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2021-10-23 11:57: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不畏风雨 破浪前行

——乡宁县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地电乡宁分公司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校正

党员干部帮助农户抢收秋粮

昌宁镇组织大型机械抢修受损道路

  临汾新闻网讯 2021年秋天,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秋天。

  这个秋天,乡宁县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连续强降雨过程,平均降水量远超历史同期最高值,特别是9月1日至10月7日,平均降水量达495.4毫米,是历年同期的5倍。全县多地由于强降水发生洪水、泥石流、山体坍塌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面对严重灾情,乡宁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相关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战天斗地的硬仗!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全力以赴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乡宁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会议,第一时间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实履行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措施落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同时,迅速调拨发放各类物资12000余件,向每个乡镇下拨经费20万元,向相关部门下拨经费10万元,用于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出动18000余人次,全面排查检查地质灾害点、山洪易发区等重点部位;动员救援力量13000余人次,调用大型机械1200余台次,严阵以待,备战抢险救援;设立集中安置点203处,启用64处,集中安置1100余人,紧急避险转移7200余人,并提供紧急生活救助和过渡期生活救助。

  风雨中,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凝聚起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督导,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查看了解各地房屋受损、农作物受灾及人员转移安置、隐患排查整治等情况,科学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分赴各包联乡镇,深入一线督导检查,与干部群众商讨救灾减灾的具体措施,鼓励受灾群众坚定信心、奋起自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各级各部门忠诚履职,通力协作。县水利局调动一切力量,对县域内河流、水库、淤地坝等重点部位不间断巡查值守,查缺补漏,全面提升水利设施防范能力;县交通运输局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工作专班,组织抢修队伍奔赴各受损路段,全力开展道路抢险和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车安全通行;县应急管理局积极储备防汛应急装备物资,向各乡镇紧急拨发帐篷、雨衣、救生衣等。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出动200余人,排查并消除隐患30余处,救援受困群众100余人;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认真摸排各村受灾情况,发动广大群众,全力以赴开展“双减双抢”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情带来的损失;县交警大队加大交通管控和隐患排查力度,积极救援受困人员和车辆,坚决防范恶劣天气发生重特大事故;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乡宁分公司组建13支抢险保电队伍,爬高山、穿茂林,蹚急流、踏泥泞,为抢修高压线路、恢复城乡居民用电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保障了电网稳定运行。

  风雨中,全县上下和衷共济,汇聚起防汛救灾的温暖力量——县委、县政府切实做好安置点服务保障工作,购置了棉衣棉被、取暖设备等,确保每一名受灾群众都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睡上热炕,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和广大农民一道抢天夺时,抢收抢种,帮助果农粮农开展生产自救;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助力防汛救灾工作;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积极投身防汛救灾“人民战争”,奋力开展生产自救,展现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

  闻汛而动 向险而行

  防汛一线党旗飘扬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关键时刻,总有一股力量在支撑;危急关头,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

  灾情发生后,乡宁县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压实责任,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先锋队,构筑起一道道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钢铁防线”;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冲锋在前,哪里有险情就战斗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坚守在哪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在管头镇榆泉村,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王有福是老支书、老党员,儿子王贵平是村委会主任。父子俩约定,有任务一起上、有困难一起扛,齐心协力“战汛”,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得知儿子要防汛救灾,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我有义务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王有福说,“我虽然老了,但村里我熟啊,肯定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就这样,父子俩并肩作战,排查安全隐患、组织撤离群众、处理受损房屋、清理道路淤泥……每天从早到晚,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他们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

  连续多日奔波辛劳,王有福累倒了。躺在病床上,他对儿子说:“你不要照顾我,我好着哩!快去村民家里看看,把剩下的住户排查完,他们才更需要你!”父亲的嘱托让王贵平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叮咛父亲照顾好身体,转身擦干眼泪,回村继续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管风雨多大,只要党组织和党员在身边,老百姓就有主心骨。

  汛情期间,受持续降雨影响,西交口乡黄华村路面、房屋、耕地等受损严重。村党支部书记郭军伟废寝忘食,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日夜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他的车里放着铁锹、雨鞋和方便面等工具物品,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吃袋方便面,发现坍塌和滑坡,自己能干就干,处置不了的就立即拍照转发到村里的微信群,并反复叮嘱村民注意出行安全。不少村民看到郭军伟布满血丝的眼睛,劝他注意休息,别把身体累垮了。郭军伟总说:“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必须冲得上、顶得住,不能辜负每一个信任咱的老百姓!”

  9月26日凌晨4点30分,郭军伟接到村民冯建民的电话,说其父母的房子有落石,两位老人行动不便,没有自救能力,情况万分危急!放下电话,郭军伟立即拿起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现场。冯建民家住黄华峪河对岸,此时河水流量巨大,过河的唯一道路已被冲毁,救援难度陡增。面对这一情况,郭军伟沉着应对,迅速联系周边可用的铲车赶来现场,并和冯建民电话沟通,嘱咐他把家人转移到安全地点等待救援。清晨6点多,铲车一路清理多处障碍后到达现场,郭军伟第一个跳上铲车,指挥开展过河救援行动。在当地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7点45分,两位老人被护送到安全房屋进行安置……

  在乡宁县防汛救灾一线,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灾情面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扛起使命担当,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不畏艰难、连续作战,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事关人民群众安危冷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

  此次汛情雨量之大、险情之多、灾情之重,为乡宁县多年来罕见。面对严峻的灾后恢复重建形势,乡宁县认真落实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救灾减灾、农业“双减双抢”、防止因灾返贫3个文件和30条措施落实,连续多次召开会议,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灾后恢复重建上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狠抓落实,迅速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乡宁县各级各部门争当“主力军”,和广大群众一起携手并肩,重建美好家园。县交通运输局摸排汇总全县农村道路水毁情况,建立整治台账,全力以赴修复水毁路段;县农业农村局树牢“减损就是增产,减灾就是增粮”意识,抢时排涝散墒,修复水毁灌溉管道,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压茬推进秋粮收获和小麦播种;县卫体局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并组织医疗应急小分队,分赴各乡镇进行消毒消杀,向群众宣传洪涝灾害防病知识;县畜牧发展中心开展灾后消毒灭源专项行动,推进全县受灾养殖场(户)灾后恢复重建;县税务局、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等部门积极引深“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各村抢收抢种抢修……

  昌宁镇城北垣是乡宁县苹果主产区,这里生产的苹果色泽红润、糖分高、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眼下正值苹果采摘上市期,由于持续强降雨影响,今年的苹果普遍果锈多、果面差,优果率大幅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县农业农村部门迅速组织专家深入当地,开展技术指导,帮助果农做好创伤修复、断枝修剪、杀菌防虫等工作。“专家真是雪中送炭,为我们讲解了最需要的灾后果园管理要点。接下来,我们要按照技术要领抓紧抢收,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果农曹高民说。

  据了解,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乡宁县紧盯受损房屋修缮重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全面恢复运行等重点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确保高标准落实到位。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加大排查、巡查、复查频次,建立隐患台账,加强监测管理,坚决防止滞后性、次生性灾害发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做好受灾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的生活保障工作,严防因灾致贫返贫。做好受灾损毁房屋鉴定,认真开展研判,加快损毁房屋维修重建。加快道路抢通修复,按照“先恢复功能,再提高标准”的原则,全力保证交通运输畅通、群众正常出行;强化学校、医院、敬老院等重点场所的排查监测、除危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水利、通讯、电力、供暖、供气等受损设施修复进度,确保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目前,全县已累计修复损毁道路119条,清除道路两侧落石、小型塌方等1000余处,抢收抢种11000余亩农作物,复工27个在建工程。

  风雨已去,天清气朗。经过党政军民团结奋战,乡宁县有效应对了这次最强降雨过程,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全县防汛形势趋于平稳,但总体上还处于关键期,仍然面临较大考验,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依然繁重艰巨。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全县上下众志成城、顽强奋斗,必将渡过难关,夺取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

  记者 刘一平

山水情深暖云丘

张连水(左一)在村民家中查看受灾情况 董晓娟 摄

  云丘山村,一个因云丘山景区而得名的旅游村,峰岭叠翠,静幽安逸。

  一个多月前,连续的强降雨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自在,部分房屋倒塌、多处道路冲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灾后,每当人们回述雨夜撤离的惊险时,总会异口同声地感念起一个人——乡宁县关王庙乡云丘山村党总支书记张连水。在村民们看来,张连水将深情融入了眼前的山水,把真情留驻在群众心间,是他们危难时的“守护人”,更是他们重拾生活信心的“主心骨”。

  雨夜劝撤不落一人

  10月19日午后,坂儿上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吃罢午饭的李金英老人缓步回到住宿的房间,安详地靠在被褥上小憩。

  今年88岁的李金英是鼎石村人,年迈的她对雨夜撤离的一幕仍记忆犹新。

  9月25日,一连几天的秋雨没有要停的意思。天刚擦黑儿,李金英老人就上了床。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的她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叫醒。

  “雨越下越大,赶紧撤吧!”冒雨上门的张连水和村干部喊。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我不走……”李金英老人有些执拗地说,显然她对近在咫尺的险情并不了解。

  鼎石村是云丘山景区内被列入国家传统古村落的古村之一,坐落在东山脚下,面临鼎石河,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极易在雨水肆虐的季节发生山石滚落、河水暴涨。

  25日这天下午,张连水原本安排了村干部加强巡查排查,但入夜后眼见雨势越来越大不免担心起来。晚11时许,他披衣和司机小董驱车赶到村里时,河水奔流,远远就能听见山洪暴吼、山石翻滚的声音,情况万分危急,于是赶忙通知了其他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

  约莫一个多小时后,村里的照明电和通信信号突然都断了。张连水等人只好借着手电的微光,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奔走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呼叫劝撤。

  多年未遇的险情当前,有些村民准备收拾些家当再撤离,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不打算离开老屋……“这个时候,我们基层村干部必须要有担当和责任意识,一定要让他们搬出来!”张连水斩钉截铁地告诉其他村干部。他急切地劝慰这些村民:“人要紧,人先走!不管怎样,只要咱人安全了,什么都会有的……”

  “人家三个人搀着、拉着我,张书记打着伞把我护送到车上,随后被拉到这里安顿下。”李金英老人回忆。

  风雨之中见真情。直到凌晨4点多,高崖下的20多户120多口人被全部送走,张连水才松了一口气。最后一个离开鼎石村后,他顾不得扭伤的左脚,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坂儿上、大河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看望撤离的村民,安排他们的吃住……

  那一夜,张连水没有合眼,谁又能想到他也是一位62岁的老人。

  “云丘模式”惠及乡亲

  9月26日,李金英老人家中的两孔窑和院子塌了。

  如今,她已渐渐适应了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多亏了人家张书记。这里安排得好,有热乎饭吃,睡得也暖和,享福着哩……”

  “嗯,咱确实得感谢张书记……”今年71岁的张彩菊接过了话茬儿。她坦言,自己念及张连水书记的好,不仅因为他是村民们的“守护人”,还因为他是大家的致富带头人。

  “我的一个儿子、四个女儿都在云丘山景区里打工,这些年靠着景区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张彩菊微笑着说。

  张彩菊一家人生活的坂儿上村,曾经是一个隐匿于群山深处的小村庄,贫困、闭塞、落后。小村庄的改变,要从云丘山景区的旅游开发说起。

  位于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的云丘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美誉。2003年,身为企业家的张连水决心由煤炭开采转型发展旅游。此后的18年间,他累计投资23.95亿元潜心打造,终于使之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2月,云丘山景区涉及的大河、坂儿上、东沟和下川四个行政村合并,成为下辖22个自然村、3346口人的云丘山村。

  不仅因为村名来由,云丘山村的发展也与云丘山景区有着难以割舍的关联。张连水深知以党建引领助推乡村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道理。早在2012年9月,由他担任书记的云丘山党支部就联合大河村、坂儿上村两个党支部成立了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2018年6月又吸收东沟村党支部成立了云丘山中心党总支;2019年7月再纳入下川村党支部,成立了云丘山村旅游中心委员会,成为云丘山村发展强有力的核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自村企联合支部成立后,身为党总支书记的张连水就积极推动企业干部到村委兼职、村干部到企业兼职,共同过组织生活,共同讨论村企发展。中心党委指导和引领村企发展方向,始终将企业有利润、村民有利益、村委有效益的“三有”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由此探索出了“农旅融合、村企共建”的“云丘模式”。“由于密切联系群众,产生了党群鱼水情,催生了心齐气顺,利益关联、资源统筹、村企共融凝聚了发展后劲,村企关系由原来的‘两头怨’变成了‘一家亲’,村企融合加快了发展。”张连水介绍。

  十多年来,“云丘模式”使云丘山村由贫困落后村一跃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康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15000多元。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移民新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村内3座运营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可容纳百余名老人就餐。

  与张彩菊的子女一样,云丘山景区目前吸纳了80%的云丘山村民就业。世代在泥土里刨食的云丘山人,由原来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技人、匠人、艺人、商人。

  云丘宏图催人奋进

  关于云丘山村的过往与未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展室记述着其中的点点滴滴。

  每每向来访客人讲解这些,中心负责人董晓娟总会不由自主地感慨:“我特别羡慕云丘山人有位张书记。我从张书记身上学到了很多,农村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农村也有广阔天地可以实现价值。”

  董晓娟的羡慕不是没有理由。如今,在张连水的带领下,云丘山村的“十四五规划”已着手实施。围绕建设国内一流景区和乡村振兴的双向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将进一步提升云丘山国家5A级景区品牌,实现深层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产业引擎,重点从环境卫生整治、智慧景区建设、研学旅行等方面,进行新改善、大提升,实现景区的带动促进和辐射作用的全新跨越。

  张连水介绍,云丘山村将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重点展示民俗文化挖掘和传承、古村古道古井等古文化、民宿文化、群众文化、特色产品推广等;着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22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8000亩有机旱作小麦基地建设,同时依托特有自然生物资源,全面建成药茶、腌菜、糕点、文创产品、面粉等观光加工生产线和高标准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早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云丘山景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康养产业,使更多农民就业,把有机早作农业以云丘山品牌发展为特色农业品牌,真正实现景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期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由年60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5000元增长到30000元。”谈及未来,张连水语气坚定。

  阳光总在风雨后。眼前突如其来的灾情并未使云丘山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展望未来更是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有一位把深情系于山水与村庄的好书记。

  记者 孙宗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乡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