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四张“存折”建设西贾村小康生活

2020-09-24 10:08: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四张“存折”建设西贾村小康生活

集贸市场红红火火

现代化的养牛场

毛随红精心饲养他的“牛孩子”

免费为村民体检

秸秆青贮变废为宝

尊老敬老氛围浓

光伏发电照亮村民致富路

津津有味看大戏

  临汾新闻网讯“乡村振兴,小康生活,这是党为咱老百姓指引的金光大道,只有真正放在心上,拿在手上,才能干成。”这是毛随红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样说,更是这样干。在襄汾县西贾乡西贾村,毛随红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上任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上,为村民倾力打造四张财富“存折”,“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幸福笑容绽开颜,西贾村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新变化,几年有了大变样。

  金色“存折”

  阳光下,西贾村,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整齐划一,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传输到电网中,为老百姓带来稳定收入。

  光伏发电,是一种高效无污染清洁能源。村民形象地说,安装光伏发电板,好比银行存钱,一次投资,长久受益,只要太阳一出来,我们就有钱赚。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光伏扶贫列入“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毛随红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宣传光伏发电,鼓励村民利用屋顶或院落空地进行光伏发电。

  经过他的努力,全村村民开始大规模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毛随红安排两名专职检测人员,承担起光伏发电安装运行维护任务,定期清洗维修太阳能光伏板,保证太阳能光伏板发电运行正常。

  村民朱春娥说:“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不仅节省了电费,实现余电上网,而且还降低了夏季屋内制冷费用,党和政府这是为我们办了一张‘金卡’,零存整取,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保障正常发电,资金发放到位,将爱传进千家万户,在丁陶大地,一张张太阳能光伏板就是一张张“太阳存折”,将太阳的能量源源不断转化为村民奔向小康的不竭动力。

  绿色“存折”

  西贾村土地肥沃,农业是主导产业。近年来,农作物废弃秸秆处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一把火烧掉,浓烟滚滚,污染环境。粉碎还田,滋生地下害虫,还影响下一茬播种。尤其在西贾村,村西紧邻大西铁路和G5京昆高速,一到夏收和秋收时节,村“两委”一班人最为紧张,张贴宣传标语,昼夜轮班巡查,死盯硬守严防村民焚烧秸秆。

  为了妥善解决秸秆回收问题,毛随红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研究讨论,大家认为,建设养牛场,按照玉米秸秆“青贮——喂牛——牛粪”这种“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农业模式,是开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渠道,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说干就干,毛随红多次前往各地养牛场实地调研,学习经验。2019年,他为养牛场注册了“广福源”商标。今年,当国家宣布复工复产的消息后,他马上加快养牛场工程建设进程,建牛棚、修沼气池、埋消防水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广福源养牛场将按照3000头牛养殖规模进行建设,采用半机械半自动半人工养殖,分别设置消毒区、养殖区、运动区、贮青池和沼气池。同村民签订青贮玉米回收合同,免费提供化肥和青贮玉米专用种子,按照玉米行情进行收购,村民每亩增收450元。同村民签订秸秆回收协议,收购玉米秸秆、红薯藤蔓、黄芩秆、麦草,贮青后用作牛饲料。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而且还成功解决了牛的饲料难题,为周边农户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广福源养牛场还承担着“托牛所”的任务。村民可以将自己的“牛孩子”交给广福源养牛场,牛场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育肥,村民通过监控随时监管“牛孩子”成长情况,帮助村民减轻劳动负担,增加经济收入。

  对于养殖业来说,禽畜粪便处理同样是个难题。毛随红在牛场内规划建造沼气池,用牛粪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发电,沼液肥田,实现农业的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

  针对全村水利基础差这一问题,近年来,毛随红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分别新建了提灌站和高灌站各一座,埋管15000米,修建灌溉渠道8000多米,修建40座水渠桥,全村95%以上地块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将原先浇一亩地的100-200元费用,降到现在的30元左右。

  针对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农村土地无人耕种问题,毛随红组建成立广福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流转、全托管、半托管、入股多种管理模式,召集懂技术、有能力的群众组成专业生产服务团队,并聘请农业、农机、水利等专家进行培训,实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变农民单打独斗为合作抱团闯市场,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和经销商进行谈判,降低农资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话语权。每亩地可节约成本80元,小麦、玉米增产150公斤。

  合作社现拥有土地3000多亩,小麦、玉米轮茬播种2700余亩,注册了“三毛沟”商标,开展红薯深加工,纯红薯粉面、粉条市场热销,仅去年一冬天就销售红薯1650公斤,苹果950公斤,粉条8800箱,粉面475公斤。

  “我们计划去大学招聘专业人才,既要懂专业技术,还要擅长经营管理。”谈到下一步计划,毛随红信心满满,他说,“我们将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坚持走中高端路线,发展绿色生态循环有机农业,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让良田沃野成为村民‘绿色存折’。”

  蓝色“存折”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营造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几年来,毛随红一件接着一件干,改厕、通天然气、建下水道、修柏油路,让蓝天碧水成为靓美村庄的底色,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露天旱厕是乡村振兴短板中的短板。夏天,恶臭袭来,蛆虫满地,苍蝇乱飞;冬天,冷风肆虐,瑟瑟发抖。如此厕所甚至成为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的主要原因。

  小厕所,大民生。从今年4月份起,借助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改厕这一东风,毛随红带领村“两委”干部打响一场厕所改造攻坚战,采取通风改良双格式或者三格式化粪池,完成全村大部分厕所改造。

  农村散煤燃烧是造成冬季空气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毛随红按照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从2018年开始,至今已拆除锅炉537个,铺设管道18000余米,入户653户,通气533户,壁挂炉入户率达到80%,百姓冬季更温暖,做饭更方便,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由于历史原因,西贾村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加之许多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到街上,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毛随红上任后,积极争取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修通下水道。如今,村里道路、广场有专人打扫,每户垃圾有专人收集倾倒。今年,又将全村主要街道全部铺上柏油路,新铺油路面8200平方米,对三条主要街道进行翻新、硬化。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栽植红叶李、冬青球、月季、国槐等3000多株,增绿补绿,插绿扩绿,管绿护绿,美丽乡村绿满园,一本“生态存折”成为西贾村下一步发展的永续财富。

  村民蔡红俊说:“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天翻地覆,产业积蓄发展动能,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农家小院幽雅漂亮,带动村里富起来、美起来,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红色“存折”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在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同时,毛随红大力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全村大小事阳光操作,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努力提升孝廉文化。让正能量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百善孝为先,从2015年至今,每年九月九重阳节,毛随红都要组织全村老年人欢聚一堂。每次都让老年群众“看得好”。提前给老人预留专门的座位,自排自演的、外请的节目应接不暇,让老人过好眼瘾;让老年群众“吃得香”。长长的桌子铺上红红的桌布,老年人围坐一起吃长寿面,寓意全村老年人健康长寿;让老年群众“聊得嗨”。村里经验丰富的老人、在外人士组成“智囊团”,一起开茶话会,畅谈西贾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合村子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为西贾村全面奔小康扬鞭奋蹄。

  毛随红积极向上级争取帮扶资金,筹资4万元,给村里安装了240多盏路灯,解决了村民晚上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安装喇叭7组,搭建舞台、修建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为村文化活动小组配备服装、音响,解决了村民文化休闲场地、器材缺乏的问题;成立日间照料中心,村里的老年人有了娱乐、休闲的专门场所,饮食起居有了专人照顾。同时为贫困户办理了低保,对特别贫困户子女上学、看病等进行帮扶。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现如今,走在西贾村的街道上,曾经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街道焕然一新,平坦宽阔的道路展现着西贾村的村容村貌;傍晚的广场灯火辉煌,村民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展现出新时代农民十足的精气神。

  每当看到这一切,毛随红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付出再多也值得,他表示要一如既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变为现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元欣 雪瑶 怡倩 晓欢/文 邓文斌/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