇底乡境内植被丰富,野生连翘资源丰富,人工连翘栽植总面积6万亩,连翘已经成为浇底乡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浇底乡党委副书记杨鑫介绍,“浇底乡境内拥有上万亩野生连翘,具有发展连翘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我们以建设连翘之乡为主攻方向,在原有万亩野生连翘的基础上,打造了沟北、翟庄、浇底三个千亩园区,古北线连翘景观带12公里,西村后岭大田连翘示范园500亩,现在已成为全乡重要的连翘生产基地。”
西村贫困户李胜成说:“连翘每年只需要修剪一次,管理简单粗放,第三年就能带来收益。村里号召栽植连翘,我们家2017年栽了3亩多,今年开始挂果,能收入2000元。现在连翘价格好,不愁销路。”
在采访中得知,开春以来,浇底乡以山、坡、田连片发展为原则,重点打造浇底河石村段、浇底段、青城段生态走廊。同时,在石村发展高标准示范园200亩,推广连翘、玉米、柴胡间作模式,实现玉米、柴胡、连翘渐次收益,确保群众年年见效益、年年得实惠。
据了解,连翘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不择土壤,生命力和适应性都非常强。连翘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是治疗感冒发热的首选药物,尽管浇底野生连翘分布较多,但是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种植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种植成本低、易生长的特点,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县上号召,引导全乡群众大力发展坡地种植,使连翘作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乡长姜治国说,浇底乡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以核桃、玉米等为主要种植作物,产业结构单一,制约了群众增收。而连翘种植成本低、易生长,且全乡的野生连翘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种植有着较大发展空间。他粗略算了一笔栽植连翘的收益账:“管护好的话,从第三年开始就有收益了,第四年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可以产连翘100公斤左右,按去年行情就有900元,如果修剪正确、及时施肥、不受天气干扰,栽植7到8年就进入盛果期,盛果期每亩连翘产量可以达到500至600公斤,按今年行情走,可以有5000元到6000元左右的收入,收益比较可观。”
浇底乡石村自然村许村村民邢全文在收购药材的同时,自己也种植了药材,年龄不大的他对药材有着独到的见解。“连翘叶自汉代便被人们用作茶饮,乾隆年间,咱们省产的连翘茶还是御用贡品哩!”
产业兴百姓富。“现在我就在家门口干活,不仅能照顾家里,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再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正在管理苹果的西村老党员刘建新笑呵呵地说。“是特色种植产业让我们找到了致富方向,好日子还在后头。”刘建新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站在连翘丛中,乡党委书记孔祥龙满怀信心:“以连翘作支点撬开致富路,这条路走得实在!我们将依托现有资源,发展集林药、果药、花药、药旅、药养于一体的复合经营模式,构建中药材田园风情乡村旅游综合体,着力在乡村旅游上下功夫,百姓奔小康不用愁!”(张燕 宋榜娟)
尧舜禹汤四圣宫
胡波 摄
在距翼城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的历山北麓,有一组保存完好的著名古建筑群——四圣宫,所祀神灵为古代圣君尧、舜、禹、汤。将四位“圣君”放在一起供奉,这在山西和全国实属罕见。所谓宫者,是指“圣人”的屋宇,乃四圣行宫也。四圣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戏剧研究价值和所传递的人文风尚,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瞩目。
四圣宫位于西阎镇曹公村。这里峰峦叠嶂,绿树葱郁,溪流环绕,清静幽雅。来到村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门并立的悬山式山门殿,中大门匾额上金光闪闪的“四圣宫”三个大字和两侧“尧天舜日耀华夏,禹功汤绩亘古今”的楹联格外引人注目。左右旁门上镶嵌有砖雕匾额:左为“则天”,意为四位圣人是以天为法而治理天下;右为“协帝”,意为圣人的圣德堪为表率,足以协和辅助千古帝王。两侧八字影壁上嵌有“青龙”、“白虎”两尊瑞兽,神像栩栩如生,显得威武勇猛。檐下通间华替雕饰琴、棋、书、画四艺图。殿顶为色泽艳丽的琉璃脊饰,脊刹为三节楼,左右对列狮象,两端饰以吻兽。据考,这组做工精致的琉璃脊饰是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县)李氏家族所制,靠漕运、牛拉、马驮、人背来的,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足见曹公人对“四圣”膜拜之虔诚。山门正东尽头有一琉璃影壁——“渭水图”,雕刻的是文王访贤的故事,堪为镇宫之宝。影壁上的姜子牙银发白须,神态安详,鱼竿通直无弯,鱼钩远离水面。文王躬腰拱手,抱拳做邀请状,身后有一位武士和一乘大路(文王乘坐的车马)。相传,若虔诚观赏,汹涌的渭水便会向你淌来。据说此影壁是曹公一带的侯氏所建,因周文王姓姬名昌,唐叔虞又是周文王的孙子、姜太公的外甥,隐喻世世代代不忘自己是姬姓传人。
地处历山脚下的曹公人之所以兴建尧舜禹汤四圣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曹公村是宋代名臣曹彬的故里,其孙女为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该村在历史上可谓人杰地灵,人文鼎盛。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为了福荫后代,再造辉煌,村人便早在元代就盖起了四圣宫。尧和舜都是上古时代的明君,尧“十有五封唐为唐侯”,他关心人民疾苦,生活简朴,知人善任,选贤禅让,把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备受人民尊敬,在翼城留有“尧都”“唐城”“尧庙”及制陶等遗迹;舜为“百孝之首”,他孝敬父母,勤劳简朴,关爱百姓,助人为乐,舜耕历山的故事在翼城广为流传,在历山舜王坪上至今仍有“舜浚犁沟”;孔子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孟子曰:“在舜之德,可放乎四海也”。禹公而忘私,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被传为佳话;汤除灭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暴君夏桀,建立了商朝,他吊民伐罪,爱育众生,祭身桑林,德及禽兽,在伐桀时曾到过翼城。在四圣宫道院(道士生活起居场所)的门楣上镶嵌着木雕“道教典型”四个墨色大字,寓意尧舜禹汤四位圣人不仅是我国历代英君明主的典范,而且具有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忠孝节义、仁爱诚信、济世度人等道教的信仰、宗旨和精神,更是道教的楷模。“尧舜禹汤兴大业,万古谁与圣人俦?”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尧天、舜日、禹功、汤绩堪为万世景仰,尧舜禹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这便是四圣宫传递出的人文精神。
四圣宫为宫庙合一的二进四合院宫殿。一进宫院为四圣宫,中轴线上有舞楼、献殿、大殿。大殿左右两侧各置耳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及廊子。大殿是祭祀尧、舜、禹、汤四圣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宏伟壮观,上书“江山无私天下为公堪称则天协帝,庶黎在上邦国是重足以安邦立民”的楹联,献殿上书“华夏五千年帝王典范,朝堂三百届明君楷模”的楹联。大殿内雕塑着尧、舜、禹、汤四位圣人的坐像,着衮龙袍,持七星牌,昂首挺胸,英气袭人。东西配殿塑有关公、包拯、杨恭仁、苏缄四大贤相。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宫殿檐柱之上施通木大额枋,为自然圆木略加砍之而成,形式古朴粗犷,用材甚大。额枋之上置硕大的五铺作出双昂斗棋,斗拱形式用材较大,前檐柱头上施通木圆形大阑额,且两端较中间略显粗壮,承托着深远的屋檐。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厅堂用二柱,且使用了斗棋,这些构件都呈现着山西元代建筑的早期特征。殿顶施黄色琉璃脊饰,高浮雕的龙吻造型生动,色泽艳丽,无不流露出元代建筑侧角、生起、举折及出檐深远的曲线美,让游人赏心悦目。
与大殿相对的南端,是一座被专家学者誉为“小巧玲珑,简洁大方”的元代舞楼。舞楼坐南向北,砖石台基,四柱支撑,斗拱架梁,八卦攒顶,巍峨壮观,是祭神娱人的主要场所。舞楼平面近方形,面宽、进深各为一间,单檐九脊顶。屋顶举折平缓,翼角翚飞挑起,黄绿色琉璃脊饰华美,三节楼脊刹及左右狮象巍巍壮观,两端吻兽气势雄伟。
山西古平阳地区在历史上戏剧活动相当兴盛,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金元杂剧的兴起,是由城市流传到农村,再由农村流传到边远山区,而曹公村远离城市,地处偏僻,却建有如此精巧的舞楼,充分证明了元代这里的戏剧文化已相当发达。因此,她不仅是元代建筑之佳作,也凝固着中国北方元代戏剧活动的华章,如今已被列入《中国戏楼》,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物证。
四圣宫的二进宫院为关帝庙,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建筑布局与四圣宫类同。祀奉关羽的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盘龙飞凤,彩绘辉煌,上书“安刘安汉安蜀安天下威震华夏,曰侯曰王曰帝曰圣人光照乾坤”的楹联,殿内关羽身着帝装,居中端坐;两侧配殿上书“赤面赤心驭赤兔精忠贯日,青灯青史伴青龙大义吞天”和“忠心扶汉舍生取义,赤胆报国杀身成仁”的楹联。陪祀有瘟神、河伯等。戏台坐南向北,平面方形,面阔3间,进深4椽,单檐悬山顶。檐下额枋及通间华替雕“八仙过海”内容,雕技纯熟,形象逼真,具有清代流行的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时尚。正殿、戏台屋顶全部用琉璃脊饰。《关帝庙创建碑志》载:“主殿巍然栋隆,高凌北斗;歌台耸然而立,背枕南山。廊庑分峙而对楹,势若云鹤矫翼;献厅勾心而斗角,象取太极居中。冕旒辉煌,行驾重饰,左右羽翼,生面特开……”足见圣庙之宏伟。关帝庙与四圣宫规整对称,除大门与大路可相通外,其余三面皆有围墙。房屋环绕相对封闭,这座宫庙合一的古建筑群,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它巧妙地运用了木雕、石雕、琉璃、彩绘等工艺,集民间艺术之大成,把整个建筑装饰得豪华富丽,金碧辉煌,使整座建筑于古朴厚重中呈现着繁缛富丽,堪称中国元代建筑艺术瑰宝。
四圣宫之所以受到专家青睐,还在于她对研究古代庙会具有重要价值。据《西阎曹公里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载,四圣宫庙会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举办春祈秋报的盛大祭祀。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每逢庙会都要在四圣宫举办盛大的酬神祭典活动。其规模相当大,连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的善男信女都要来参拜四圣。善男信女求愿跪拜,并各尽所能行布施礼。镌刻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的《西阎曹公里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载:“音乐为之喧哗,神马为之纵横,旗采为之飞扬,带柳、抗扇、拖铁索者,各遂所愿,而尽乃心……”详细记述了迎神赛会盛况。据曹公村的老年人回忆,晋南蒲剧一些名剧团、名戏班的演员,如花脸杨老六、小旦王存才、武生闺女儿(艺名),都曾在四圣宫舞楼登台演出。每年正月十五闹社火,附近“三社”的社火表演也一齐来庆祝,像堡子的狮子、老虎,十河的高跷、旱船,曹公的武术、旱船、抬阁,古桃园的架子拐、元窑河的小鬼推磨、上河的二鬼摔跤、垣址坪的花鼓等都来助兴。庙会期间,四圣宫庙宇内外香烟缭绕,锣鼓震天,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多少往事湮于尘埃,然而,四圣宫古韵犹存的绝响,岁月凝结的深厚,却让我们依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高贵,品悟到一种无穷无尽的美。
(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图片除署名外由翼城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