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以园区化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

2021-03-20 09:29: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跑出“加速度” 打造“金招牌”

——隰县以园区化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

  又是一年春来到,平阳大地春潮涌动,隰州上下春色满园。

  步入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园区落地生根、一棵棵果树焕发生机,到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春潮。

  作为引领山西农业转型特色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占地面积595平方公里、覆盖8个乡镇64个行政村、总产值49.4亿元的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玉露香梨为品牌,以杂粮、中药材、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休闲等产业为延伸,配套农业科研示范、物流仓储、生态康养、生活服务等产业,构建了集生产、加工、科研、流通、休闲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更成为推进该县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近年来,隰县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围绕做特、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地开展园区化规划和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主动作为,在开发区建设的大格局中借势发展,紧扣特色鲜明、要素聚集、装备先进、绿色发展、品牌突出、高度融合现代果业综合体发展目标,持续建设标杆园区、智慧园区、活力园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如今,说到玉露香,就会想到隰县;说到隰县,就不得不提玉露香。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王牌”产品,该县在农业园区建设中,以梨为“媒”,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为此,该县确立了产业规模化奠定发展基础、加工营销提升增值效益、农旅融合带动产业提档的新“调子”。

  具体工作中,实施了果业标准化生产、老果园改造,通过高接换优、有机旱作、管理奖补等措施,全面提高果业产能,园内玉露香梨总面积20万亩,实现了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农民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80%的贫困户依托梨果产业脱贫。印发了《隰县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实行梨果产业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促进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动冷藏冷链建设,园内农产品冷库总库容5.2万吨,冷藏车总箱容30吨,农产品冷链流通率约31%,减少运输减损,有效调剂销售压力。组织县域22家知名企业和合作社成立供应链联盟,实行统一标准和统一标识,使农产品从生产端直达消费末端,减少流通额外成本,实现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互利共赢。

  同时,引进山西好乐家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实施果蔬冷冻和果汁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数字化分拣生产线3条,自动分选分装,果品初加工比例达80%以上,果品深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扫描二维码可追溯玉露香梨原产地,链接原产地电商平台进行线上交易,通过宣传效应和裂变效应,使玉露香梨走上互联网、对接大市场。建立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中心、分拣中心和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快递48小时到村、一天达省、三天通全国,破解了农产品上行、下行“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

  得益于“梨”的优势,该县建成了占地面积500亩的梨博园,挖掘出梨乡风韵、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组合旅游路线,丰富梨游活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30万人次,在提升玉露香梨品牌知名度的同时,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创新建设机制

  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弯道超车,就必须实现创新。该县通过创新科技支撑机制、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机制、创新品牌推介机制,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就此,该县与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共同设立隰县玉露香梨发展研究院,围绕良种良品良法,开展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与国家梨产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农大等紧密合作,开展规划咨询、测土测叶、配方施肥等技术攻关。聘请顶级科技专家授课,每年举办果树技术管理培训班,构建了县、乡、村“梨果技术员”三级服务体系。出台了《隰县玉露香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隰县玉露香梨质量要求》等省级技术标准,在产业园内建成50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带动周边果园发展,大幅提升玉露香梨栽培管理水平。研发果园开沟施肥机,引进密植省力栽培、节水控水、生物防治、商品果处理等11项技术,推广蚯蚓肥、有机肥、畜果循环利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

  同时,实施“一心六核”智慧梨园项目,“一心”即数字化展示指挥中心,借助农业云平台,打造县域梨果产业中枢大脑,提升农业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六核”即在梨果产业核心区建成3700亩智慧梨园示范片,通过物联网监测设施,自动收集梨园生长信息,通过挖掘分析数据,指导果农科学生产,带动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利自动化灌溉系统,建成7.0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其中自动化灌溉设施达到2.6万亩,实现果园管理输水管道化、灌溉自动化、管理现代化。2020年园内节水灌溉覆盖率达55%,园内智能农机精准作业面积3万亩。

  实施《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与农本咨询公司开展品牌战略合作,取得国家工商总局“隰县玉露香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两品一标”农产品占比60.78%,品牌价值达到87.43亿元。每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梨果订货会,组织开展摄影展、吃梨大赛、网红直播带货,2020年联合临汾尧都机场开展“隰县玉露香梨伴您飞行·航旅直销品鉴”活动,推动玉露香梨通过“新空间”走向全国各地。积极参加中博会、农博会等各类农展会,2020年隰县玉露香梨荣登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在隰县设立山西玉露香梨运营中心,荣获第22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中部知名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玉露香梨美誉度和影响力。

  强化政策支持

  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想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让产业园真正发挥效应,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近年来,该县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多途径帮扶,不仅带动了企业增效,更让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标准地”建设解决企业用地难。出台了《关于推进“标准地”建设实施方案》,为园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建设用地和标准厂房,简化用地手续办理程序,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保障了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完成土地收储230亩,“标准地”出让2宗132亩,为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子基金”带动农户分红。出台了《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子基金管理办法》《隰县村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实施方案》,植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子基金”,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建设梨果分拣包装、冷链仓储等项目,实现益企、强村、富民目标。截至目前,已遴选确定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发放种子基金500万元,撬动企业投入3400万元。引导农户将承包地折股量化,与企业合作建设梨果项目,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高出全县农民平均水平33%。

  “银政园区贷”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专门出台了《隰县“银政园区贷”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方案》,通过政府注入风险补偿金方式,以1∶4的比例撬动银行向产业园内企业放贷,实行基准利率,助力产业园创建。截至目前,共注入500万元风险补偿金,推荐18家经营主体申请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165万元。

  “电商街区”孵化农村电商主力军。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整合、市场运作、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创建电子商务“一条街”。一方面,与浙江讯唯集团合作,组建丽水电商学院隰县分院,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电商人才由2018年的千余人增长到目前的2万多人,打造“北方农村电商发展人才培训新高地”。另一方面,搭建电商创业平台,完善仓储、物流、快递、金融、包装等配套服务,建立1140个电商创业团队。其中,农村电商服务站160个,专业合作社88个,各类公司39个,个体户842个,京东淘宝网店达到138家,形成千军万马电商“蚂蚁军团”。

  “全县一把号,共吹一个调”。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极大提升了隰县梨果产业现代化水平。目前隰县已出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十四五”300亿级梨果产业行动方案》,县直17部门正在制定配套支持方案。

  下一步,隰县将持续把产业园建设作为引领农村发展、产业升级、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力争“十四五”全县梨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38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梨果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玉露香梨”第一县,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记者 闫璟


两粒“种子”的力量

——山西隰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投融资机制观察

  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这些年,县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经常会遇到政府卖力干,社会投资不买账,县域经济增长乏力,产业升级慢的现实问题。创新投融资机制成为亟须破解的一个课题。

  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在投融资机制创新中,注入风险补偿金,以1∶4的比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向园区内企业发放“银政园区贷”金融产品。该产品执行基准利率,促进低成本金融投入产业园建设,同时政府设立“种子基金”,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梨果产业分拣包装、冷链仓储等项目建设。

  播下两粒投融资机制的“种子”后,隰县打通了金融和社会资本向主导产业投资的快车道,产业园主导产业玉露香梨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快速提升,辐射带动力日益彰显。目前,全县80%的贫困户依托果树种植实现脱贫,80%的农民在产业链实现就业增收,80%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来源于果业产业。

  政银联手,“解渴”资金短缺

  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吕梁山南麓,位于北纬36.6°黄土高原优质梨果生产核心区,占地面积595平方公里,覆盖8个乡镇、64个行政村。

  2013年,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隰县提出“主推玉露香、八年达小康”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隰县逐渐成为山西省“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县。目前,产业园玉露香梨种植面积20万亩,产值34.55亿元,占到产业园总产值的69%。

  “但产业的纵深发展需要更多的投资,让驻地金融机构积淀的资本更多用于支持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我们产业园扩大投资渠道的着力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冯海清说,隰县在产业园创建中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能,向隰县农商行注入500万元风险补偿金,以1∶4的比例撬动该银行向产业园内企业放贷。

  由此,隰县农商行设计了“银政园区贷”金融产品,县政府还出台了《“银政园区贷”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该产品只面向产业园内入驻企业,贷款期限一到三年,一次授信随贷随还,年息4.55%左右,远低于农村其他融资成本,实现了低成本金融资本优先向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配置。

  去年,园区内下李醋厂的玉露香梨醋走向了市场,隰县玉露香梨的深加工也多了一个方向。总经理陈永顺觉得得到的最大支持当属“银政园区贷”。

  研发玉露香梨醋是陈永顺这些年的一个梦想,缺少资金成为该项目实现量产的掣肘。

  2020年,陈永顺了解到相关政策后,向隰县农商行申请了“银政园区贷”,不久通过审核后,得到260万元的贷款。

  “贷款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新品、批量生产、拓展营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把醋厂做大做强,消化更多商品性欠佳的玉露香梨。”陈永顺说。

  园区内隰县盛宏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果筐生产企业。在产业园创建中,该公司瞄准市场需求,开始谋划扩大果筐生产规模和建设果库的事情。

  “现在的政策好,你有好想法,支持就能跟得上。”盛宏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海萍说,经过园区推荐和银行审核,公司获得了300万元的“银政园区贷”,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截至目前,山西省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向银行推荐了18家园内经营主体,银行累计为12家主体发放贷款3815万元。在这些试点的基础上,隰县将陆续追加风险金的投入,目标是用250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1亿元的贷款。

  村企合作,联建共享产业链

  “政府设立‘种子基金’,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植入种子基金,要求他们与龙头企业合作,同时设定基金必须投向梨果产业分拣包装、冷链仓储等项目建设,不仅可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向主导产业集聚,还在益企强村富民中完善了联农带农机制建设。”冯海清介绍。

  据介绍,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中,隰县先后出台了《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和《隰县村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实施方案》,为产业园创建提供了财政、信贷方面支持,并支持产业园内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强农带农能力。

  阳头升乡居子村是隰县的果树大村,2020年居子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将160万元“种子基金”作为股金入股隰县广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再出资440多万元,建起了隰县玉露香梨智能分选流水线。项目投产达能后,居子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获得分红。

  据广鑫公司老总马杰介绍,他们从2015年起带着“肚儿圆”牌玉露香梨走南闯北,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发展的道路。近3年来,公司主要业务转向出口,目前已经出口20万公斤玉露香梨,并且打开了美国市场。

  “玉露香梨智能分选流水线将加速优质商品梨的筛选,减少选梨过程中的人为损伤,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随着梨树盛果期的到来,这一服务的利润空间预计会很可观。”马杰说。

  居子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广鑫公司的带动下,参与到了县域主导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中,160万元“种子基金”让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强支撑,还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意愿,撬动了社会资本向主导产业集聚。

  据介绍,今年广鑫公司还将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5S级出口型包装车间,这一项目可直接带动居子村及周边300人就近务工。

  城南乡五里后村是隰县典型的城中村,村里地少人多,全村328户952口人大多靠就近务工生活,村集体经济除了光伏发外,再无其他收益来源。

  2020年五里后村作为另一个试点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180万元“种子基金”。

  “这基金只能用于发展玉露香梨相关产业链条建设,我们是城中村,唯一的优势是劳力多,如何用好这笔基金成了一道难题。”五里后村党支部书记曹玉顺说。

  据介绍,五里后村召开了两次党员代表大会和两次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决定,180万元的“种子基金”作为股份入股,引进隰县北纬36°电子商务公司,撬动企业投资建设隰县玉露香梨智能分选流水线和冷链仓储。在建设期间,村集体每年享受5万元的保底分红,投产后,再根据效益重新划定分红比例。

  “这次和五里后村村集体合作有两期工程,一期投入1180万元建设隰县玉露香梨智能分选流水线,二期会再次增加投资900多万元建设冷链仓储,可以解决200人的就业。”北纬36°电子商务公司的张利州说。

  截至目前,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给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发放“种子基金”500万元,撬动企业投资3400万元,带动1000余户农民和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

  下一步,在3个试点村的基础上,隰县将陆续扩大“种子基金”投入,一方面撬动更多企业投入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让农户和农村参与产业链建设,分享产业升级增值利润,壮大更多集体经济组织。

  原载于1月26日《农民日报》


奋斗是幸福的

  “进货、安装、维修、销售,所有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去年销售电动车500余辆,再有三年,就能在太原买房了。”隰县雅迪电动车行贾志强信心百倍地说。

  开张8年来,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如今生意兴隆,靠的是优质服务和不怕吃苦。贾志强说:“做一番事业,需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体会到幸福!”

  8年前,29岁的贾志强刚步入社会,一心想着干一番事业。选择销售电动车时,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对上,要让供货商满意;对下,要让客户满意。刚开始,资金不足,销量上不去,库存达不到供货商要求,面临着倒闭危险,这时妈妈又患病住院。贾志强一边要照顾妈妈,一边还要给上门来的顾客服务。为了提高销量,父亲和妻子也来到店里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星期后,妈妈出院了,销量也提高了。

  一天中午,贾志强忙到一点,正准备回家吃饭,又来了两位女士,想买一辆电动车。贾志强顾不上吃饭,当即热情招待,并详细告之车型、每一款的优点和价位。两位女士选择了一款,试车满意后付了款。送走客人后,他才买了一包方便面充饥。

  市场竞争很激烈,顾客买车要比三家。贾志强说:“如果服务不好,顾客就会流失。要留住他们,必须热情,售后服务要更好。”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生意才红火吧。(石书民)


老人的“浪漫”

  十年前,我认识了老杜,当时老杜刚退休,养几只羊。妻子郑春梅比老杜小11岁,放羊捎带砍柴,春天还在山坡空地处开荒种植些蔬菜,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俩人属于重组家庭,老杜膝下有四个女儿,春梅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了前夫,小儿子跟了自己。

  2016年,老杜突患脑梗,虽保住了性命,可病后半身不遂。病情稳定后,春梅陪老杜回家养病。平日里几次想去看看老杜,因七事八事一耽搁就错过了。今年正月十七,我带了些土豆去看望老杜。

  走进老杜家,大门闭着,我轻轻敲了几下门环,就听到春梅在院里说:来了,来了!大门开了,站在我面前的人是春梅,我几乎不敢相认。几年前的春梅像个壮实小伙子,现在的她骨瘦如柴,眼睛深深地塌陷在眼窝里,条条皱纹像家乡那一道道沟壑,早已失去当年的风采。我撩起门帘,看到老杜睡在床上,枕边放着收音机,正在收听新闻。老杜看见我,伸出右手,我赶快与老杜握手。几年未见,格外亲切。我坐在床边,家里有土铁炉,炉火正旺,家里暖暖的。

  老杜说:“我今年82岁,春梅71岁,孩子们各有各的光景。这几年,全凭春梅照顾我。我患病后,住了三次医院,春梅也因脑梗住了两次,但没我严重。儿子还住了一次医院,三个人先后花去几十万。多亏党的政策好,有医保,能报销。”

  春梅指着一个小柜子上的各种药说:“你看那些药,都成药铺了,我们两个都吃。”老杜话题一转,说起孙女在太原上学,学习很优秀,孙子在隰县第二小学上学,学习也很优秀。老杜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春梅说:“我好好照顾老杜,他能多活一天,我就是幸福的。”

  窗外,春雨潇潇;家里,笑声阵阵。老杜家有春梅打理,干干净净;老杜躺在床上,有春梅照顾,幸福美满。看着这对年龄相差11岁的老人,回味着他们告诉我的那些生活细节,我不得不为他们点赞,那曲《最浪漫的事》在耳边响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石书民)


  唐户垣智慧果园基地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墒情、虫情、天情智能化传输等新技术,助力高品质梨果生产。

  记者 郝海军


山乡“活雷锋”

——记阳头升乡王家沟村村民史林贵

  他是隰县阳头升乡王家沟村的史家塌村人,他是个重情义的人,侍候瘫痪伯伯二十年,为伯伯、伯母养老送终;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近四十年坚持不辍,路坏了拿上铁锹修路,下雪了拿上扫帚扫雪,一扫就是几里地;他是个热心人,遇见路人总是捎上一程,遇见病人为其寻医买药,遇见邻里有困难帮这帮那,被村里人誉为山乡“活雷锋”。

  他叫史林贵,今年60岁。7岁那年,因为伯伯、伯母没儿女,他来到史家塌村,跟了伯伯,算是为伯伯顶立了门户。按说两口子就他一个孩子,他是该来享福的,没想到,在他15岁时,伯伯放羊掉到沟里,摔断了腰椎,瘫在炕上一躺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他不离不弃,没有把伯伯当作累赘,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平时种地务园,农闲时外出打工,回到家和伯母一道,为伯伯翻身擦洗、端屎倒尿,一直侍候伯伯到终老。到了结婚的年龄,伯伯躺在炕上,伯母没有一点积蓄,家里十分困难,没有人给他张罗婚事。就是这样,他也没有抛下伯伯,离开这个贫困的家庭。还是他的亲生父亲为他介绍对象,为他成家完婚。伯伯去世后,伯母患上了心脏病,之后又双目失明。还是他,把伯母当作自己的母亲,为她端饭洗衣、医病买药,极尽孝顺之能事,为伯母养老送终。村里人说:“林贵是过继的,却比亲儿子还亲,他能做到的,亲儿子不一定能做到。”

  出村公路,都是山路,还都是土路,下一次雨坏一次,每一次雨后,他都扛上铁锹去填水冲下的坑,修路补路。村民们说:“林贵修路不是一年两年了,修了几十年了,他真是个好人。”

  2017年冬,天降大雪,雪后,下乡工作队按部就班进村开展扶贫工作。进村公路都是山路,坡陡弯多,路还不宽,他们心里想,下了这么大的雪,路一定很滑。没想到的是,五六里的山路全部扫开,他们顺利地进了村。进村后他们就打听这是谁扫的,人们说:“早上林贵早早就扛了铁锹、扫帚扫的。”工作队的人很感动,便去探访史林贵。于是好人史林贵的事迹,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他帮助别人的事情还多着呢。

  2007年,村里的老汉樊喜子有病,步行去县城看病,他骑着摩托车正好碰见,就把老人送到县医院看病。

  他开着三轮车去城里,路过崔家村,碰见了史新宝老人要去县城看病,他就把老人送到县城医院,一直等到他的子女到来后才走。

  史家塌村的五保户王志仁,和他非亲非故,他从十几岁照顾老人,一直照顾到二十几岁,为老人担水劈柴、买药问医,直到老人去世。

  史家塌村润财的媳妇生孩子,没人照顾,他套上自己的骡子车把润财媳妇拉到县城医院。

  在临汾镁厂打工时,他和同乡李志军一块粉碎煤,煤堆有几丈高,他看见煤堆上往下掉煤,感觉不对,拉着李志军就跑,刚跑到一边,煤堆就“轰”的一声塌了下来。感动的李志军说:“要不是你发现得早,我就没命了。”一次,李志军病倒了,出门在外,没人照顾,他把李志军背到诊所看了病,又背回来。李志军把他当作救命恩人,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村里常住的老人多,老人们拿不动重东西,常常需要帮忙,他有求必应,给大家扛粮食、搬东西、劈柴,老人们的炉子坏了,他及时和泥为他们泥炉子。

  瘦削的身材,忠厚的面容,朴实的话语——这就是农民史林贵。他用自己的朴实忠厚书写着真善美,他用自己的平凡人生将别人照亮,他是大山里的“活雷锋”。(王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