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初心弥坚 襄汾大地沧海桑田

2021-06-19 09:50: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百年奋斗初心弥坚 襄汾大地沧海桑田

汾河生态治理襄汾段

万鑫达焦化全景

学生在汾城古镇文庙开展研学

邓庄镇“四好农村路”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夏收现场

唐人居非遗文化节现场

汾城镇北西城花椒种植基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成就闪耀夺目。从1930年,襄汾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邓曲党支部建立,党的星星之火,在这片1034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点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敢于斗争、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的襄汾儿女,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塔山赞歌、汾河情缘、姑射传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襄汾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推动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5亿元,比2015年增长1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52元,比2015年增长870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89元,比2015年增长4633元。坚持把推进“六新”突破、淘汰“两高”企业作为蹚出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具体路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坚克难,全面压减焦化钢铁落后产能,倒逼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以开发区为主战场,聚焦“六新”率先突破,发挥节能环保、特种金属材料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开展企业提标升级创A行动,建成了星原、中升、新金山等10家一体化智能平台监测装置,打造了光大焦化、大地华基、星原钢铁等一批环保标杆企业。实施近10万户农村居民和183个农村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清洁取暖改造,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退出劣V类,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2015年的8.26下降到2020年的5.78。

  民生改善得到新保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有效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县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6户3595人全部脱贫。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万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征缴率达100%,城乡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严管党治党得到新加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狠抓基层基础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一线有效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疫情防控期间,探索建立“三包”机制,成立4个城市临时党委、组建10个企业帮扶组、成立4个学校包联组,下沉社区、进驻企业、入驻学校,让党的旗帜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净化修复政治生态,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生活在这里更舒服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汾河的时候,晨练的市民们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家住襄汾县仁河小区的王女士,几乎每天都要沿着汾河跑上几公里,“现在这里更有城市的感觉了,生活在这里更舒服了。”

  滨河公园建成后,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求,同时为城市风貌亮化增辉。

  漫步在北大街,高楼林立,设施齐全,散发出浓浓的现代化城市气质。“违章搭建被拆除,雨污管网分离开,臭水沟被埋在地下,人车行道分离并进行了提档升级,成了一道风景线……”说起变化,居民韩先生如数家珍。

  近年来,襄汾县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围绕全市“一市四区”总体布局,提出了“东提、西扩、北推进”的大县城建设思路。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启动河东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集中供热扩容改造,补充河西热源,提高城市供热保障能力;完成河东文体广场建设,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景观工程,加快推进滨河公园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完成15个住宅小区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住品质,保障住房需求;建设智能化城市管理平台,扎实推进靓城提质“三大行动”。加强城区建筑立面风貌管控,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打造精品示范街;科学设置停车位,优化出行环境……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十四五”期间,襄汾将按照建设临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24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目标,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拉大城市框架,打破城市边界,向北拓展空间,建设以滨河路为中轴,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商业服务、宜居康养为一体的城北新区,疏解、承接、延伸临汾的城市功能,努力为全县人民营造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

  绿色翅膀成就行业领跑

  夏日时分,走进位于襄汾县南辛店的光大焦化有限公司厂区,绿树环绕,鲜花满园,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让人对焦化这个行业的认知瞬间颠覆。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一个拥有120万吨洗煤、150万吨干熄焦及配套干熄焦余热发电、15万吨甲醇和5万吨合成氨生产规模的焦化企业。

  “我们现在是全国焦化示范企业,这在全省是首家,全国第二家。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让公司在一步步的转型升级路上越走越稳。”说起企业20多年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王俊亮介绍。

  王俊亮的底气和信心,来自于这些年,企业深入实施的生态环境深度治理,使企业旧貌换新颜,为企业行业领跑插上了一双绿色翅膀。

  近年来,面对环保重压、安全管理、技术转型等多重“紧箍咒”,襄汾县坚持政策“倒逼”和精准服务双加力,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认清形势、积极作为,着力做好转型提质大文章。光大焦化公司坚定扛起生态环保大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时不我待的自觉,先后累计投资8亿多元,完成了工业物料堆场全封闭、干熄焦项目、在线监测系统、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化产系统VOCs治理、厂区绿化美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多个环保治理项目,实现了“焦化厂区”变“旅游景区”、“冷工厂”变“园林厂”的华丽“变脸”。

  绿色转型升级的美丽蝶变,实现了企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20年,企业生产总值超过34亿元。近五年,累计贡献税收12.39亿元。成为全国首家焦化行业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节能工作先进企业、蓝天碧水工程先进企业。

  “通襄路”上致富记

  “今年这樱桃卖得太畅快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来采摘的人一波接着一波。一家老小、或几个朋友,襄汾开车十来分钟就到咱这里了。多亏了这条‘通襄路’,真是太方便了。”聊起今年樱桃园的收成,襄汾县南贾镇下尉村果农任如意心情大好,时刻不忘夸夸村口那条柏油路。

  下尉村地处汾河岸边,地肥水丰。虽然离襄汾县城的直线距离不到4公里,但几年前,因为山坡的阻隔,村民出行总得绕道西尉、大柴、荀董几个村,多跑十几公里,得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襄汾县城。

  “要是遇到下雨、下雪天,那就更麻烦。收菜、收玉米的客商都不愿意来,嫌路不好走,这都成了全村人一块心病了。”说起以前的路,该村党支部书记杜铁寅介绍。

  因为路,姑娘不愿意嫁进来,年轻人都往外边走,人都留不住,更别说发展经济。没有路,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办法修路,下尉村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心病还得“新路”医。2019年,襄汾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铺开,下尉村的通村路纳入进来。听说要修路,村民们不用动员,便积极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3天就筹集了6万余元,义务投工投劳,把排水管道和路基的铺设完成。

  2019年9月,一条长3500米、宽4.5米的通村路终于通车了。从下尉到襄汾县城的车程,缩短到十几分钟。村民们把这条路亲切地称为“通襄路”。

  “路通的那一天,几乎全村人都来了,围在路边,都是高兴的。那场面,多少年少有。”杜铁寅说。

  路通了,心气也顺了,干劲更足了。“现在收货的人直接过来拉上就走,省了时间,少了运费,赚得也能多点。车子直接开到地头、大棚前,方便多了。明年再发展几个大棚。”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程满良又有了新计划。

  据统计,襄汾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四好农村路”619公里。随着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的贯通,“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多种发展新模式也应运而生,积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能。


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襄汾篇章

日新月异的襄汾县城 李现俊

果红

菜鲜

鹅欢

菇美

瓜甜

椒香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篇章。“十四五”期间,襄汾县将以打造临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为牵引,建设工业转型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优质教育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六新”发展实现突破,文旅、教育、新兴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支撑,具有襄汾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确保资源型经济转型出雏型。到202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效应逐步显现,区域发展战略地位持续增强。“放管服效”改革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高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35年各项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围绕打造建设工业转型示范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加快“富氢低碳冶炼”“特种金属材料”和“能源梯度利用”3个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办理永固协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实施中升钢铁100万吨高速线材、155吨炼钢转炉及配套工程项目,发展精品特种钢;完成万鑫达焦化年产168万吨6.25米捣固焦项目前期手续,加快发展大机焦,争做全国焦化行业的引领者;按照联合集群、改造提质、创新增效、做大做强的原则,整合重组全县铸造产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入驻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园区;以诚荣年产2000万件汽车零部件项目为引领,全力打造富有襄汾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朝着100万吨产量、100亿元产值的发展目标迈进;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引入山西翼辉能源生物质发电供热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山安茂德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培育新兴产业,新建5G基站75个,实现城区5G网络全覆盖;发展新材料,加快建设合金软磁项目,年内建成投产;争取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权,建设华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实施利源中天隔热管道项目。强化项目支撑,重点实施好8个十亿元以上、5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竣工达产率走在全市前列。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三个机制,“四个一”改革,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发展“30条”“23条”措施,加强中小微企业精准帮扶,今年新创办中小微企业1000家,培育“小升规”企业12家。

  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紧盯临汾主城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粮袋子”,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临汾市的“主食厨房”“优质食用菌基地”“肉蛋供应基地”;拓展农业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农业示范观光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推进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推广“农业生产托管3+1”模式,建设3个森林乡村和20个园林绿化村,实施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8000座,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围绕打造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启动文物数字化工程,加强文物资源保护。以建设陶寺、丁村、汾城“一城、一村、一镇”核心景区为统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推动唐人居、荷花园、丁陶风情街创建3A级景区,支持星原、万鑫达完成3A级工业旅游景区建设,完成县博物馆布展;加大文旅推介力度,提升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围绕打造优质教育先行区,打响“学在襄汾”教育品牌。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优化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加快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健全学前教育保障体系,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教育的综合实力。

  围绕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围绕全市“一市四区”总体布局,完成河西9.27平方公里的城市总体设计;建设以滨河路为中轴,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商业服务、宜居康养为一体的城北新区,融入临汾“半小时生活圈”;完成河东文体广场建设,启动三跨桥和龙山路西片区改造,增强老城区活力;加快实施丁陶大道南延、尧风三街西延工程,启动国道108线改线工程;持续推进悦荣园、盛世丁陶等15个住宅小区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重点围绕“一老、一少、一青壮”全生命周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襄汾县古城镇关村,“银杏路”“海棠路”“红叶路”“樱花路”,干净整洁,姹紫嫣红。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一幅人在绿中行、景在身边留的夏日美景。

  村级污水处理厂、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甚至还有24小时服务的银行ATM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生活在关村,和城里没什么两样。这多亏党的好政策,还有村里一班人的努力,咱村有一个好班子、好班长。”村民们高兴地说。

  如今的关村,已经脱胎换骨,拥有国家级文明村、国家级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级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国家级森林乡村等众多金字名头。

  说起几年前的关村,一个垃圾随处可见,学校里老师比学生多,村民吃水都难以保障,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的村子。2014年,30出头的王晋刚,放下经营多年的企业,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生在关村、长在关村,一定要让关村变个样。”怀揣一腔热情,带着一份坚定,王晋刚开始了他的“关村之变”。

  抢抓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契机,王晋刚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探索乡村治理路径,将全体党员划分成产业发展、村务监督、应急联防三个功能型党小组,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逐渐成为让关村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村内环境,党员干部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了寻找一个致富的产业,党员亲自“试水”,卖过羊汤、种过苹果……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关村最终“入手”了冬枣项目,并确定为集体经济产业,探索运用“支部引领+公司运作+合作经营+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建成高标准冬枣大棚30座,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

  关村也在一步步实干中,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享誉一方的美丽乡村示范。

  “我们未来还要建设自己的住宅小区、高标准的中学,发展更多适合本村的产业……”王晋刚说,因为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这些年正在做、正在谋划的事情。

  关村的变化,只是襄汾县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襄汾,美丽乡村建设的“涧沟实践”“南高模式”“燕村样板”“丁村路径”……正在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一个个方向标。

  农民合作社“香”了农民

  6月份是晋南小麦夏收的时节,作为襄汾县鑫盛丰联合社的理事长,贾宝胜最近正在组织人员对7.9万余亩小麦进行收割。“机器翻耕、播种、无人机打药、机器收割,合作社都是机械化,人只负责操作就行了,不像以前,一家几亩地都是靠人力耕种。”

  更省心的还是入社的农户。

  2018年赵康镇北柴村的赵吉虎就把家里的地全部交给合作社托管。“家里负担重,几亩地的收入不够花销,出去打工吧,浇地、打药、收割都得回来。现在,合作社有‘一条龙’的服务,只需交纳一些服务费,剩下的都不用操心了,麦子熟了直接送到面粉厂,玉米熟了直接送到家里……”

  现在,他专心经营着一家餐馆,但土地的收入一点也不少。赵吉虎算了算,虽然支付了一些服务费,但是一年算下来,跟之前的收入差不了多少,甚至比之前还多点。

  原来,之前赵吉虎购买种子、化肥、雇人收割都是市场价,而合作社因为有规模优势,在各个环节都能拿到“团购价”。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根据农作物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不同需求,缺什么补什么,需要多少补多少,既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又节省了开支。优质、优价,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农业经营的综合效益提高了,成员也因此得了更多“实惠”。

  目前,襄汾县的农业合作社有1300多个。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社组织小农户“抱团”闯市场,不仅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率和收益,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加旺盛的活力。

  中医世家的坚守与传承

  5月26日,西贾乡东南李村的中医馆里,李绍斌大夫正在接待一位30年前的烧伤病人段配龙,他几经周折来到这里,只为当面感谢。

  “那年我的右腿被大面积烧伤,幸亏老中医李大夫,腿才能保得住。”段配龙口中的“李大夫”是李绍斌的母亲,多年来,他一直记着这份情。李绍斌所在的西贾乡中医馆是襄汾县9个中医馆之一。

  这些年,像段配龙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向“李大夫”表达感激的人不在少数,不过这“李大夫”,有时候是李绍斌的爷爷,有时候是李绍斌的母亲,有时候是他本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大夫”们对皮肤烧伤的治愈效果。

  李绍斌的爷爷李国良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他研制出一种能够活血解毒、去腐生肌的药膏,对烧伤、褥疮等伤口的愈合有独特的疗效。爷爷把医术传给了母亲,母亲又传给了李绍斌,70多年来,他们以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

  李绍斌看过无数个病人,有的见了面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但有一个病人他至今都能叫出名字,叫卫海建。当时那个孩子只有七岁,一场车祸导致孩子的脚后跟被“削”去了一大块,深到见骨,伤口严重溃烂,当时医院给的建议是截肢,孩子的家长找到李绍斌,不希望孩子小小年纪就没了一只脚。当时有人劝他不要收,因为他主治的是烧伤,万一看不好,会坏了名声。李绍斌不这么认为,那个孩子只比他的儿子大一岁,对于家长的心情他感同身受,愿意冒险尝试。

  因为孩子家在吉县,为了减少往返的麻烦,也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他把孩子留在家里,在他的精心看护和治疗下,几天后,孩子病情开始有所好转,创面逐渐反红。一个月后,孩子的脚后跟又奇迹般地“长”了出来,虽然没有原来的“饱满”,但保住了脚,也就意味着孩子能以一个健全人在社会上生活。李绍斌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经常会去外地学习,时代在发展,中医也要随着发展,我们不能只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李绍斌说。爷爷传下来的方子虽然疗效显著,但药物在患处涂抹之后,有一定的刺痛感,且不容易保存。李绍斌不断尝试着进行改良,他希望在减轻病人痛苦、治愈伤口的同时,让疤痕更浅更小。如今的药膏已经是他们研制的第四代药膏——东南李烧伤生肌膏,消肿止痛作用更好,患者涂抹后几乎不会感到任何不适,膏体更容易涂抹和保存,对于深二度的烧伤,皮肤愈合的时间由原来的20天左右,缩短至12天左右。2017年,东南李烧伤生肌膏获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绍斌继承了祖辈的医术,也将医者仁心传给了下一代。

  从小耳濡目染,儿子李永建看到父母对病人像对亲人一样,也感受到病人在治愈后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主动选择了从医,工作头一个月,就得到了领导和病人的双重认可。2018年也和父亲一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随着襄汾县不断拓宽中医学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升途径,全面创建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乡村中医馆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县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现已有省级老中医2名,市级名中医1名,市级优秀中医人才3名。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正在朝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行列迈进。

  “我感到,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能为中医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服务父老乡亲,我会一直在路上。”说起未来,李绍斌自信中透着坚定。


  文图由襄汾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