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紧产业“牛鼻子” 鼓起百姓“钱袋子”
——吉县柏山寺乡白米村产业发展纪实
白米村的黄花菜试验基地
村民张俊彦在果园里种植的金丝皇菊
眼下正是黄花菜成熟的季节,在柏山寺乡白米村黄花菜试验基地,10余亩黄花菜迎来盛花期。碧空之下,金灿灿的花朵随风摇曳,园主刘治国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黄花菜,田野间花香四溢,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刘治国去年利用旧窑洞复垦的10亩土地试种黄花菜,预计今年可采摘鲜菜5000公斤以上。刘治国一边侍弄着手里的黄花菜,一边说:“摘黄花菜就是摘这种没有开花的花蕾,开了花的加工起来比较麻烦,要这样拧一下才能晒干,不然晒干后就乱了。”谈起黄花菜的收益,刘治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这一个花期下来(每亩)能采600公斤鲜花,制成100公斤干花,这样下来一亩地能收入四五千块钱。明年将进入黄花菜的丰产期,预计比今年还要翻一番。”
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上精心的管理,这10亩黄花菜还没进入丰产期就给他带来了惊喜,按照每公斤干花60元的市场价格,收益非常可观。黄花菜需要及时采收,这也让附近农闲的村民多了一份务工收入。
正在田里忙碌的村民冯爱只说:“这几天村里农活不忙了,果袋套完了,我就来帮治国摘黄花菜,一上午能摘25公斤,挣50元工资,能贴补不少家用。”
黄花菜是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配菜,它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黄花菜成活率高,一次种植可采收多年。新鲜的黄花菜蒸熟晒干后,就可以走上市场,良好的收益也坚定了村民们发展黄花菜产业的信心。
在附近搞养殖的张敬琴看到黄花菜长势喜人,也跃跃欲试,来黄花菜试验基地了解,“我想了解一下种植黄花菜的具体情况。要是效益好,明年我也栽。我家农地离自家的猪场近,给地里施粪、浇水都方便,种黄花菜应该没问题。”
黄花菜只是白米村发展特色小产业中的一项。在旧村复垦、果树拔老换新的空档期,如何尽快让村民增收、产业发展就成为村里亟待解决的难题。村委经过多次研究、外出考察、咨询相关政策,决定发展特色小产业,发动村里的年青党员、返乡创业党员、致富能手等先行先试,打造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村委会主任冯元珍介绍,“我们白米村主要产业以苹果为主,有1680亩,有一部分果园树龄偏大,效益低。现如今,我村通过发展烤烟和黄花菜、连翘,现在效益不错。”
在村民张俊彦的10亩果园里,一株株金丝皇菊枝繁叶茂,长势良好。老人说,等到10月份,每一株都能采摘四五十朵商品花,他现在精心管护、悉心除草,期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张俊彦介绍,自己原来的果树已经有40年树龄了,收益不行。今年换栽了小树,种其他的农作物对小树会有影响,通过支部领导带领他们去外面考察和咨询专家,了解到种金丝皇菊没有问题,于是就种了这个,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村民李茂发是白米村的致富能手,响应村里号召,他家的30亩土地都栽种了烤烟。一望无际的烟田绿油油地铺展开来,硕大的烟叶格外翠绿,看着这一片片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李茂发喜上眉梢:“我们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发展经济产业,我种了30多亩烤烟,好的话一亩收入5000元没问题。”
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发展,白米村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如今的白米村处处干净整洁,水泥路村村通,家家树绿花红,人人把致富的幸福喜悦写在了脸上。
村民刘栓森高兴地说:“我们白米村在近几年变化挺大,路也修好了,水、电都通了,好多人家都盖了新房,这都得益于白米村产业发展。老百姓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呢!”
近年来,白米村积极探索以苹果产业为主导,黄花菜、金丝皇菊、新型烤烟、连翘等小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产业示范园带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谈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冯元珍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牵紧产业‘牛鼻子’,在老果园改造、引进优种草、畜牧发展方面进行探索试验,让我们白米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车晓云 胡月 文/图
一名村医的真情坚守
——记吉县壶口镇南村坡卫生室医生陈殿良
陈殿良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为村民检查身体
一个小小的医药箱,一间不大的卫生室,便是村医陈殿良的全部“家当”。2000年,19岁的他回乡任职村医;2021年,40岁的他仍然奔走于村民农户之间。21年,他扎根山村,情系村民,温暖山乡;21年,他白衣执甲,上山下田,守护一方,他是乡村防疫的“宣传员”,更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2020年12月,他被山西省基层卫生协会评为“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表现突出”个人;2021年5月,他所在家庭医生团队被临汾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家庭医生优质服务团队”荣誉称号。
始于孝心 秉承“父愿”从医
陈殿良出生在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亲都是朴实的务农人,日子虽然贫苦,但一家人在一起也其乐融融,父亲坚持供他和弟弟妹妹三人上学,他常说:“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殿良读初三那年,父亲被查出骨癌晚期,他回到家陪母亲一起前往亲戚家借钱,凑了10000元带父亲去市级医院就诊,却因治疗效果不佳被医院劝回在家疗养。恰逢中考的他,被父亲的重病和家庭的外债压得喘不过气,成绩一落千丈。眼看着同龄人都在田间帮父母干活,陈殿良再无心学业,一时有了辍学务农的心思。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说:“我和你妈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你必须把书读下去。去学医吧,毕业后回来帮村里人看病,大家再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需要跑10多里地找大夫了……”父亲沉默了,一家人都哽咽了。
带着父亲的嘱托和母亲东挪西凑借来的1000多元学费,陈殿良走进临汾卫校开启了学医之旅。虽然心里十分牵挂父亲的病情,但他更明白自己身上背负了父亲的期望。1999年7月,陈殿良完成学业回到吉县人民医院实习,离家近了,他一调休就回家照顾父亲,但父亲还是在当年的9月份离开了人世。2000年实习结束后,他秉承“父愿”回到壶口镇南垣村当了一名村医。
转眼间,21年已经过去了,就像父亲希望的那样,陈殿良在村医岗位上帮助乡亲们解决了头疼脑热问题,也帮一些大病患者及时诊断出病情,在紧急关头为一些危重患者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的秋天,村民段得生带着他12岁的女儿来看病,经检查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按惯例询问患者家族过敏史后为其静脉输入青霉素注射液。经询问段得生,他的家人均无青霉素过敏史,陈殿良就给患者做了皮试进行观察,但在大约3分钟的时候,患者便出现了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呕吐等过敏反应,他当机立断给患者注射了肾上腺素,并打电话请求壶口镇卫生院医生支援,经过抢救,患者终于脱离危险……在之后的从医经历中,类似这样的紧急情况也时有发生,但他却从未想过退缩,这激励他更加刻苦钻研和学习。他说:“只有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和病案,才能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才能让村民不出村就能把病看好。”2017年,鉴于陈殿良急救和处理突发疾病经验丰富,镇卫生院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将他调到南村坡卫生室,兼顾景区医务工作。
执于初心 满怀“敬仰”入党
陈殿良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喇叭经常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他没事时就喜欢哼唱两句。
讲起自己的入党故事,陈殿良满眼都是敬仰之意。虽然他从小就非常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求学就医路上,他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直到成家之后去拜访妻子的姥爷,姥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红军,陈殿良很喜欢听他讲述部队生活和保家卫国事迹。2017年,怀着对姥爷的崇拜、对共产党的敬仰,陈殿良坚定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3年的考察,他终于在2020年6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的喜庆。大年三十,陈殿良便跟随村委人员对本辖区内外出返乡住户进行逐一排查登记,每到一户他都耐心地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并为大家示范洗手、佩戴口罩的正确方式。排查结束后,发现没有武汉返乡人员,陈殿良松了一口气,但作为预备党员的他,却没有松劲儿。大年初二,当他得知壶口镇卫生院要配合县交通局在临吉高速壶口收费站设立卫生检疫站时,便主动请缨。经院领导同意后,陈殿良以第一班值守医护人员的身份赶往了检疫站,他站在寒风凛冽的路口,认真排查过往车辆,为司乘人员测量体温。疫情防控期间,他一直坚守前线,从未喊过苦和累,他说:“只要能保一方平安,再苦再累都值得”。随着排查的深入,他越发感觉到疫情形势的严峻,为了能给前线的医护人员省下一套防护服,每次换班人员来交接,他都请求再值一轮。最后,在镇卫生院领导强制命令下,他才“不情愿”地脱下了防护服,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值守了3天。
预备党员期间,他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勇担重任。2021年6月,他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在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里,他这样写道:“能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这是我一生的荣幸,我要向战争年代为国家兴亡、民族解放贡献毕生精力的革命先辈们学习,向模范共产党员学习,一辈子不忘党恩,一辈子跟着党走,一辈子听党的话。”
忠于仁心 坚守基层无悔
提起村医这份职业,陈殿良总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尤其是辖区内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之后,这份感动包含的不仅是他给予群众无数次的帮助和治疗,更多的是南村坡签约家庭给予他无条件的信任和托付。
2021年6月28日下午,村民郭生荣在苹果园劳作时突感心慌难受,呼吸急促,第一时间给签约家庭医生陈殿良拨打了电话,正在文城乡卫生院帮忙接种新冠疫苗的陈殿良立刻赶往现场,并联系县医院医生和急救车进行救助。当他赶到现场时,郭生荣已满头大汗、意识模糊、语言表达不清,陈殿良与县医院大夫当即对郭生荣进行了紧急施救后,乘坐急救车迅速赶往县人民医院。经急诊检查,确诊郭生荣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稳定后转往临汾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治疗。目前,郭生荣已恢复健康,还为陈殿良赠送了一面“视居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锦旗。
村民段巧云身患重度神经末梢炎已有20年,陈殿良和他的家庭医生团队每年都要提着检查设备上门为她做体检,并对用药情况、康复锻炼和生活方式进行精细指导。村民李有龙5年前得了脑梗,虽然住院得到了有效治疗,但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下地劳作,经常郁郁寡欢。家属求助陈殿良,他便隔三差五陪李有龙唠家常,在做心理辅导的同时,鼓励他每天坚持康复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64岁的李有龙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经在上级医院复查,愈后效果非常好。辖区内的村民如有不舒服,第一时间就会去陈殿良的卫生室检查,这种源于信赖的医患关系,更让他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让更多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殿良默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今后不仅给大家看病,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村民讲解健康教育知识,让大家形成“预防大于治疗”的意识。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他把需要帮助的患者家庭一户户列到了项目清单中,提醒自己在看病之余,还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1年来,他当初那颗秉承“父愿”回乡行医的孝心,已经不知不觉与行医时的初心融为一体,尤其是面对一户户需要他守护的村民,他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忠于这颗“合二为一”的医者仁心。
窦晨丹 文/图
“六个一”推进网格工程建设 “立体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近年来,吉县在推进平安建设中,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网格化建设,实施“六个一”工程,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推进平安吉县建设向更高层面迈进。
一是建强“一个中心”,推动指挥调度工程建设。强化县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实施“全科网格”服务管理的专职部门;优化工作平台,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同步跟进标准化建设,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构建实战化运行平台,实现县级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分流督办,乡、村两级综治中心采集上报的工作机制。
二是织密“一张网格”,推动社会治理工程建设。将基层治理相关职能统一整合为“一张网”,促进服务与治理深度融合,网格专属作用与基层治理职能有效衔接。建成“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团队结构,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是执行“一套制度”,推动系统服务工程建设。执行分流指派制度,实现有关事项根据职责分流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闭环管理”;执行联动处置制度,限期跟踪督办;建立三级综治中心联动考核体系,以期问题得到解决、群众达到满意。
四是管好“一支队伍”,推动全科网格工程建设。严格把控网格员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各级网格员综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各级网格员履行职责、下沉一线、全面摸排、精准化解的职能作用。
五是建好“一组台账”,推动清单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全科网格”构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在提升各级网格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导网格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重点工作采取建立风险隐患摸排台账、矛盾纠纷调处台账、重大事项上报台账、处置化解办理台账,建立矛盾问题风险隐患工作清单,达到工作在一线展开,矛盾在一线化解,台账同步跟进,管理规范精准。
六是严格“一把标尺”,推动考核评定工程建设。在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工作中,坚持年初设置工作目标、年中进行期中督导、年底进行考核评定,对于优秀网格员代表和基层网格建设优秀集体进行集中表彰,达到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网格化建设,有效助推平安吉县建设向纵深发展。(李记周 王治政)
吉县苹果参加山西省与阿根廷圣菲省贸易合作推介会
8月24日19时,山西省与阿根廷圣菲省贸易合作推介会在太原举行,我市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吉县吉昌镇绿之源苹果专业合作社受邀参加。
本次推介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太原设线下主会场。推介会上,阿根廷圣菲省5家豆类产品企业、10家乳制品企业,与我省近30家食品、果品、畜牧、贸易、物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线上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意向洽谈。我市吉县吉昌镇绿之源苹果专业合作社“绿源凯歌”牌吉县苹果,获得众企业的瞩目。绿之源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凯告诉记者,阿根廷圣菲省畜牧产业发达,林果业相对稀缺,因而对水果产品格外关注,合作意向强烈。“绿源凯歌”牌吉县苹果获得过4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2019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0年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是我市唯一入选的特色农产品。
此次推介会是今年山西品牌丝路行的一次重要专场活动,旨在推动我省与圣菲省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助力山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进沟通了解。崔凯告诉记者,在吉县苹果即将喜获丰收的前期,参加本次推介会,是宣传展示吉县苹果、助力吉县品牌开拓更大国际市场的一个良机,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吉县苹果的知名度。“针对推介会反馈效果,省贸促会表示,即将着手准备一次果业的专场推介,为山西与阿根廷企业搭建寻找市场商机、促进贸易合作的平台,帮助双方企业有效应对全球经贸困难和挑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加优质商品进出口供给,实现共同发展。”崔凯说。(记者 郑红卫)
老崔的致富试验田
秋天的黄土垣上,丰收的苹果挂满了枝头,早熟的嘎啦、红将军等品种的苹果在地头被客商一车车拉走。果农看着换来的钞票笑了,老崔看着自己试验的果树苗也笑了。
老崔名叫崔凯,他是吉县绿之源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试验种植的果树苗是新品种“烟富10号”,这是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2020年春季,崔凯在东城乡桃村承包了60亩果园,30亩果园进行修剪管护,发展苹果种植,另外30亩用来试验新品种。
“崔总,别人果园的果树间距都是那么宽,你的果树苗间距咋就这么窄呢,这将来能收益吗?”刚开始种果树苗时,不少人这样问他。
每每此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这是矮化密植的新品种,这种果树结果早、品质好、树型简单、管理方便,而且效益高,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可是,即便崔凯这样介绍,敢于尝试的果农并不多。
“我来试验看效果,失败我个人承担,成功我来推广。”崔凯说,“群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一是果树生产需要一定周期,二是果农担心种植失败。我试验成功了,这个果园可以成为广大果农参观学习的基地,便于推广和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收益更高的果树矮化密植技术。”
“这是第二年的果树,不少树上已经挂果了。你看看,不仅果型好,而且口感也特别好。”在他的试验田里,崔凯一边拆袋查看苹果,一边介绍矮化密植苹果的特点,“矮化密植的果树,树苗长不高,树冠也长不大,修剪、套袋、采摘等作业非常方便,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安全系数和种植效益。”
崔凯试验种植的果树是“烟富10号”,其中每亩种植该品种的果树115棵,为了便于果树授粉,每亩还种植了同样是矮化密植品种的“秦脆”25棵。秦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研究选育出的优质抗逆苹果新品种,这个新品种由西农旱区逆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园艺学院苹果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杂交选育而成,具有抗性强、挂果早、便管理等特点。
“三年挂果,第四年开始进入丰产期,每棵果树能挂五六十个,按照这个数量估算,矮化密植不仅省工省钱,而且还比其他果园的产量高。”崔凯介绍。
崔凯试验种植地原来是一片果园,由于品种、管护、投资等方面的原因,几近荒废。崔凯经过老果树砍伐、土地平整、树苗栽植、增施有机肥等对老果园进行改造后试验新品种,让一片荒废的老果园焕发了新生机。
在崔凯的矮化密植试验基地,一株株果树整齐地排列在果园里,不少果树已经挂果,挂果的果树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崔凯拆开果袋查看苹果生长情况,漫步果园查看果园土地墒情和除草情况。不远处,社员正在用割草机清除园中的杂草。
“虽然是矮化密植,但是管护同样非常重要。每到管护时节,我会聘请合作社社员、附近村民前来园中务工,也会聘请果树种植专家及‘土专家’前来园中授课。一方面可以增加群众的劳动收入,一方面也让大家在见证这片果园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管护技术。”崔凯介绍,“果园按照苹果种植管理办法进行科学管护,果园受益后,将无偿为社员和其他果农传授种植和管护技术,帮助更多果农增收致富。”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