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
——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探源
俯瞰县城全貌
沁河波澜
红叶美景
炒茶富民
红色研学基地
水草丰茂
青山松海
龙门口水库
宜居乡村
临汾新闻网讯 绿色,是享有“三晋小江南”“临汾后花园”“中国天然氧吧”“省级出口连翘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花海(黄花岭)”等美誉的安泽县最鲜明的底色。
踏足临汾,自然风光无限好,依居在其东部的安泽县,更是美得不着边际。近年来,安泽县始终紧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守护青山涵养绿色生态,探索青山发展生态经济,不负青山优化生态循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安泽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安泽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蓝天、碧水、净土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守住这一份生态资源家底,多年来,安泽县委、县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克难攻坚,补短提质,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植树造绿,一手抓生态富民,探索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两年,安泽县委确定了“建设‘一区一河’、打造‘五个安泽’”的工作思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安泽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探索形成了全县上下合力抓生态建设的机制和氛围。全县林木覆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改善,沁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同时,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爱绿、护绿、守绿的传统民风,安泽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省级出口连翘质量安全示范区” “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花海(黄花岭)”等国字号品牌,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高位推动 完善生态环保制度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安泽,因安居福地、泽泉美境而得名,以山青水绿、生态优美而扬名。全县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51.1%,林木绿化率75.7%,山西省第二大河——沁河纵贯全境109公里。
保护好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是安泽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担当。“生态是安泽的优势。坚持高标准保护,以连翘为主,持续推进荒山绿化、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沿河绿化等造林工程,突出抓好护林防火工作,筑牢太岳生态屏障,全力守护绿色家园。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制度,不符合‘强、新、绿、智、联、特’标准的项目坚决不要。坚持‘冬病夏治’,稳步推进散煤治理及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持续推动河长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做好沁河流域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土壤、固废综合整治,让安泽的天更蓝、水更清、土壤更干净。”安泽县委书记廉海平的部署清晰而坚定。
该县于2020年高标准编制《安泽县国家生态文明 建设示范县规划(2020-2030)》,确定了“建设‘一区一河’、打造‘五个安泽’”的工作思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安泽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全县上下合力抓生态建设的机制和氛围。2020年探索建立县、乡、村,环长、路长、河长、林长“三级四长”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同时,在充分调研,科学研判形势的基础上,立足安泽生态资源优势,明确了不折不扣保护和发展“生态安泽”的工作思路。针对水环境污染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噪声污染防治、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执法防治、生态修复、宜居社区建设等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主管部门科学拟定年度工作目标,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安泽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根据35条指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挂图作战,明确分工,精准施策,为生态安泽掀开新的篇章。
不仅如此,县四大班子领导对污染防治、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常态化督查,全面压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以高标准保护为目标,将保护沁河、筑牢太岳生态屏障作为政治责任,持续推进荒山绿化、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沿河绿化等造林工程,林木绿化率75.7%,稳居全省第一。创新实施“六个精准抓防控,六项措施强保障”的森林防火举措,实现了“连续11年无大火灾、近2年无人为火情”的良好态势,坚决守好了安泽的生态品牌。持续推动河长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沁河、蔺河、泗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沁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勠力同心 抓好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安泽的天更蓝、水更清,土壤也更净。
初冬时节,走进安泽县府城镇李垣村委会大院,一派繁忙景象。56岁的村民杨京来正等待着村干部清点他送来的六七袋蛇皮麻袋农药瓶。“打了药,农药瓶能回收,还能卖钱,大家都说不赖!”杨京来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与他一同等候的还有五六位村民,热闹的“清点”场面成为荀乡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通过制定生态规划、加强生态管理和实施生态工程等系统方法,安泽县对水、大气、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进行全过程控制与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为了改变农药瓶对土壤、水环境的污染,我县出台了《农药瓶回收和集中处置实施办法》,开展农药瓶回收处置行动。”安泽县生态环境局安泽分局局长王建华介绍,2017年安泽县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农药瓶回收处置行动。在全县104个行政村设立农资废弃物回收点,在开展农药瓶回收处置行动中,我们推行“县农委监管、环保监督—乡级主管—村级回收”三级管理办法,向全县发放《回收农资废弃物品,携手共建生态家园》倡议书一万余份,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平台营造声势,动员干部群众对田边、河道内垃圾、农药瓶进行清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带回农药空瓶。
“为从源头根治土壤污染隐患,安泽县政府出资补贴,以每个0.2元的价格回收农药瓶,运往陵川县由拥有资质的企业进行集中处置,保障了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王建华说,今年以来,安泽县共回收废弃农药瓶80余万个,政府补贴回收资金16万余元。“可喜的是,我县耕地全部被确定为优先保护类耕地。”
以土壤治理为突破口,安泽县同步推进治气、治水,实现全域整治。
治气。安泽县严格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决战计划各项工作要求,大幅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洗煤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和焦化产能压减任务,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开展焦化行业、油品储运等行业VOCs治理工作;在控煤方面,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开展“禁煤区”双清零工作;在管车方面,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工作以及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重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发布及响应工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细化减排清单,落实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管控;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的项目储备及申报工作。
治水。“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近年来,安泽县委、县政府把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此为工作目标,不断深化河长制改革。全县共有大小河流25条,其中沁河贯穿全县109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955.1平方公里,为黄河一级支流,被列入省级“河长制”管理。其余24条河流均为沁河支流,并全部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通过扎实开展“河长制”管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河流管理与保护。
绿色发展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培育生态产业为核心,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从“生态佳”迈向“生态+”,安泽县走出了一条有“颜”又有“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举目远眺,满山叠翠。走进安泽县青松岭,山道蜿蜒回转,绿树成荫披满山坡。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安泽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换书记不换思路,换县长不换主张,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战;老百姓也是一代接着一代干,年年植树、岁岁造林,出力、流汗,只为打造家乡的秀美山川。
如今,安泽林木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9万亩,森林覆盖率不到3%,发展为现在的224万亩。一年四季,安泽县都犹如一个天然氧吧。森林蓄积量668.34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1%,稳居山西省第一。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一道值得全县人民为之持续探索、不懈奋斗的时代命题。
“连翘浑身都是宝,叶子能炒茶,果实能做药……”行走在荀乡大地,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令人印象颇深。
好生态孕育出好品牌。
得益于安泽县“天然大药场”的优势,良马镇小寨村村民孟海芳靠着从事连翘育苗生意发了家。如今,通过县里的培训,她还学会了连翘叶茶炒制的新本领,拓宽了致富渠道。“闲时去山上捋连翘叶,摘果实,学炒茶,去斗茶,日子充实着呢!”
位于太岳山腹地的安泽,以野生连翘资源最为丰富,总面积达150万亩,年产量达400万公斤,占全国连翘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有“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之称。因产量大、颗粒大、成色好、质量高,顺利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安泽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以连翘为主的连翘茶产业作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名片,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品牌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依托全民技能提升培训中心,面向全县群众免费开展制茶培训;投资400余万元购置400口炒茶锅和各种设备,无偿为群众提供制茶设备和服务指导。同时,县财政还拿出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每10天举办一次炒茶斗茶比赛,全年开展20场,全民采集、炒茶制茶日渐成为常态。时至今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安泽连翘茶”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位于府城镇孔村的现代医药园区,一年前记者初次涉足时还是一片荒草滩。如今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中药材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也是最具前景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安泽岳康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康医药”)负责人张烨介绍,岳康医药是一家中药材研发生产企业,自成立以来立足太岳山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合作探索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保护和利用好安泽优质自然资源的同时,将中药材产业做到了本地研发、本地培育、本地加工。
此外,安泽县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唱好“旅游戏”,发展以民宿、小饭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逐渐形成了旅游扶贫模式。目前着力打造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小飞田园综合体、府城红叶岭、良马黄花岭、小李村红色游等一系列精品旅游景区,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生动诠释。
全域整治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湾碧水在安泽县境内留下了109公里的蜿蜒身形,与75.7%的林木绿化率共同构成了安泽的良好生态,这是安泽最宝贵的财富,滋养着世代的荀乡儿女。
“一河”作为安泽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沁河综合治理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沁河流域综合提升工程,正是立足良好生态,对沁河流域生态环境、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提升,让安泽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具体实践。
冬日气温骤降,在府城镇小黄村朝阳坡自然村,建设者们依然冒着寒风,为荀乡建设尽心尽力。“目前8个村(朝阳坡、马莲圪垯、高壁滩、南庄、东庄、辛庄、神南、小黄村)正在施工,其中4个村的管网、化粪池、公厕等附属主体工程已施工完成。”安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安芳介绍。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根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安泽县按照建设“一区一河”、打造“五个安泽”战略思路,结合该县境内沁河流经109公里的现状,经多方考察调研,将沁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飞岭至孔村段列为2021年重点工程。
该工程以打造中国北方乡村旅游及康养旅游首选地和山西红色旅游及研学旅行必选地为目标,以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规划为“一带五园,山水乡村”,即在沁河沿岸打造百公里骑行步道,将沿线73个村、16个景点“穿珠成串”,规划建成山西首个乡村振兴连片示范村,从而实现“荀子文化回归、沿线乡村振兴、沁河生态复兴、制茶小镇胜地”的愿景目标,同步开展农村“六乱”整治各项工作,将沿线村庄的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亮化、气化一并打造,真正将沁河两岸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活力景观带。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安泽县多管齐下扩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渠道,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铿锵前行。
记者 陈明 亢亚莉
图片由安泽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