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召开2021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调度会议
庞明明出席并讲话 赵晨伟主持
会议现场
8月18日,古县召开2021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调度会议,就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进行安排部署,并向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牌。县委书记庞明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晨伟主持会议。县领导赵贤慧、张亚丁、周兴、李军伟参加会议。
庞明明在讲话中说,守护“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事关古县发展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全县上下要以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为牵引,进一步提升古县的知名度、外向度、美誉度。要紧绷创文之弦,增强创建紧迫感。抓好“国”字号荣誉,擦亮“国”字号招牌,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巩固深化文明创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创建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及时沟通、随时调度,齐心协力打好创文工作攻坚战。要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创建执行力。用心经营城市、管理城市,做好城市的“管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督导、强化落实,明确“一把手”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承担责任”的原则,转变作风、深入一线,带着干、领着干,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完善制度机制。要紧盯关键环节,守住创建底线。复评迎检已进入倒计时,要进一步激发干劲、担当作为,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保障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赵晨伟在主持会议时说,创文复评迎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抓实关键环节,确保顺利通过测评。要根据省、市、县委的安排部署,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工作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抓重点拼细节,对标对表、精准发力,对“看得见”的问题立即整改,对“想得到”的短板同步提升,对“有可能”的弱项尽力补齐,争取多得分、得高分。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主动配合,自觉做到“分内的事认真干、交叉的事主动干”,做到在岗位、在状态、在现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向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贤慧就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关于创文实地点位第三方明察暗访反馈视频。住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交警大队、岳阳镇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会议还向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财政局、税务局,荣获全国文明村的北平镇贾寨村,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的刘红丽进行了授牌和颁奖。
激活应急体系 织密织牢防控网
古县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最严措施加强重点区域排查管控,联防联控,确保排查全方位、防范无死角。为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筑起安全屏障。
开展“三美两强” 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古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县委“1234”工作重心,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因村施策、稳步推进、全面提升”的基本原则,开展“家园美、生活美、风尚美、支部强、产业强”的“三美两强”建设,计划利用5年时间对全县73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进行全面提升,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家园美”。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建立垃圾处理、日常保洁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路、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因地制宜打造“小微景观”和乡村游园,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庭院是景点、村庄是景区、沿途是风景”,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生活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更好落实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政策,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风尚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评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强化乡村治理,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支部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好阵地,建强队伍,建优机制,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基层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以党建统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产业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走“特”“优”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乡(镇)有主导产业、村(社区)有富民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发展格局,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为确保“三美两强”建设顺利实施,古县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组,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大资金保障,做好资金投入政策衔接,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至3000万元,用于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严格考核奖惩,树立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和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形成强大正向激励。
钱家峪 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鸟瞰钱家峪村
走村串户探振兴。来到古县美丽乡村示范村——旧县镇钱家峪村,马路两旁绿意葱茏,悬挂的党旗和国旗宣传牌,庄严醒目。敞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平整的文化广场、整洁的联排民居、统一的红色大门,吸引记者走进村民郭君梅、孔麦花、范德明院落里和他们攀谈。庭院鲜花盛开,室内窗明几净。“好着呢,好着呢,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着呢。”“今天我包的饺子,在我家吃饺子吧。”热情朴实的乡亲留给记者浓浓的乡情。
从范德明院里走出来,仔细浏览联排民居古典灰墙上精心制作的红色宣传牌,边框点缀充满艺术气息,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谐邻里”,彰显着乡村文明和老百姓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行走在这里,很难察觉出城乡之间的边界。钱家峪正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生态宜居 提升乡亲们福祉
古县县委、县政府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因村施策、稳步推进、全面提升”的基本原则,利用5年时间对全县73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进行全面提升。古县作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是全市“颜值”与“气质”俱佳的城市代表。钱家峪可以说是古县示范村的代表,或者说是缩影。庭院是景点,村庄是景区,沿途是风景。
改善生活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钱家峪,处处能看到美丽乡村的印记:路边绿化带含翠吐芳,砖路沿石都是城市化标准,村民房前屋后杂物摆放规范,村内空坪闲地绿意盎然,主次干道看不到一点垃圾,家家都是美丽庭院。舒适的人居环境,倡导移风易俗的文化墙,干净整洁的休闲广场,让村民们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胜军自豪地对记者说:“讲文明树新风在我们村绝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村没有人随便倒垃圾扔垃圾,都很自觉送到垃圾回收站。乡亲们都很珍惜环境整治后的新面貌。近年来,我们村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投资500余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小院落、小民居、小巷弄、小水井等修缮一新。我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村的品牌,也是一个村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我们以打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抓手,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田园风光与民俗风情有机融合,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走,我领你在村里多转转多看看。可以说我们村户户都是文明户,人人都是文明人。”
综合治理中心、人大代表活动站、党群活动室、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村民见到记者都热情地打招呼。钱家峪村有一支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和一群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党支部班子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平安建设、“六乱”整治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曹胜军介绍,“我们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开展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提升行动,围绕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四个基本’要求,既抓硬件建设,又抓软件配套。按照‘一墙两站六室两中心’标准,梳理整合阵地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在曹胜军的带领下,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村外一片沟壑改造的高标准良田,玉米、谷子、高粱长势喜人,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民发展的新图景。
产业富民 叫响农业发展“特优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钱家峪村共有223户918口人,这里沟壑纵横,但水土条件好,以玉米、杂粮、核桃、中药材为主导产业。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村“两委”主干带头调产,先行先试,积极发动,全村种植传统作物玉米3500亩,优种核桃2000亩,特色小杂粮2000亩,优质药材1000亩。特别是绿色谷子生产基地2016年曾被农业部评为“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名优特新农产品”。钱家峪村气候宜人,水土条件好,适宜核桃树生长,全村现有核桃树45000余株,多年来一直
坚持推广标准化核桃树生产技术规程,成立由2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核桃综合管护合作社,确保2000亩核桃产量实现稳增长。
为了增加收入,本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立体种养思路,与古县溪谷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核桃+中药材”林下经济模式,形成700余亩柴胡、远志药材基地。与古县金米香系列产品加工厂合作,发展“核桃+小杂粮”林下经济模式,形成2000亩的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对于一些地块较小土地,发展“核桃+蔬菜”林下经济模式,共种植辣椒、土豆、红薯500余亩。让老百姓增加了“绿色收入”。2020年度钱家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4元。
项目带动,产业富民,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6月村委筹措资金70万元,建设了一座100千瓦的光伏电站,目前累计年收入32万元。2018年打造百亩现代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2019年,结合乡村旅游,探索QQ农场蔬菜种植;2020年,建成百亩产业示范区;2021年,推广“核桃+中药材”发展模式,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实现了集体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曹胜军带领村委班子不断创新经营体系,让更多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此建立“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5+2”发展模式,形成了股份合作与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合作组织与广大农户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钱家峪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使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不断攀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坚实的发展步履,郁郁葱葱的田园,诗意般的风光,生机勃勃的业态,让村民和曹胜军心里充满了喜悦。
乡贤带动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钱家峪村的发展离不开乡贤带动。在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丁玉萍为代表的乡贤,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真金白银,不断释放发展红利。改造高标准良田2000多亩,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建文化广场和绿化带,硬化全村庭院,建设乡村基础设施,使钱家峪村庄面貌和农业生产大变样。
钱家峪村通过抓环境,把文明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和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相融合。通过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通过抓载体,丰富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积极开展文艺汇演、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钱家峪村党支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推行党建工作“五化”,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对标,整体提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钱家峪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委组织部、临汾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被临汾市委宣传部授予“文化示范村”,被古县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乡村发展快起来美起来,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在钱家峪村,记者感受到了乡村美起来以后老百姓那种春风化雨般的甜蜜。
记者 胡丽丽
文图除署名外均由古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