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坚持农业稳县、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

2021-05-12 09:54: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突出天然特色优势 做好现代农业文章

——永和县坚持农业稳县、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

人勤春来早,春耕春播忙。

生产托管,精耕细作。

秸秆捆草,变废为宝。

秸秆覆盖,花开如期。

永和梯田,风景如画。

标准作业,科学播种。

  “旱”——这个字横亘在永和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跨越它,才能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靠天吃饭”——这个词是常被永和百姓提及的词,它已经成了数代永和百姓的心结,只有破解它,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稳县。

  “我们承认落后,但我们不甘于落后。”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的一句话点明了永和县发展的客观现实,但一句“不甘落后”是这个山区县无数党员干部想要为县城谋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永和县提出要“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这句话为永和县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怎么建、如何建?

  一粒种 一棵树 一片田

  “我这玉米咋不行啦?”“种高粱能咋?”“‘晋糯三号’是个啥?”……永和县益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药海军心里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心里没谱,犹豫。但不想过这种靠天吃饭的日子,加上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工作,我寻思试试,最差能差到哪里去,大不了再把玉米种回来!”

  试种三年后,药海军乐开了花。“2018年的时候,每斤玉米价格是0.8元到0.9元,亩产七八百斤,每斤高粱价格是1.3元,亩产1000多斤,种一亩地高粱等于种两亩地玉米,我看这‘晋糯三号’,行!”

  试种了三年,推广了三年,玉米、高粱种植的小杂粮种植模式终于在永和推广开来。永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终于放下了心:“所谓不破不立,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要让老百姓对这片田地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我觉得这粒种子更像是一颗埋进老百姓心里的种子。”

  苹果树是永和的致富树,也是存活率较高的旱地果树。但近几年,这“一棵树”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种不活、种不好、种不了。”永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一句话概括了永和县苹果种植的问题,“山区县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种果树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这些人想要种果树,怎么办呢?”

  “规模小、品类多、发展慢。”华龙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红道出了自身企业发展的痛点,“空有一身技术,空有满手专业,没有空间施展,怎么成呢?”

  两个问题一合计,问题变成了答案,你有种植苹果树的意愿,我有种植苹果树的能力,强强联合,各取所需。

  按照“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基地,搞活一地市场,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华龙果业一头连着果农的小康,一头连着市民的健康,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本着示范带动的作用,在全县5个适应苹果生长的乡镇,建成苹果种植基地881亩:桑壁镇501亩、坡头乡均庄村360亩、芝河镇红花沟村20亩,其中挂果面积达300亩,年产优质苹果1000余吨,产值可达500万元。主要销往北京、广州、成都、南宁等城市。

  公司以苹果标准化全产业链服务为导向,严格按照“六统一”,即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环境监测方法、统一施肥用药方案、统一销售服务策略、统一管理制度的管理要求,所生产的苹果果实个大、果形正,色泽鲜艳红润,外表光滑细腻,口味酸甜适口。

  为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公司采用“公司+基地+果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科技管护、农资补助、订单农业、劳务用工、主体带动、收益分红等办法,带动全县果农增收致富。

  “这是果树托管的一种模式,企业办事,农民数钱,尽可能让老百姓利益最大化。”永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目前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也相当高。”

  在永和采访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听人提及“北方梯田”。在这里,你可以俯瞰壮美的大梯田。令人惊讶的是,这片梯田曾经是一片坡地。从2010年开始,永和县政府响应国家“坡改梯”政策,对坡头乡、芝河镇的12个村委44个自然村的土坡进行整治,总面积达309平方公里。经过综合治理,机修梯田67300亩,造林13.4万亩,坝滩联治5000亩,维修道路90公里。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在2015年最终修建完成,并且因为整改范围大、效果好,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林产业格局。尤其芝河源头精品农业园区,变坡地为梯田,保留了最完整的北方梯田农耕文化,成为全国“坡改梯”示范点。

  未来可期,不久后,永和梯田将被打造成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典型,成为一座弥足珍贵、不可移动的活态文物遗产宝库。

  农林牧果 相辅又相成

  “嘟嘟嘟……嘀嘀嘀……”在农闲时,永和县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秸秆打捆机在不停“劳作”着,每间隔10米,就会有一捆秸秆完成打捆。

  “整个过程像‘母鸡下蛋’。”永和县农经中心主任田华形容得惟妙惟肖,“你可不要小看这一捆一捆秸秆,到了农民手里,那都是宝!”

  永和县海拔高,通风好,光照足,有发展养殖业的天然优势,但是很多养殖户面临着饲料不足的情况,永和县宏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宏就深有体会。

  “往年的草料不够吃,外地回购增加了成本,一吨草料要七八百元,自从去年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后,永和县的秸秆得到了充分利用,养殖户不愁饲料了,我们经过粉碎、除尘、过滤后就可以用来喂养牲口,一吨饲料可以减少一半成本。”李宏说,“秸秆处理一直是农村的一个问题,现在农业托管以后,一亩地的秸秆能卖差不多200元,谁还舍得烧?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就能变废为宝。”

  李宏的合作社饲养了40余头夏洛莱大母牛,牛的食料以秸秆为主。苦于草料等生产成本过高,养殖规模发展较慢。“如果养殖规模扩大,还需要购买更多草料。”李宏说,“随着农、林、牧、果良性循环、互为促进的发展路径的探索,在本地就可以回收大量玉米秸秆,既避免了群众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还减少了草料成本,对养殖业发展非常有利。”

  在果树种植行业,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当年能保湿保温,来年能用作肥料,将来还可以调节土地的微生物含量,是非常好的肥料。”李永红介绍,“经过一年的观测,我们发现秸秆肥料中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补充耕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作用显著。”

  变废为宝的不止秸秆,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也成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料。“养鸡场今年安装了粪污一体化处理设备,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个人就能操控设备,节省了人力,处理后的粪便成了肥料,一吨可以卖800到900元,这又增加了养殖场的收入。”永和县春红养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穆春红说,“虽然这一套设备前期投入高,但后期效益好,可以实现长远发展。”

  一环扣一环,一环接一环。永和县通过秸秆粉碎、深耕、旋耕等机械运作,实现了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秸秆打捆作业,解决了当地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推广了林果树下秸秆覆盖,不仅能调温、保墒、抑草,还可以改土、增肥,恢复和增加地力。通过粪污处理一体化设备建设,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肥料,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循环利用。永和县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果高效农业循环经济。这是增加农民和农业收入、振兴现代农业的一条具有特色而又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托管 发力正当时

  永和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分散、条块地多,实施农业生产工作的难度很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正视困难,积极创新,探索出了“智慧监管+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托管“永和模式”,为当地和周边县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托管发展之路。

  “原来一到春种秋收的季节就发愁,一是孩子们都出去务工了,家里没有劳动力;二是土地分散,全是条块地,机械作业的师傅不愿意干。”芝河镇后桑壁村村民马金生说,“多亏了县里实施的农业生产托管,现在种地不仅省力、省时,而且还省钱!”

  54岁的马金生是土生土长的后桑壁村人,家有60亩土地,由于劳动力少等原因,“曾考虑让别人种,如果没人种就得荒着。”让他没想到的是,农业生产托管解了他的心头忧愁。

  永和县坚持把农业生产托管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一个平台来监管,两个结合促发展,三个统一保成效,四个环节提质量”的“智慧监管+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托管“永和模式”。

  为了解决永和农业生产托管存在的问题,县托管办工作人员与各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因地制宜,实施了“智慧监管平台”项目,通过该平台解决了“统计核实困难”“条块土地耕种面积难以估算”“托管主体与农民容易产生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土地耕作的有效数据会自动传输到电脑平台上,我们根据实际数据结算专项补助。”县托管办主任刘新莲指着不断增长的数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个智慧监管平台,我们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的难度非常大。”

  智慧监管平台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成效。该平台利用卫星定位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作业信息自动采集、综合计算方法等,随时通过PC客户端或手机APP,对合作社所有驾驶员的作业详细情况,进行全程监测。目前,永和县已在200台作业机械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安装作业模块478个,可全程监控机械作业地块范围、有效面积、作业轨迹等,并同步管理平台传回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在后台对自动生成的深耕、旋耕、机播、施药、机收、秸秆粉碎捆草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查看、监测、统计等,既保证了补助资金拨付的准确无误,又避免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各类矛盾,同时提升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刘新莲介绍,智慧监管平台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依靠人力对农机作业进行丈量统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状况,对推动全县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农业生产托管,要靠“龙头”带。这个“龙头”是新型农民,是龙头企业。决定托管服务优不优既要看带头人行不行,又要看龙头企业强不强。

  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过程中,永和县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开遴选,成为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5家合作社之一。

  “我家的耕地大多都是坡地,耕种困难,外出务工照顾不了家,在家种地遇到天旱收入又不高,多亏了县里开展的农业生产托管。”刘家圪崂村村民白立平介绍,“县里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后,中标的合作社需要招聘并签约一批农机手,由于爱钻研、肯动脑筋,有驾驶经验的我被聘到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一名农机手,农忙时耕地种田,农闲时在农机公司免费学习修理技术。”

  白立平成为农机手后,工作一天会得到200元的报酬,不仅耕种了自己的农田,还能从合作社获得额外收入。

  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后,不仅节省了众多托管农户的劳动力,推进了山区农作物种植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百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产出,还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白立平的转型是永和新型农民成长的缩影,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新型农民将投身永和农业生产托管的大军中,为永和县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在永和,越来越多的种植农户种地“不走寻常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农业生产托管托出了永和县勃勃生机的大农业,托出了永和农业转型的“艳阳天”。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永和县委、县政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农业稳县、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

  “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农户和贫困户打工、种地‘两头跑’‘两不保’‘增收难’问题。”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说,“我们要为全省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永和样板,继续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

  围绕既定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永和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正一步步从蓝图跃然现实……

  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牢牢抓住全省大力实施有机旱作农业有利契机,以园区化发展为载体、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农业农村改革为牵引,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优质、绿色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全面规划建设经济林、特色养殖、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园区,扩大规模效应。深入实施有机旱作八大工程,今年将重点打造一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力争完成1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任务,着力解决易地搬迁户、外出务工人员“两头跑”问题,实现分散农户与集约化发展的有机衔接,探索山区县农业生产托管模式。

  记者 乔卫东 安月琦

  图片由永和县农经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