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生态养殖助推产业链条式发展
中慧华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饲料自动传送系统
春娥养鸡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养鸡场
兴源牧业有限公司良种牛养殖车间一角
临汾新闻网讯“无公害畜产品”“企业+农户”模式、规模化养殖、自动化管理……2020年,吉县畜牧业迅速发展,多家养殖企业齐头并进,不仅实现了养殖产业的提档升级,而且构建了“苹果+规模养殖+有机肥”的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促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养殖 实现跨越发展
沿着209国道往中垛方向,驱车约20分钟,来到中垛乡南柯榼村。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有一个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的生态养殖企业——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曾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省畜牧业科技推广优秀企业,并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
作为吉县第一家万头猪场,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改往日粗放散养的经营方式,率先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实现了科学、规范、规模化发展。走进公司,全方位电子监控、育肥猪全自动化饲喂,上料、清粪自动化、智能化,建有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配有产床、定位和隔离栏,采用自动化饲喂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各种配套设备一应俱全、令人耳目一新。总经理强战东介绍,“公司实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饲养方式,程序化的防疫消毒,为生猪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生产的商品猪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验,并且获得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同样作为养猪企业,与天丰公司不同,位于东城乡的东旭养殖有限公司却把重点放在解决畜牧养殖中影响较大的动物病害问题上,从预防疾病产生和蔓延两方面着手,进行动物保健,通过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以达到动物防病、治病目的。目前,采用了富含多肽类物质的保健品,极大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而在临汾中慧华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名管理员,既是观察员也是信息员,可以同时兼顾2700头猪的生长。该公司注重科技驱动,按照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标准建厂,具备日本进口消臭管饮水系统、地道地沟通风系统、液转干清粪免冲洗工艺等先进技术,偌大的猪舍外,几乎闻不到异味,他们用科技手段实现了生态、环保养殖。
循环种养 实现多产共赢
众所周知,苹果是吉县的一张名片,畅销全国,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苹果品质好,养殖得先行。
吉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6万亩,有机产品认证2.5万亩,有机苹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吉县每年有机肥的需求量达70-80万吨,但实际每年只能提供18-20万吨的有机肥料。
为了解决有机肥供应不足的问题,吉县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提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形成“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发展养殖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县100%的规模养殖场户、80%以上的散养户的养殖废弃物达到了干湿分离、堆积发酵、就近还田,逐步向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以天丰公司、东旭公司为代表的规模养殖场购置了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机,建设了干粪堆积发酵场,实行干粪堆积发酵,尿液污水经污水贮存池发酵腐熟后还田施肥。春娥养鸡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柜式发酵箱,将鸡粪与木渣按比例混合,同时配入微生物发酵剂,装入发酵箱经过10—12小时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水平及资源化利用率。
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畜—沼—果”、有机肥生产和无害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养殖废物的处置问题,还能“变废为宝”“粪污还田”,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众多果农和养殖户的共赢。
为了解决散养户的粪污处理问题,吉县光彩有机肥加工专业合作社探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果树枝条粉碎+有益菌”发酵生成高效有机肥,进行有机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达到农业废弃物完全利用。该公司生产的有机肥经过山西农业科学院化验,有效有机质含量高达66.27%,不仅解决了畜禽废弃物如何处理的问题,还提高了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众多养殖企业为吉县苹果产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基础原料,果园施用有机肥,解决了土壤板结、肥力流失的问题,提高了苹果的生产品质,形成果业良性生态循环。
牛羊设施养殖的兴起,也为吉县农民饲草种植提供了空间。兴源牧业每年需要大量的青贮饲料,今年预计消耗2000吨。周边村民意识到该企业存在巨大的饲料缺口,纷纷改种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饲用玉米种植周期短,生长迅速、产量更高,每吨360元的价格稳定、收益浮动较小,青贮玉米成熟后,土地休息期更长,地力得以快速恢复。目前,该企业周边已有600亩青贮玉米种植。
服务引领 确保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县畜牧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从项目扶持、人才配备、技术推广、生产指导等方面为全县畜禽养殖保驾护航。连续招录动物医学专业人才10余名,充实人才储备;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对粪污治理、畜牧提升工程等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发展清洁养殖,实现粪污循环利用。畜牧中心副主任刘照山也成为养殖户的“老朋友”,每一家养殖户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就连每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他都能脱口而出,还熟知养殖场地规划、生产生活分区、动物疾病预防等专业知识。他介绍,吉县的养殖模式已经从“小规模大群体”升级为“规模化标准化”,畜禽产品质量有保证。畜禽产品多销往中南6省,有利于本地畜牧业形成良性竞争和规模效应,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目前全县存栏各类畜禽53万余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场20余家,存栏畜禽35万余头(只)。今年,吉县新增与大象公司合作的“公司+农户”模式的规模养殖场5家;临汾中慧华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完成,引进1000余头能繁母猪投入生产,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吉县腾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永固村兴建的万头猪场即将竣工。其余各规模养殖场也扩大饲养规模,投资力度和生产水平都得到快速提升,预计今年年底,吉县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加20000头以上。吉县的黑猪放养、土鸡散养试点获得成功,牛羊设施养殖也呈规模发展之势。
对于吉县畜牧业的发展,吉县副县长强晓辉表示:“沟梁的天然隔离,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为吉县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发展养殖业不仅能保障本地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还能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有机肥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有利于全产业提质升级。特别是吉县产业集聚区入驻的山西吉美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53亿元的肉鸡加工项目,将给吉县更大规模的农户养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优势关联产业的链条式发展”。(王彦章 杨林霞)
倾心畜牧三十载 扎根基层写初心
——记吉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照山
“他的养殖场是全县唯一一家规模达到万头以上的养殖场,2010年注册成立了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年销售额能达到3000余万元。猪舍面积11700㎡,存栏能繁母猪1000余头,商品猪存栏10000头,年出栏商品猪可达到20000头以上。”当记者采访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强战东时,随行中有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大家相视而谈,说他比当事人还清楚。的确,他不只是清楚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家底,全县每个养殖户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了然于胸。人称他是吉县畜牧业的“百事通”。
他就是吉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照山,1990年7月从原临汾地区洪洞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吉县畜牧局工作至今。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他与畜牧结缘已然30年,30年来他就像一棵沙漠里的胡杨,把根深深地扎入畜牧这一块曾经贫瘠却广袤的土地。
从小结缘畜牧
刘照山出生于吉县屯里镇太度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孩子多,生活困难。父亲喜欢侍弄牲畜,是生产队的放羊工,还是个土兽医,他放牧的牛羊在当地总是养得最好的。父亲告诉他,牲畜是农民的宝贝,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在父亲的影响下,1986年初中毕业时他毅然选择了洪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
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了他勤劳、刻苦、坚持、自立的品质。入学后,他凭借勤奋、善良、乐观、热心等品性,得到大家的认可,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第三年当上了学校学生会主席。如此优秀的他本来有机会离开吉县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但他却有自己理想和目标,那就是毕业后要扎根家乡、深耕故土,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誓当畜牧专家
1990年7月,刘照山怀揣梦想来到了吉县畜牧局报到,正式成为一名畜牧工作技术人员,从那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来改变农村的面貌。
为了熟知每家养殖户的情况,多年来,刘照山骑着摩托车起早贪黑走村串户,足迹遍布全县8个乡镇99%的村庄,行程10余万公里,跑坏了3辆摩托车。后来有了汽车,他跑得更勤了,黢黑的皮肤和满脸的沧桑是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时光印记。通过常年入户走访,刘照山认识到农民要富裕,畜牧要发展,品种改良是关键。于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查证,解决各种难题,想方设法购置了一套改良设备,并习了牛的人工授精技术,以太度村为示范基地改良本地肉牛。把本地肉牛改良为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改良后的牛体格大、精神足、肉质好,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声。好事传千里,他成了全县畜牧行业的“大红人”“大忙人”。
成功的背后总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刘照山是技术指导,不但需要经常深入现场指导,还讲究时间节点,比如人工授精,若是错过了时间节点就得等到20多天后才能进行下一轮人工授精。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即使碰到恶劣天气他也绝不耽误,有时只能徒步往返几十公里的山路去服务。山区坡陡路窄,他骑着摩托车在泥泞中不知摔过多少跟头,有一次下大雨,在去养殖户家的路上,他连人带车翻到了沟壕里,幸亏有人路过把他送到医院。他的妻子同样从事畜牧行业,因为理解所以只是默默地关心和支持。而父母却对他有太多的担忧和牵挂,每每遇到此类事情,他们都会不断地埋怨和唠叨。而刘照山总是这样回复:那些养殖户需要我,既然我选择了畜牧事业,就应对它充满热情并为之奋斗。
助推行业发展
2000年,刘照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了吉县畜牧局改良站站长,角色的转变使他更加体会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为加快全县畜禽良种化进程,提高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他积极帮助广大养殖场(户)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白、晋汾白猪、海兰褐等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推广黄牛人工授精技术,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莱及黑白花奶牛等良种牛冻精,对全县黄牛进行人工改良。近20年来,共改良本地黄牛2万余头次,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养牛户收入近1600余万元。截至目前,在做好牛的品种改良基础上,全县猪、羊的人工授精技术也已在各大养殖企业进行推广使用,这样既能使农民增效增收,又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刘照山意识到,传统的小而全的畜牧发展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他注重示范户的培养,扶持发展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的典型户,通过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吉县东城乡东旭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企业的典型带动, 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繁殖率及仔猪成活率,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发展到74户。2017年,他指导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20000头无公害生猪产地及产品认证,实现了全县畜牧产业无公害认证零的突破。2018年临汾中慧华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25000头猪、吉县智琴养殖有限公司70000只蛋鸡也相继完成无公害认证。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重点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导养殖场(户)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干清粪工艺,实行干湿分离,发酵熟化后还田于果园,形成了果畜循环的良好发展模式,实现果畜促进协调发展,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5%以上。同时指导企业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减少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及对环境的污染。
春去秋来,日月轮回。正是抱着对畜牧事业的热爱和忠诚,30年来,他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黄牛改良先进工作者、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每当回忆起这一切,他都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为奋斗在畜牧战线而自豪……(胡安娇)
图片由吉县畜牧服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