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组织收听收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

2020-11-20 09:21: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汾西县组织收听收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

  临汾新闻网讯 11月10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太原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作宣讲报告,并与农民群众、高校师生进行了面对面、互动式的座谈宣讲。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汾西县委书记任天顺,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安文,在家的副县级以上领导在汾西分会场集中收听收看报告会。

  报告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从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建议》的核心要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导六个方面,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

  与会人员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大家一致认为,宣讲报告全面深刻、内容丰富、系统透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对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今后将立足本职,坚决担负起新使命新任务,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侯建兵 武岩珂)

新闻集锦

  ★11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汾西县委书记任天顺深入县应急管理局调研安全生产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志红一同调研。

  期间,任天顺认真查看了应急管理局安全体验馆,详细听取了安全生产情况汇报,他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落实应急和安全责任,深入企业一线加强安全生产指导,持续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断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坚决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11月11日,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安文深入县级领导结对帮带选派干部村——永安镇铁金村,就结对帮带选派干部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在铁金村党建服务中心,张安文与乡村两级干部座谈交流,听取了选派干部、支村“两委”工作汇报,了解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张安文要求,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要求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紧紧围绕全县目标任务,积极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11月13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国锋深入和平镇赵庄村、河达村、沟西村、和平村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探讨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就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精神文明创建、扫黄打非、农家书屋、扶志驿站建设等工作进行督查。

  ★11月11日下午,临汾市玉露香梨观摩汾西县观摩点安排部署会召开。副县长郭凯出席会议。

  会议对全县玉露香梨观摩点具体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严格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联动,把控细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打造汾西亮点,突出汾西特色,为汾西农业产业发展增光添彩。

汾西电商双十一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

  双11期间,汾西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汾西电商在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线上直播活动,仅11月11日当天,在京东、天猫、抖音、快手同步直播等平台,线上的观看人数达10万余人。

  汾西电商本次直播带货的主要产品有:玉露香梨、核桃系列、苦荞系列、红枣系列等,还有合作社散养土鸡蛋,农家自种红薯、香菇等,间接带动贫困户100多户。汾西电商们抢抓机遇,力争为当地农民销售更多的农产品,提高他们的收入。

  为充分体现县委、县政府对优秀专家人才的重视、关心和关爱,11月12日,县委人才办组织汾西县“三晋英才”入选者、市委和县委联系的专家人才等37名优秀专家人才进行健康体检。此次健康体检对每一名参检专家人才进行体检结果分析,形成健康评估报告,量身定制“健康管理套餐”,全方位呵护专家人才的身体健康。

东原村村史党史教育馆开门迎客

被汾西县确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11月14日,东原村村史党史教育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进行馆内展品介绍。 记者 王德政

  11月14日上午,汾西县永安镇东原村村史党史教育馆举行了揭牌仪式,并被汾西县确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东原村也被汾西县授予“汾西县早期党支部建立地”石碑。汾西县武装部、老促会、关工委、永安镇党委和政府有关负责人及革命先烈后人、汾西三中优秀学生团队、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东原村(原名东原编村)参加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人数就超过二百人,有近八十位烈士为革命献身,东原村村史党史教育馆就是为了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修建。为了还原那段珍贵的历史,东原村“两委”邀请了11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成立东原村委党史小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原村委党史小组辗转北京、延安、太原、汾阳、永和、隰县、曲沃等地参观学习考察,收集并归类整理了6万余字的文史资料,真实还原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东原村村史党史教育馆有两个展览室,共展示了18块展板、陈列了50余件展品,包括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文献资料等。全面展示了东原阻击战、冯村突围战、“刘荀部队”东村大捷、“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柏苍原战斗八壮士、“汾霍灵敌工站”和党的地下交通站等珍贵的红色历史,再现了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场景,重现了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与中华崛起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和光荣历史。

  据悉,早在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东原村党支部就已经建立,支部建成后,积极为组织筹措革命经费、扩充兵员、保障地下交通、护送革命干部。同时,东原村党支部组织地方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坚强的堡垒作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东原村党支部遭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考验,始终保持队伍不垮、信念不变、斗争不断,是汾西县唯一完整存续至今的“三八式党支部”。

  东原村党支部书记刘晓明表示,“东原村革命遗址甚多,密室暗道户户相通,村内古佛庙和村外观音阁都曾是组织活动的秘密场所,希望以后能把这些宝贵的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开发,让珍贵的红色历史永存。” (记者 王德政

照亮贫困家庭的未来

——汾西县教育科技局教育扶贫工作侧记

  东风飘来,号角吹响。一项项帮扶举措暖人心扉、一批批项目资金立竿见影……初冬时节,走进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汾西县各个学校,处处投射着教育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近年来,汾西县教育科技局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实施。

  “三个到位”确保贫困退出精准施策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总人口14.8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672人,职中在校生152人,高中生2163人,总计14987人。其中,县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共计3973人,学前教育阶段317人,义务教育阶段2852人,高中教育阶段804人。

  在上级部门和汾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汾西县教育科技局组织领导到位、政策领会到位、管理制度到位,确保贫困退出精准施策。汾西县教育科技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抓部署,分管领导抓专业,包联领导抓具体,股室统筹抓协调,校长园长抓细节,社会家庭相配合的教育扶贫工作机制。教育系统自上而下深入学习领会教育扶贫文件精神,确定工作“航标”和工作发力点,同时强化精准施策,加强对资助资金的管理,确保精准资助、规范运行。

  “五大保障”涨教育扶贫底气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汾西县教育科技局在投入、资源、权益、经费、社会等五方面进行保障,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了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做到应助尽助。

  汾西县教育科技局投资9049.7万元实施了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和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改扩建学校25所;投资61.69万元改造了勍香、对竹、和平等乡镇寄宿制学校。2016年至今各级各类资助资金高达2261.36万元。免教科书费累计588.44万元,免学杂费金额5292.35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累计发放资金698.29万元。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发放补助44.44万元。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支出2365.17万元。普通高中阶段累计发放国家助学金736.1万元。2016年为建档立卡及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的普通高中生免学费287.92万元。2017年汾西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

  “三个一一”印证教育扶贫成果

  “一生一卡”“一校一册”“一村一档”是汾西县教科局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目的是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精准完成,为贫困县退出提供最准确的依据。

  “一生一卡”是在汾西县内在校生根据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数据,打印小一、初一、高一在校生基础信息,作为查证适龄儿童少年在校的主要依据。“一校一册”是汾西县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分年级、分班级花名册。“一村一档”是按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对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分类,为每个村建立适龄儿童入学台账,形成“一村一档”。

  2019年汾西县学前教育阶段共有适龄幼儿4703人,入园率99.04%,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共计18024人,贫困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前行!教育扶贫春风拂过,必将让汾西的黄土沟壑里生长出春天的故事,成长为明天的绚丽多姿。

师家沟民居文化考略和思考 (三)

张建忠

师家沟院落

  题记:没有真实,就没有历史。历史,是由真实的过往所谱写……师家沟清代民居是北方山区窑洞文化的经典,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文化和丰富的窑洞建筑文化、砖雕木刻文化、民俗文化,然而,目前在网络的诸多图文游记、博客文章上,人云亦云,存在着关于师家沟的诸多文化乱象,有必要对师家沟的历史文化做一些挖掘研究和整理规范,以期进一步理清师家沟的文化脉络,彰显师家沟本有的文化魅力。

  关于导游所讲“108文化”

  到师家沟游览,当你跟随导游来到“巩固院”宽不足两米的巷道,驻足据说是修复实际是新建的“五堂闹春”的大型浮雕壁画前,热情好客的导游就会热情洋溢地向游人介绍师家沟民居特有的所谓“108文化”:具体内容是师家沟民居有以“福”“寿”为主的窗花隔扇图案108种;师家曾经有108个买卖字号;“五堂闹春”壁画有108个人物;暗合了山西有108个县云云。

  师家沟的窗棂窗花、隔扇门楣确实是图案繁多,十分精美,种类繁多也确实是师家沟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如果说师家曾经有108个买卖字号,笔者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清代晋商除了自身超常的吃苦耐劳和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品质,大多有着独特的经营理念,这就是在用人上避亲用乡:从乡人中择优保荐;从乡人中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用人不疑;还有就是学徒三年,一旦学成,身股顶柜,把自身利益和店铺生意捆绑在了一起,才使得晋商异军突起,经久不衰,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清代的经济支柱。

  如果师家当年真的拥有108个买卖字号,那规模确实够大,所聘用的掌柜伙计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用时髦的话说:是能人效应、商业效应、产业效应,可以拉动当地百姓共同发家致富。据了解,在师家沟周边的村庄鲜有依靠师家的买卖字号发家致富的传说和例证,这样在一定程度可以证明师家的买卖字号并没有这么多的数量。

  据师家族谱和有关契约文书得知,师家的兴旺起步于第三代师法泽,第五代师鸣凤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第六代师炳成时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师家在太原开设了商号“济福元”专做食盐生意,要知道盐运业在清代可是快速发家暴富的行业,这也就证明师家的买卖字号无须108家。师家民居从第三代师法泽于乾隆三十四年间开始兴建,历经乾隆(在位63年)、嘉庆(在位25年)、道光(在位30年)、咸丰(在位11年)大约100余年时间。同治(在位13年)年间开始衰败,之后有多处宅院先后易主卖给要姓人家。

  从师氏族谱记述得知:师家沟师氏有老四门、新五门之说,即从第三辈师法泽时起,师氏家族便分门立户,分家而 治,买卖字号和经济实力也是因门而异,贫富悬殊,有新建豪宅大院的,也有难以安身迁居外地的,加之没有足够的史料和实物可以佐证,所以笔者以为,师氏家族的买卖字号有限,生意规模也不会有108个字号的规模。

  暗合山西108个县之说,这里说的暗合应该是指清代山西的行政区划,而不会是民国或现代,因为师氏家族兴盛于清代中期,绝对不可能预知后世的行政区划。

  据查证史料:清朝山西省行政区划为:有府九,曰:太原、平阳、潞安、汾州、大同、朔平、宁武、泽州、蒲州;有直隶州十,曰:辽州、沁州、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绛州、吉州、隰州。总领散州六、县九十。

  还有一个记载:清末山西行政区划为:辖9府、10直隶州、13直隶厅、6州、85县。

  民国元年(1912),山西裁府州厅后的行政区划:省会阳曲县辖117县。

  新中国成立至今,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8个县级行政单位(23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83个县)。

  由此,可以得知:不仅清代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辖不是108县,而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的行政区划也没有过108县之实,而暗合山西108县之说则没有历史依据。

  总之,师家沟之所以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之所以备受学术界和古建筑专家称誉;之所以深得社会各界游人的喜爱,关键是师家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还有寓意丰富的传统窑洞民居文化,以及雄浑厚重、结构严谨的建筑风格。正如原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题词所言:“窑洞文化精粹,民居建筑典范”。“大夫第”以及各种人文故事,仅仅是师家沟清代民居窑洞文化中的一些花絮,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师家沟民居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的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不断丰富和充实师家沟的文化内涵,切忌捕风捉影,人云亦云,脱离历史、脱离实际。任何人为的粉饰演绎都是对历史的扭曲,都是对师家沟清代民居窑洞文化的污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师家沟的窑洞文化和师家沟的旅游开发带来不必要负面影响。

  (作者系汾西县文联原主席)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