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域整洁、村容美观、乡风文明,新时代的襄汾乡村,展现出一幅美丽宜居的动人画面。
为乡村振兴奠基
——襄汾县农村“治六乱、树三风、达四美”专项行动掠影
核心阅读
襄汾县投入1130多万元向一线投入,每个乡镇打造1个交通大循环、1个村庄小循环。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积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全力攻坚、全域治理、全民参与,一个多月时间,襄汾累计投入人力8.5万余人次、设备3000余台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10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9000余吨,整治乱堆乱放、乱贴乱画4500余处,美化沿街建筑立面18000平方米,一类村占30%,二类村占50%,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乡村大牌楼,有气质更有颜值
绿化空闲余地,扮靓美丽乡村
建立长效机制,全县垃圾收集储运系统正常运转
拆除危旧建筑,清除安全隐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今年以来,襄汾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策部署,5月31日,召开农村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树立良好家风、文明村风、淳朴民风,达到沿线整洁美、田园风光美、街巷韵味美、庭院环境美目标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印发了《襄汾县农村“治六乱、树三风、达四美”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一年集中攻坚、两年精细打造、三年全面深化”规划,成立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所有县级领导干部下沉包联乡村推进专项行动、13个乡镇和31个县直部门的工作职责,组建“整治办”和五个工作小组,党政齐抓、乡镇为主、部门联动、条块结合、户户行动、人人参与、共抓共治,一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战在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正式打响。
道路是通向农村的窗口,
襄汾把路域环境整治作为
专项行动的重点
全县路域环境专项整治会议不定期召开,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1130多万元向一线投入,每个乡镇打造1个交通大循环、1个村庄小循环。
古城镇把指挥部设在襄台线上,7.8公里的道路被分成8个标段,分别设立工作专班,干部们对道路沿线的“脏、乱、差”等现象和不文明行为,逐村、逐段、逐户进行整治;南辛店乡以襄台线路域环境整治为抓手,党政班子分别带队在乡域内襄台线公路两侧村庄进行抽检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解决,对整改不到位的现场督促;邓庄镇以滨河路、108国道、旅游路沿线各村为重点,打造滨河路—108国道—邓浪线—旅游路—赵四线镇域循环圈,机关干部、各站所工作人员、各村干部群众深入一线,对沿线道路两侧小摊点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建筑生活垃圾等进行集中清理;贾庄村“两委”干部分段负责霍侯公路沿线的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文庙巷、育才路、文明路、和谐街、中心路等73条被重新命名的街道形成了村内小循环,为村民出行和运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网络。
路面整洁、路肩整齐、标志明显、无占道经营,临夏线、襄台线、108国道等公路样板被高标准打造出来,襄汾全县的路域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村容村貌提升是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的装扮工程,
襄汾下大力气给乡村换新颜
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都是整治的重点区域,襄汾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积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引导村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环境整治。
新城镇把“六乱”整治当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以陈郭村、丁村、邓曲村三个省级文明村,镇域内霍侯路、陶寺旅游路、赵四线等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全镇整治线路,点带线、线扩面,直击“六乱”痛点;大邓乡召开以“查不足、补短板、促提升”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六乱”专项整治现场观摩会,机关干部和村“两委”主干50余人听汇报、看成果,逐村观摩11个村,重点查看各村的主干道、小巷道、河道、房前屋后杂物清理等情况,“望闻问切”查找各村问题,“靶向精准”提出整改方案。各乡镇的有效做法切实带动了“治六乱”整体工作提升。
拥有国家级文明村、国家级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级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国家级森林乡村等众多金字名头的古城镇关村,在支部书记王晋刚的带动下,坚持“以人为本聚民心,以村为荣谋发展”,拆除私搭乱建、整治乱堆乱放,创建了美丽宜居示范村。这里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村级污水处理厂、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24小时服务的银行ATM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南高村探索出的“南高模式”也显现神通,安装美化260个花池,新建一座供水塔,实施2000米主街道大暖、供水、排污管道改造工程,建立卫生长效机制,每天定时收集村民生活垃圾,硬化道路5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安装高清星光级安防监控设备57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涧沟实践”让涧沟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拆除违章、破损建筑、残垣断壁,清除破旧广告牌、小广告,清运陈年垃圾,整村改厕,栽植樱花、木槿、海棠、石榴、柿子等花果树木300余株,建成5条“花果街”,打造田园村庄。
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干净整洁;曾经满是杂草的街巷两旁,如今红花飘香、绿树摇曳……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助力襄汾乡村全面振兴。
硬化道路,植树增绿,乡村从此换新颜
硬化街巷道路,减少扬尘污染
美化街巷边角,处处皆是风景
“煤改电”“煤改气”强力推进,让乡村干净整洁环保
要颜值,更要有气质,
在专项行动中襄汾注重
乡村文明建设
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气质。
晋商领袖刘笃敬的故里——南高村,出版发行了《南高刘氏图藉》,刷写村史、人文宣传壁画2300平方米;素有“尧师故里”之称的席村,曾经“灰头土脸”的水泥墙被粉刷成美观的文化墙,席村村名由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金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如同会说话的教材给予村民知识,扮靓席村精神“妆容”,每晚播放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红色电影,激发了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涧沟村建设了高标准彩色文化广场、古建文化墙、农民公园,打造了乡村图书馆、文化书屋,开展星级文明户、模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选树优秀典型,打造和谐善治的新农村;贾庄村精心打造法制建设、精神文明、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等主街道,举办“画说党史、书写辉煌”书画展,教育引导村民向好向善。
全力攻坚、全域治理、全民参与,一个多月时间,襄汾累计投入人力8.5万余人次、设备3000余台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10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9000余吨,整治乱堆乱放、乱贴乱画4500余处,美化沿街建筑立面18000平方米,一类村占30%,二类村占50%,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非一日之功,建设宜居乡村任重道远。襄汾,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群众满意标准,高位推进,统筹谋划,扎实推动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真正让农村生态“靓”起来、环境“美”起来、颜值“高”起来、乡风“好”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李洁 郭凡)
图片由李康 张生腾 李现俊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