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五一盛宴”激活全域文旅资源

2021-05-08 09:52: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霍州“五一盛宴”激活全域文旅资源


“乐活之州”火起来

商贸文旅推介现场

  “五一”小长假,节节攀升的气温难抵人们高涨的出游热情。

  期间,霍州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全市12个乡镇、街道以及市直相关部门,推出以“多彩古霍游,健康运动汇”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如同一场假日“盛宴”,在吸睛无数的同时,进一步盘活了市域文旅资源,而使人们对当地抢抓机遇激发文旅活力充满了信心。

  商贸+文旅 激发市场活力

  大运高速,贯通三晋南北。“五一”假期,用“车流不息”来形容它的繁忙程度并不夸张,其间的霍州服务区便是如此。

  5月1日一大早,服务区的东、西区均已涌入了大量车辆。来自太原市的陈旭和妻儿打算歇歇脚继续赶路,一下车却被人头攒动的霍州市文旅商贸推介活动所吸引,“反正是出来玩,何不看看呢?”

  口感松软的年馍、百吃不厌的饸饹、软糯鲜香的碗托,以及朴实耐用的传统粗布、韵味十足的文创葫芦,等等,在霍州市12个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搭建的展区内,品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啥材料做的?有什么寓意……”在鼓楼街道展区,几件精美的工艺品让陈旭一家三口挪不动步。

  “这是我们的霍州花馍,都是用新鲜的果蔬榨汁取色的,没有任何色素添加剂……”身着红马甲的张玲微笑着回答。她的身旁,是色彩艳丽、寓意美好的“福禄双全”“代代有福”“年年有余”等定制花馍,总会引来天南海北游客的驻足鉴赏。作为嘉和兴福花馍的负责人,张玲现场介绍霍州花馍工艺、特点的同时,还开通了网络直播,“这里客流量大,我想通过线下+线上两种形式把霍州花馍推介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霍州,来到霍州。”

  除5月1日上午的推介活动开幕式外,大张镇、开元街道和李曹镇、鼓楼街道还相继在服务区里进行了专场推介。一连5天,琳琅满目的霍州本土特产,连同地域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留驻着在服务区歇脚的游客。吃一碗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购几件物美价廉的农特产品,抑或是听一段娓娓道来的新编霍州书,看一场酣畅淋漓的威风锣鼓表演,再拍几张高清美图、录几节趣味视频,是不少游客打卡霍州时乐此不疲的事。

  目睹眼前的场景,陈旭认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商贸文旅推介活动并不多见,“霍州市充分利用‘五一’小长假这一出游高峰期,以及大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区位优势,以‘商贸+文旅’的形式进行推介,能够抢抓潜在消费市场,对提升霍州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文兴旅,以旅促商。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礼享生活·晋情消费”促消费活动霍州市文旅商贸推介活动,是霍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商务部、山西省和临汾市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而统筹谋划的。此次活动集商贸推介、文旅融合、特色商品销售为一体,是该市推动文旅商贸提档升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的积极探索,亦被视为“十四五”期间打造区域交通中心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

  体育+文旅 赋能业态发展

  蓝天下,五彩缤纷的滑翔伞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春末夏初,草儿青青的卧牛山洋溢着青春和激情。

  5月1日至2日,陶唐峪乡观堆村卧牛山航空飞行营地,“携手华舰·健康霍州”农信杯第二届滑翔伞邀请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0余名运动员来此尽情享受凌空翱翔的乐趣。

  卧牛山航空飞行营地,起飞场海拔高度1100米,占用山地30亩,航线长度约1公里,是去年霍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临汾市体育工作总体思路,全面落实“打造六张体育名片”安排部署而投资建设的。

  以成功举办两届滑翔伞邀请赛为标志,霍州市正展现着一座运动之城应有的活力。在以“多彩古霍游,健康运动汇”为主题的“五一”系列活动中,体育赛事就不胜枚举。在白龙镇陈村,相继举办的“霍窑杯”通背拳武术大赛、威风锣鼓争霸赛、古典式摔跤比赛,场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在李曹镇七里峪景区,“徒步七里峪黑龙潭大峡谷”亲近自然、趣味横生,七里峪镇山广场上举行的首届山西曳步舞交流会则自由动感、酷炫无限。在师庄乡,首届“驿道记忆·生态旅游”暨“星火杯”骑行比赛充溢着速度与激情。在永康足球场、中镇广场等地,“2021年霍州市群众文化活动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街头体育运动会”更是唤起了众多市民的健身热情……

  体育是霍州市一张愈来愈响亮的名片。近年来,该市持续深化文体融合发展,文化馆、图书馆、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相继成功举办全国老年人门球交流赛、全国霍山滑翔伞邀请赛等多个大型赛事,全市体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倘若说“体育+文旅”相互赋能、融合发展,可以串联和带动一个地方多个业态发展的话,那么霍州市此番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足见其将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相结合的初衷,打造属于霍州的“体育+文旅”特色品牌值得期待。

  非遗+旅游 振兴传统文化

  锣鼓开道,唢呐迎亲,长袍马褂的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凤冠霞帔的新娘端坐轿中,媒婆、丫鬟等一众簇拥着前行……

  在退沙街道许村,一场场传统婚礼情景演绎与古村、古街、古居相得益彰,让游客体味着传统婚俗文化的魅力。

  许村,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庄形成于夏代,现存文物古迹15处,明清建筑9个,其中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朱家大院最具特色。传统婚礼情景表演是村“两委”在挖掘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土节目”。

  无独有偶。在三教乡库拔村,“莺歌大赛”自4月28日拉开序幕以来,来自霍州全市的12支代表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展风姿,让观者过足了瘾。

  莺歌是广泛流传于霍州市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其曲调动听、舞姿优美、道具独特,表演由清场、走场、混场等组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三教乡在推进民间艺术发展中,不断加大对霍州莺歌的挖掘力度,让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霍州市文旅资源富集,显然上述“非遗+旅游”融合之举不仅唤醒了散布于乡野间的“沉睡的遗产”,而且凸显了非遗文化价值,未来还有望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总体来说,霍州市此次推出的“多彩古霍游,健康运动汇”文体系列活动,涵盖传统文化、古迹遗存、商贸推介、体育赛事、康养休闲、美食品鉴、地域风采、文艺汇演等20项活动,无异于市域文旅资源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营造有温度、有内涵、有质感节庆消费氛围的同时,对吸引游客更好地认知霍州、走进霍州、宣传霍州也大有裨益。

  某种意义上,这一系列文体活动也契合了霍州市提出的围绕“转型出雏型、率先蹚新路”总体目标,以及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部署。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该市将充分挖掘市域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对标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拓展格局,彰显特色,提升体验,下好“一盘棋”、唱好“重头戏”。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速度与激情的美丽骑行

骑行比赛现场

  5月4日,2021年首届“古韵师庄、驿道记忆”暨“星火杯”骑行比赛在霍州市师庄乡周村举行。来自周边省市的200余名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齐聚师庄,开启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美丽骑行。

  本次骑行比赛起点设在师庄乡周村,折返点设在老张湾村,往返全程24公里。比赛分男子精英组、男子大师组、女子组和骑游组四组进行。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力开展,自行车运动作为一项绿色环保运动,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欢迎。师庄乡结合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优势,打出“文化+旅游+运动”组合拳,在展示乡村文化的同时,传播绿色健康低碳出行理念。

  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个个活力绽放、你追我赶,蜿蜒迂回的乡村道路风光秀丽,绿树环绕,选手们一路骑行,一路享受,用速度演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用激情诠释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无限魅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蔡云龙获得男子精英组第一名,张准获得男子大师组第一名,高敏获得女子组第一名。

  骑行比赛的同时,古筝古琴表演在周村烽火台举行,为观众呈现了一台古韵古典古风特色鲜明的视听盛宴,将古韵师庄带进和静清远的优美意境。

  秦国栋/文 贺建明/图


卧牛山上竞风流

——来自第二届霍山滑翔伞邀请赛的报道

滑翔伞运动员定点着陆

  “起飞了!真好看!”当数顶滑翔伞先后迎风而起,现场瞬间沸腾。在掌声和欢呼声里,5月1日,“携手华舰 健康霍州”2021“农信杯”第二届霍山滑翔伞邀请赛在霍州市卧牛山航空飞行营地正式拉开了帷幕。五颜六色的滑翔伞在选手们的操控下,迎着阳光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滑翔伞运动,是飞行运动员利用空气升力起飞翱翔的一项航空运动,飞行最长14小时以上,飞行最远距离超过300公里,它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备受崇尚自然者的喜爱。

  “本次竞赛属于定点着陆赛。运动员依次从海拔1100米的起飞场起飞后,航线长度约1公里,操纵滑翔伞安全降落在山脚着陆场的目标点,越接近中心点成绩越好。”国家级滑翔伞教练员张照锋说。

  本次滑翔伞邀请赛设男子女子精准降落比赛,共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40名运动员齐聚一堂,采用六轮联赛累计排名的方式上演精彩的“空中竞技”。

  比赛现场,霍州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荀金亮使用便携式仪器建起了气象观测站,随时在起飞场监测风向。“二级风,风向333度,北偏西风。”荀金亮一边查看数据一边说,“风向的突变会对比赛带来不利的影响,适当的风速则有利于滑翔伞的展开,气象部门观测并预报风向风速,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周晨是3号运动员,第一次飞,就踩中靶标,格外高兴。周晨说:“这个地方太适合滑翔了,1000多米的海拔是滑翔最理想的高度,而且有利于降落。从上往下看,非常漂亮。”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霍山滑翔伞邀请赛,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国家队运动员郭婧对记者说:“我喜欢在天上飘浮的感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5号运动员陈颖谊说:“从卧牛山高空俯视视野非常开阔,起飞场地后有山脉群,前有大平原,有利于降落,设施也很棒,营地除了先天地理条件优势突出,气候条件也适宜开展滑翔运动,霍州很美,霍山很美。”

  滑翔伞邀请赛能落户霍州,和霍州小伙高建鹏有很大关系。高建鹏是滑翔伞爱好者,2019年,他在卧牛山租了一块场地拉起了飞行训练,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将霍州列为“航空运动佳地”,打造城市体育名片。

  “我小时候就有飞翔的梦想,2019年开始学习滑翔伞,通过这一运动,结识了一大批爱好者。这项运动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非常高兴。”高建鹏向记者介绍,营地的建设离不开霍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国内滑翔伞基地林州做得最好,将来要做到“南有林州,北有霍州”,进一步推动霍州文旅融合发展。

  霍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民俗多彩,素有“中州重镇、三晋明珠”之美誉,是康养旅游、运动健身的理想目的地。近年来,霍州市不断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各类品牌赛事,持续深化文体融合发展。本次大赛代表了霍州乃至临汾市高空极限运动的最高水平,必将推动全市文体事业向着更新颖、更高端、更有影响力的方向大步迈进,让八方来宾在竞技比赛和休闲娱乐中,尽情享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运动之美、高品质生活之美。

  日落西山,卧牛山空地上各色帐篷随处可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喧嚣了一天的卧牛山此刻安详又温柔,高山无语,等风也等你。

  记者 范韶华 文/图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威风锣鼓,霍州当地老百姓庆祝节日的必备“文化大餐”。5月2日,“初见霍窑”首届威风锣鼓争霸赛在该市白龙镇陈村精彩上演,来自霍州、洪洞、汾西的8支代表队现场对擂,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步入陈村文化广场,只见锣鼓队员个个身着五彩盛装,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排兵布阵,犹如雄师出征,十分壮观,待锣鼓齐鸣又如春雷滚动,气势磅礴。观众陶醉其中,不时举起手机,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临汾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是享誉全国的“锣鼓之乡”,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汾威风锣鼓是晋南威风锣鼓的主要流派,霍州威风锣鼓是晋南威风锣鼓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霍州威风锣鼓源于尧舜、兴于隋唐、盛于当代,历史悠久,有着音域宽广、刚劲激昂、雄浑古朴、凝重豪放的特点。1988年,霍州326名威风锣鼓队员参加首届农运会开幕式,是晋南威风锣鼓首次走出娘子关被世人了解的先河。随后霍州威风锣鼓先后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式、国庆庆典仪式、北京申奥宣传片的拍摄等国家级大型体育活动和许多公益活动。为了传承振兴传统文化,2019年12月,霍州市成立了鼓乐艺术研究会,挖掘整理传统曲谱,扎根传统,不忘初心,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德艺双馨鼓乐示范队伍,使锣鼓走进了工矿、企业、乡村、校园,目前爱好者达到了一万多人。而今仍有“单刀赴会”“二霸争雄”“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面威风”8个曲牌名回荡在古老的霍州大地,享誉海内外,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沉厚重、粗犷豪放、不屈不挠、奔腾不羁的民族魂魄。

  整场比赛,8支锣鼓队的表演各具特色,恢弘的场景、威武的阵营以及选手的热情,和着激昂的鼓点轮番奏响时代强音。举办此次锣鼓大赛,为陈村千年古窑——霍州窑营造宣传声势,推动锣鼓艺术的传承创新,促进锣鼓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壮大发展,进一步弘扬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范韶华


头顶缠丝亮“绝活”

——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州莺歌

霍州库拔莺歌非遗传承人杨秦珍头顶缠丝指挥表演

  霍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就听闻莺歌曲调动听,舞健美,用头顶的缠丝来指挥整个表演队伍,可谓独树一帜。5月2日,记者来到霍州莺歌起源地——中国传统古村落三教乡库拔村,探究莺歌绝活背后的文化传承,果然名不虚传。

  伴随着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漫步库拔村,明清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色古香。“醉静谧乡村诗境、赏霍州库拔风情”“霍州库拔风情万种、非遗古村一见钟情”……霍州市首届莺歌大赛正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该市12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

  今年60岁的杨秦珍,是三教乡库拔村人,霍州库拔莺歌非遗传承人,被誉为优秀“缠丝达人”。1971年启蒙于第五代传承人陈希学,后同杨旺杰、杨秉戌、杨子生、杨丑有等人学艺。他身段唱腔俱佳,动作灵活俏皮,花鼓、唱腔功底都比较深厚,缠丝舞动灵巧,花鼓打击巧妙,动作优美舒展。

  “现在霍州莺歌保留下来的‘老东西’是唱腔中的‘硬调’,这些调子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如今在霍州,这种硬调只有库拔村的人会唱,其他村子里表演的都是‘软调’,是后来新增进去的。”说起霍州莺歌的起源,杨秦珍如数家珍,相传在北宋年间的一个元宵节前夕,霍州城内的一个大客店里住了许多天南海北的客人,在店老板的倡议和资助下,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能说的说,能唱的唱,能跳的跳,临时组成一班新的“红火”队伍,参加当地元宵节的“红火”大赛。他们载歌载舞一举夺魁,轰动了全县。当地有人就将其一一记录,组织村民排练,此后便年年表演这个节目。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地充实加工,遂成为现在流行的霍州库拔莺歌。

  杨秦珍是队伍中负责头顶缠丝的鼓手,缠丝是用软竹制作而成的,一圈一圈地缠绕在一起,是用来指挥、控制表演节奏的,可收可伸,可扭可摆,有耍头,有看头。因为杨秦珍要敲鼓,手没有办法腾出来指挥,所以就用头上的缠丝来指挥,其他的乐器手、跳舞的人,根据缠丝晃动的不同节奏来掌握自己的节奏。随着鼓乐响起,只见他头上的缠丝时而含苞待放,时而金蛇出洞,变幻莫测,堪称一绝。

  “莺歌是扭出来的,就算是鼓手也要有一系列的动作,一根一米多长的缠丝,全靠脑袋扭动时的力量送出去。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没有几年的历练是不行的。”杨秦珍说,霍州莺歌是将说、唱、舞融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程序分为三部分,即清场、走场和混场。“清场”主要以个人说唱为主。中间的“走场”以舞蹈和走队形为主。后边的“混场”以集体歌唱为主。

  “清场”由鼓手率领花身子、老娘、公子、货郎、小丑朝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圈,伞者在圈中一个人顺时针走小圈,即兴编词,说一些迎合人心的吉利话。接着伞者还继续唱几段,唱时采用“高调”,唱词也多是即兴而编,词变调不变。伞者演说完后,在最后一段唱词中“叫场”,也就是用唱词报名,换其他人进圈内表演。公子、货郎、老娘和小丑,轮流进入圈心进行说唱表演,最后再由伞者结束清场部分的表演,开始“走场”的表演:鼓手擂花鼓,舞动“缠丝”,一溜“花梆步”冲进圈内进行特技表演,如“漫头花”“黑虎掏心”“怀中抱月”“苏秦背剑”“大海捞针”等,并不时地带领大家走各种队形,如“蛇摆尾”“剪子花”“紫金编柱”“回荆州”“二龙戏珠”等。“混场”就是大家围着鼓手收成“一字”队形或者半圆队形,由鼓手起音扎调,一唱众和,或者齐声合唱,或者分唱、对唱、说唱,随曲而定。每唱一曲,变换一下队形,又唱一曲,如此反复几遍,最后由伞者上前说收场话,这样才结束全场表演,大家敲锣打鼓地朝另一场子走去。

  采访结束时,杨秦珍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霍州莺歌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库拔秧歌的传承人。相信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霍州莺歌一定会发扬光大!”

  记者 范韶华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