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祭文明始祖 同祈中华复兴 齐沐盛世尧光
尧都赓续历史血脉 在新时代破浪前行
嘉宾荟萃
击鼓鸣钟
敬献花篮
特色礼仪
乐舞告祭
祭尧大典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 这里沉淀着厚厚的历史土层,矗立着我们需要追寻的一个华夏;这里弥漫着岁月浓郁的陈酿,延伸着炎黄子孙的灵魂之根。
9月22日,秋分时节。2020第三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尧帝陵景区国祖殿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尧舜传人欢聚一堂共瞻圣像,同忆尧功,共祭文明始祖, 同祈中华复兴,齐沐盛世尧光。
在中国文明的摇篮里共同寻找血脉之根文化之根精神之根。这是一场全球华人为之神往的寻根盛典,一曲华夏后裔为之鼓舞的洪钟大吕,一泉在我们基因里叮咚作响的不竭之水,一簇在我们创造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之火。我们需要“书上”的历史,也需要“地下”的历史,我们需要民族的根脉,也需要世界的眼光。来到这里,让我们可以嗅到历史浓重的气息,触到尧乡大地蓬勃的脉动。
北国之秋,山河斑斓;涝水之滨,嘉宾云集;尧天舜日,国泰民安。上午9时50分,全体肃立,开启圣门。击鼓4通,鸣钟9响,来宾代表敬献花篮。此时此刻钟鼓齐鸣,形神俱肃,花之锦绣,献与殿堂,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凝聚的文化力量,比花篮更加芳香。
是的,尧都临汾这块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沃土,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源头活水,成为华夏儿女绵延至今的共同记忆。
2020第三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因新冠肺炎疫情缘故,众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不能亲至尧都参加祭拜,他们发来视频,声声华语,绵绵祝福,表达了华夏子孙浓浓亲情,殷殷之意。
乐舞告祭是这次祭拜尧帝大典的高潮。内容以赞颂尧帝生前业绩与后世对华夏民族影响为主,集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由《云集神都》《观象授时》《和谐同心》《万流景仰》四个篇章构成,表现尧帝以文德治天下、造福万世的高天厚德。
第一和第二舞段篇章采用上古时期原始的祭祀方式,依循“巫舞”中的高禖、雩祭、蜡祭和傩祭等舞蹈元素进行展现。第三和第四舞段篇章延承汉唐乐舞祭祀尧帝的礼制形态,依循“八佾舞”标准,融入今人对“中华第一祭”的现代解读和文化诠释。整体表演呈现出古风古乐、淳朴厚重、华美隆重的盛况。
《云集神都》:古代,每逢岁令时节人们通过舞蹈请神、送神,以缅怀祖德,祈求家族兴旺。主祭“方相氏”,口颂《迎神》颂辞,行跪拜之礼。本篇章体现了中华祭祀文化源远流长,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帝尧恩德的缅怀之情。《观象授时》:主祭“方相氏”,挥动手中的通神法器,指挥春、夏、秋、冬四季舞蹈。运用高禖、雩祭、蜡祭、傩祭等“巫舞”元素与明代《二佾缀兆图》两者相结合,进行现代演绎。表现尧帝颁授“两分两至”,引出二十四节气变化,艺术化的展现了华夏大地的山河美景和美丽中国的寓意。《和谐同心》:以八佾舞的标准,以文舞、武舞作为表现形式,文舞者持龠、翟而舞,象征美好和谐;武舞者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出阳刚之美,反映包容多元文化的和合思想,表现尧帝功高盖世、德昭日月,进一步显现盛世中华国家大治、繁荣昌盛的文化蕴涵。《万流景仰》:采用古代迎神赛社和灯彩类舞蹈与象物类舞蹈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主舞台前谏言鼓声起,演员共同吟唱“击壤歌”,尧帝化身的56米赤龙从国祖殿“飞”出,巡游盘旋,演员手举龙灯、高香、供果游舞,龙灯高高举起,巨龙昂首飞腾升空,寓意尧帝光照八方,表达“美丽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几千年来,华夏子民敬仰尧帝,祭祀活动经久不衰。据史料记载,从西晋开始,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在尧的出生地(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伊村),民间自发举行祭尧活动;自唐朝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在尧庙,清明节在尧帝陵举行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据史书记载,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出生于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相传4300年前,帝尧定都平阳之后,开启并推进了以农耕为主的古代文明,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广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进步;设立“诽谤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兴办教育,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后世将帝尧尊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和中国国祖。帝尧业绩,翻阅《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比比皆有,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赞颂帝尧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帝尧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被称为尧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尧都堪称“华表诞生地”“华人故乡”,享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地标”美誉,遗存有丰富完整的尧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在大阳镇北郊村遗存有尧帝陵,世称“神林”,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墓中最为巍峨高大。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赤龙壁、牌楼、唐尧桥、墓表、山门、戏台、看楼、牌坊、献殿、碑亭、碑廊、陵寝、雍熙堂、鼓楼、丹朱祠、娥英祠、昭明堂、钟楼等景观。在民间流传着葬尧、帝尧嫁女、教子丹朱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在临汾城南尧庙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尧庙,是为纪念古帝唐尧所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94平方米,是一座集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主要景观有广运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文物雕塑等。尧庙镇伊村相传是帝尧出生的地方,现存有帝尧古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景区内仍留有明朝万历年间所立的帝尧茅茨土阶碑等遗迹,并于近年修复了尧帝祠、祭农坛、赤龙潭、牌坊、尧井等景观。古时,伊村曾建有一座高大的古式牌楼,上书“帝尧故里”四个大字。
尧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旅游资源。4300年前,尧帝定都于此,敬授民时、和合万邦,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锣鼓文化、戏曲文化植根民间,剪纸艺术、皮影艺术、木板年画巧夺天工;汾河、涝洰河、仙洞沟景色宜人,尧庙、尧陵、尧居、钟鼓楼美不胜收。
尧都作为尧王建都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独一无二的根祖文化、辉煌灿烂的德孝文化已经成为尧都人民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尧都人民的传承守护,依然璀璨夺目、生机勃发。
尧都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手笔谋划,大气度运作,大力度推进,在挖掘尧文化资源、打造尧文化品牌、打造尧文化新业态方面下功夫、做工作,不断把尧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标识,总结出来、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将尧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高了尧文化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陈纲表示,尧都作为尧王建都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独一无二的根祖文化、辉煌灿烂的德孝文化已经成为尧都人民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尧都人民的传承守护,依然璀璨夺目、生机勃发。希望参加第三届尧都文化节的各位嘉宾在尧都这块热土上多走走、多看看,切身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和勃勃生机,充分交流,集思广益,为尧都建设文化强区、蹚出转型新路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脉承古今,回眸历史可拥抱未来。新时代的尧都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围绕“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打造品牌、扩大影响”下功夫,进一步弘扬尧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尧文化的时代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不断激发尧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创造力。
祭 尧 帝 文
维:公元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二日,岁次庚子,气届秋分。海内外华人万众,会聚于涝水之阳,虔立于尧陵国祖殿之前,谨以雅乐颂曲贵卉佾舞,恭祭中华文明始祖帝尧。辞曰:
六合四海,龙裔芸芸。千秋万代,文根深深。三皇五帝,尧光炘炘。九霄百籁,圣语谆谆。允敬驰念,追远勉今。祭以承志,再启华春!
尧祖至尊,首火先薪。天赋其德,丹炼其心。轩辕嫡脉,亘古雄骏。陶唐盛绩,遐迩鸿恩。肇创文明,始开法门!
尧帝至伟,山功海勋。月鉴其公,龙化其身。怀谦修睦,唯淳赐霖。万邦协和,九族雍亲。治以垂拱,擢之擅任。平章百姓,历象三辰。猎桑稼穑,岁时至分。井司饮溉,木纳谤申。谟猷从善,惠政自臻。择贤传舜,彰孝安民。平阳冠都,天下称臣。发轫中国,雄主乾坤!
尧圣至仁,似日如云。山仰其高,河塑其魂。雨露无类,镕钧有循。四播天道,一领人伦。睿智先觉,光耀后昆!
尧陵肃穆,松翠柏森。帝尽晚照,驾眠故岑。众抔成冢,叩野何垠。游子追念,礼对祖郡。台港澳陆,共祭圣君!
尧封今日,国固民殷。华夏儿女,恪守初心。崭新时代,策马奋进。世间诸善,孝为德本。人类共体,齿命唇运。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必将一统,归源归根。抗疫五役,决胜顽瘟。圆梦双百,喷薄欲昕!
帝魂归来兮,佑我中华复兴,尧天永春!天鉴斯真。大礼告成,来格来歆!
记者 胡丽丽
摄影 苏亚兵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