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摘帽之旅 脱贫之路

2020-07-30 09:27: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摘帽之旅 脱贫之路

——永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千百年来,这里有黄河蛇曲逶迤过境的禅意,“山外有山”的地形地貌更是如结界一般阻隔了永和人民的小康之路。

  进入2020年,一轮红日,自塬峁交错、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喷薄而出,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历史纪元。

  山城永和,位处我国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深度贫困县。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占到七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发生率高,全县79个行政村,78个是贫困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76户17990人,贫困发生率3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8个百分点;2014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1.3%。

  这里立地条件差,贫困程度深、攻坚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和县突出党建引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2019年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到0.52%。

  2020年2月27日,则是可以载入永和史册的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永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国定贫困县,这顶永和一戴就是35年的“不光彩”帽子,终于在今年一举摘掉。

  无惧挑战脱贫攻坚,主动担当决战决胜。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血脉的大地上,这场全党动员、全民参战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脱贫统揽全局 党建集聚合力

  脱贫攻坚,党建引领是核心。永和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全力攻坚贫困。

  坚持高位推动。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打赢打好永和脱贫攻坚战领导组的强力指导中,书记、县长齐挂帅,四套班子共参战,成立7个战区、7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干部群众齐动员,建立起高效运行指挥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每周召开“对标先进、知弱图强”分析研判会和现场观摩会,夯实脱贫攻坚基石,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指导全县脱贫攻坚。

  加强帮扶力量。国家卫健委、省委组织部、省烟草公司等国家、省、市、县78名“第一书记”,79支驻村工作队,257名驻村队员真情驻村帮扶,3326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实现帮扶“全覆盖”。

  引领产业发展。按照“龙头引领、组织聚力、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思路,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立了28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党小组和旅游、苹果、小杂粮、蔬菜、肉驴养殖5个联合党委,带动作用得到凸显。其中,苹果产业联合党委副书记、退役军人李永红,情洒黄土,培育产业,建立基地,搞活市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产业化模式,使360户贫困果农,年户均增收3000元。

  下足绣花功夫 确保脱贫成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永和深度贫困现状,永和县委、县政府立下愚公志,坚定必胜心,紧紧围绕“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找出“病根”“病灶”,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打出“四个三”组合拳,确保脱贫成色。

  “三个全覆盖”夯基础。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现“一村一品一主体”、光伏产业、保险扶贫“三个全覆盖”。谋划产业项目147个,发展带动主体108个,带动3482户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投入4.12亿元建设2136座个户屋顶光伏电站、103座村级光伏电站和1座集中式光伏电站,确保所有行政村在20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创建全省保险扶贫示范先进县为抓手,全力构筑多层次、全险种保险扶贫保障网,“一揽子”保险累计赔付6597万元。“三个全覆盖”,确保贫困户短期收入有光伏,受灾期间有保障,长期增收有主体,成为脱贫“压舱石”,攻坚“助推器”。

  “三大保障”惠民生。全力实施“住房、教育、卫生”扶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住房安全方面,按照“因地制宜规划、尊重群众意愿、灵活选择地点”的工作思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59户4983人全部入住,入住率达100%。危房改造8069户,地质灾害搬迁665户。教育扶贫方面,聚焦特定群体,破解支出性贫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累计资助10639人次1900余万元。健康扶贫方面,投资1.46亿元新建的县医院投入使用,引入山西白求恩医院实行全面托管,山西白求恩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联合驻点帮扶永和县人民医院。认真落实“三保险、三救助”、“136”健康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3275人次,贫困患者自付比例仅为5.42%,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画上终止符。“三大保障”兜住了民生,赢得了民心,困难群众,不愁吃穿,有病不怕,上学有资助,住房有保障。

  三大工程添后劲。结合永和具体实际情况,立足长远谋发展,采取超常规办法强力推进生态、消费、旅游扶贫,跑出脱贫“加速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扶贫工程,带动3981户贫困户,年均增收6681元,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硬仗。围绕特色农副产品,通过与公益中国、吕梁山货、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农特产品3539万元,带动物流、包装及仓储等行业创收1000余万元。今年开展的“直播带货”活动,促销红枣、核桃、苹果、槐花等系列农特产品221.7万元。通过挖掘黄河风情、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旅游资源,依托黄河乾坤湾、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等景区景点,积极探索“旅游+农家乐”“旅游+主题教育”等永和模式。

  三措并举增动力。政策推动、典型带动、资金驱动“三轮驱动”,提振了永和贫困群众脱贫的精气神,提升了脱贫质量和成色。《永和县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永和县外出务工人员奖励办法》等激励措施相继出台,累计为137户农户发放特色种植业补贴356.13万元,为1072人兑付外出务工补贴181.4万元。“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的建设,选树“十星农户”、典型引领,激发了广大群众自主脱贫、主动创业的内生动力和创业热情。通过金融政策“注血”“造血”功能,解决群众及产业主体发展资金短缺难题。截至目前,累计为3131户贫困户投放小额贷款1.86亿元。“三措并举”资金、志气、智力并扶,补齐了基础短板,激发了群众求真、求富、求美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脱贫的热潮,为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

  与此同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对标贫困县、贫困村退出权重,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县重点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大力实施水、电、路、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投资2.09亿元,3年完成48个行政村道路硬化,使全县79个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100%、开通班车率100%;投资7亿元,完成沿黄旅游路建设工程60公里。累计投入8150万元,实施了255个自然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县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所有贫困村全部通上照明电和动力电;79个行政村全部接通互联网;每个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全部达到四有标准。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中,9项指标高标准完成,全部达到100%,3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项指标达到国家扶贫标准。

  “四个三”组合拳,落实落细攻击点位,步步为营,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助力永和县脱贫攻坚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高质量脱贫。

  构建产业格局 锚定项目效能

  脱贫攻坚不仅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产业大格局,实现了基础大提升,砥砺了队伍大作为,激活“一江春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和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的“双重大考”,县委、县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逆势而上的良好势头。截至6月底,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27亿元,同比增长126.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179.22%,提前实现“双过半”。在严密防控疫情的基础上,集中启动黄河一号公路主题公园、城中村改造、芝河治理、天然气下游产业等28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82.67亿元,年度投资25.47亿元。

  按照“龙头引领、园区承载、集群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面积5.09平方公里。目前,累计投资达23亿元,入驻企业11家,预计年底可实现工业总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解决就业600余人。

  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号角在攻坚中嘹亮。站在新起点,发力新征程。永和县委、县政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深入贯彻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按照“1243”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斗志昂扬再出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能源工业“领跑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县”。我们也相信,永和这颗黄河岸畔璀璨耀眼的明珠,必将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王小庚


  临汾市实施六个十工程“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职业技能系列大赛之贫困劳动力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近日在永和举办。临汾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扈新起,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孙延震,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出席活动。

  李晓明


优势产业初长成

  今年是省委组织部对口帮扶永和县阁底乡的第五个年头。

  在此期间,省委组织部三届工作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奋战在永和脱贫第一线。2018年,省委组织部帮扶的阁底村、东征村、石家湾村、马家湾村四个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经过全县上下所有帮扶单位、工作队员的努力,在2020年2月27日,永和县正式获批退出国家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

  省委组织部驻永和阁底乡工作队队长张吉告诉记者,2020年是决战完胜脱贫攻坚至关重要的一年。一直以来,他们都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现如今,在光伏扶贫这一块,老百姓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黄河之水提灌来。在阁底乡绵延5200亩的苹果产业园区,去年实施的五级提灌工程真正实现了从黄河取水的构想,目前这个苹果园的提灌面积已经突破800亩。担心雨季有冰雹,工作队又铺设了200亩的防雹网。与此同时,工作队今年还针对苹果种植管护常识对果农进行了多次培训,得益于去年苹果管护的技能培训让老百姓受益匪浅,今年大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张吉看来,因为海拔高、光照强、口感好等优势加持,苹果产业园区势必成为阁底乡乃至永和县的一张产业名片。同时,这也是省委组织部从2015年至今持续发力深耕的一个品牌产业,只要能够保有品牌打造的战略定力,假以时日,永和苹果产业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2019年,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四个帮扶村相继建起了牛场,不到一年时间,四个村一共养了143头牛。随着养牛头数的与日俱增,成本高企的问题浮出水面。一头牛一天的饲料成本控制在7元是可以确保收益的,但由于本地农作物品种局限,养牛的主要饲料基本靠外运,这样一来每头牛每天的支出达到了15元。

  怎么解决饲料问题呢?张吉陷入思考。“向专家求助准没错!”他带队专程去山西省农科院种子研究所,为老百姓要回500公斤上等品质的玉米种子,发放到老百姓手中,无偿提供给他们种植。种了后,工作队还要回收村民的秸秆和玉米,按斤算钱,又额外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而且相对外面买的饲料要便宜很多。除此之外,工作队又联系山西省农机局,通过有关政策帮扶,给村里配备了推牛粪的铲子车、拉牛粪的农用车、饲料加工的搅拌机和中型收割机供四个村集体用。

  产业里面不得不提的还有香菇种植。张吉告诉记者,今年是四个帮扶村种植香菇的第三年,现在共有12个大棚。香菇种植主要是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户每年都会进行动态调整。去年有的贫困户一开始还不太踊跃,年底收益到手,大家才真正感到这个产业的含金量。工作队不但管种还管销,鲜蘑菇下来后,联系河南的经销商上门收购,质量好的全部收走,品相稍差一点的香菇则可以烤干打包。

  “按照省扶贫办的安排部署,工作队今年仍将一以贯之在产业拓展和开发上不遗余力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真正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更富足的生活。”张吉的眼神中,透着果敢和坚毅。

  记者 王小庚


双锁山揽景

马毅杰

  大凡来山西观光的旅游者,总是把目光盯在久负盛名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上:太原的晋祠、大同的云冈、忻州的五台山、洪洞的广胜寺,解州的关帝庙……于是乎,游览胜地,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来者,兴致高昂;归者,流连忘返。自以为将山西大好风光,尽收眼底,了如指掌。殊不知,眼观足涉之地,仅为一鳞半爪,不足炫耀,固因山西,山多、山奇、山俏而常在于险远,游者甚少,岂非憾事,君若有兴,不妨随我去双锁山揽景。

  双锁山,又名双山,在晋西永和境内,论名气,它鲜为人知;论位置,它独居僻壤,可它实实在在不失为一座奇伟瑰丽之山。比个头,它海拔1530米,不能算矮;看风情,它景色壮观,绮丽迷人,尤以奇险为胜。倘若您要登双锁山,必须带足干粮,养精蓄锐,更不能少一双合脚的旅游鞋。从小城出发,一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缠绕绵延,山风凉飕飕地扑面而来。要想登上双锁山,没有一番艰辛,没有一股勇气,很难如愿。难怪古人登双锁山有“每叹羊肠崎路险,一峰转过一峰遥”的感叹。当您顺着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的小径,小心翼翼,攀登跋涉得汗淋淋、喘吁吁的时候,灰蒙蒙的远山便会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诱惑着您,那朦胧出现在群峰之上的两座天柱般的山峰便是双锁山。看到它,登山者一定会忘却疲劳,忘却烦恼,甚至会忘却饥渴地投向它的怀抱。

  随着登山者一步步走入画中,双锁山那巍峨的身姿、诱人的魄力就会毫不保留地显露出来。造物者神奇地创造出这对孪生兄弟,那个头、那神气、那容貌都惊人般相似,它俩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俨然是两个巨人,在俯瞰千姿百态的群峰,真可谓“双峰峙从称伯仲,诸峰尽是列儿孙。”

  小憩在双锁山脚下,要想领略它的风情,仍未能遂愿,要继续勇敢地攀登,固然那“猿鹤也知樵径滑,梯云直上空岑遥”的曲径小道更险、更崎,此正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瞧,这“兄弟”俩正以一种观望者的姿态,注视着脚下的游人。只要能登上双锁山之巅,必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那情、那景、那物、那遐想、那胸怀,只有勇敢者能尽情地享受。在此,不妨借古人登双锁山的诗情,抒发今朝攀登者的心怀:

  巍峨对峙接云端,兄弟齐肩一样看。雨蚀悬崖多古画,风来天际好盘桓。西峰常挂碧云色,东顶平分白色冠。最是石门堪驻足,如何六月带冰寒。

  登上双锁山,不仅能使人产生“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之感, 更引人入胜的还要数悬于半崖之上的菩萨庙,它虽小巧玲珑,但同别的庙宇相比,有独树一帜之妙,从庙院、庙壁到庙门、庙檐以及庙中供奉的菩萨,均在一块山石上雕琢而成,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走出庙宇百米之遥,那陡壁悬崖上的古代女子脚印、马蹄印隐隐可现,还有那深崖裂缝间缠绕的形若秋千的藤蔓,风吹雨蚀,依旧古色苍然。有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有一位威震四方的巾帼豪杰,名曰:刘金定。她替天行道,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备受一方百姓拥戴,年轻男女纷纷追随而至,加入“刘家军”。刘金定就把营寨安扎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双锁山上。她率军所向披靡,吓得辖域官员,寝食难安,魂飞魄散,他们上奏朝廷,请求派强兵镇压。皇上龙颜大怒:一个小小女子,竟敢犯上作乱?实该当诛!随即下旨,派大将高宗保领兵前往,坐镇擒拿。

  刘金定得讯,镇定自若,毫无怯意,见官兵上山进犯,即披挂上阵,率部应敌。

  山地间,旌旗既列,迎风飘扬,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战马上的刘金定,手持刀戟,英姿飒爽,誓与来敌,决一死战。可面对敌军主帅,刘金定眼睛豁然一亮,只见他,铠甲披身,剑眉星目,器宇轩昂,好一派英俊倜傥。女杰顿生爱慕,心中暗喜,眼珠一转,便生一计,刚一上阵交手,未打半个回合,便佯装败走。高宗保见对峙之人,乃纤细柔弱女流之辈,愈发心高气傲,嗤之以鼻,自以为胜券在握。见女子不战而退,他快马加鞭,一路呼喊,紧追其后,欲一举擒拿,直追至双锁山巅。

  刘金定驭马回望,见英俊敌帅,步步紧逼,只隔咫尺之遥,喜出望外,心说,这下,你休得逃脱!一时间,她麻利地从怀中摸出一根手指粗,丈二长的护身红绳,朝空中抖动一番,然后“嗖—”的一声向高宗保抛去,这可是本姑娘的看家本领,只见那飞箭般的长绳急速而驰,眨眼工夫,便死死套在高宗保身上,蛇似的缠绕几圈。再看高宗保,已被紧紧缚住。刘金定手臂一挥,那人便滚下马来,动弹不得,只能束手就擒。

  刘金定脱下铠甲,换上素衣霓裳,还原一个女儿身,用山寨最高礼仪,款待意中人,言谈举止,无不流露着一片真情。可作为朝廷命官的高宗保,又岂能被一个占山为王的野女子打动?无论对方如何情真意切,他都不屑一顾,断然拒绝。女子见他冷若冰霜,无情无义,却心有不甘,便又心生妙法绝招:你软的不吃,本姑娘用硬的来伺候,看你如何?

  那日,刘金定命手下,将高宗保押至万仞悬崖边。高宗保懵懵懂懂,不摸实情,正在琢磨间,只见,刘金定将腰际的红绳解下。高宗保一见这捆过自己的红绳,顿生恐惧,心说,这又要做甚?还未转过神来,他的双手已被缚捆,再看,那长长红绳的另一头,早拴在崖畔一棵碗口粗的枯藤上。高宗保想,这是哪一出?

  说时迟那时快,刘金定一把将他推下深崖,吊在半空,此刻,山间就只能听到高宗保的惊叫声。随着山风呼啸而过,高宗保俨然变成荡秋千的孩儿,早已身不由己,在悬崖间,飘来荡去,好是惊险,失魂落魄的惨叫声,不绝于耳。此时此刻,即使身经百战的将军,也被吓得半死。再看站在高崖之上的刘金定,双手叉腰,得意洋洋,不时开怀大笑着。并边笑边喊:“将军,感觉如何?”高宗保只是一个劲求饶。

  刘金定柳眉顿蹙,大声道:“看你还敢再小瞧本姑娘?”高宗保哭丧着:“不敢、不敢、再也不敢了。”

  高宗保怎会想到,世间竟有这等逼婚者,真是好笑好气更好怕!生死关头,即使再傻再倔的男子,也只能应承,连声答道:“我答应!”

  据传,当天晚上,两人就拜堂成亲,步入洞房,做了夫妻。事后,高宗保吐露实言:先前不答应,只是为得不被朝廷怪罪,现在看到女子娇媚柔情,武艺过人,吟诗作画,样样精通,世间到哪儿寻这等好娘子去?从此,夫妇相亲相爱,结为百年之好。被后人传为佳话。

  登上双锁山,听着这段千古佳话,遥想当年,也真不失为一件乐事。

  如果说,双山以其奇险的山峰,表现出它的雄伟、险峻、粗犷;以优美的传说显露出它的柔情、缱绻,那么双锁山霁雪则更能展示出它的俏丽、俊美。

  秋去冬至,在瑞雪漫舞时节,双锁山会一改往日的容颜,身着银素之装。展现出另一番景象。

  远眺双锁山,好似两根玉柱矗立于云霄,抵达天界神境。层层山峦,就像大海卷起的滔天白浪,远远近近,玉树琼花,银鳞闪闪,世界仿佛变成了洁净透明的水晶宫。那“靓妆林外涂山寺,素练溪弛挂小桥”的情景,那“琼岛平分隔烟海,玉峰高起出云霄”的图画,怎能不使人流连忘返、陶醉痴迷。清人赵尧章就留有雪后登双锁山的诗句,让人陶醉神往:玉山双峙势召尧,纵目山河一抹消。

  万顷琼田虚皓月,半龛香篆出丹霄。白云片片忘归岫,红雨萧萧落小桥。佳景最宜晴雪后,相看不厌路迢遥。

  朋友,关于双锁山的话题本是很多,如有兴致,还得亲自去探寻。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