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
村级集体经济赋“兴”能
召开会议全力推进
35个项目集中开工
大力发展培训经济
万只湖羊养殖基地
集体农场
永和梯田
仲夏时节的永和县,山川披绿,生机盎然,一幅乡村振兴的恢宏画卷正在田畴沃野上铺展开来。
作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牛鼻子”工程,突出党建引领、市场推动、项目牵引、金融赋能,以集体农场作为重要载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底数不清、关系不清、思路不清,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项目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县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
为村级集体经济领航定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永和县抢抓政策机遇、深挖潜力优势,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64万余元增长到2021年的2217.87万元,6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然而,收入结构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等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比如,光伏收入占比达到92.5%,而经营性收入仅占4.8%,全县有33个村经营性收入未破零。这些都成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
“省、市已经明确,要将抓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的‘一票否优’。全县的村集体经济,我是第一责任人,从我开始要层层压实责任。”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高永贤的话语铿锵有力。
这是军令状,也是动员令。永和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三级书记一起抓,通过优化“带头人”队伍、精准培训赋能、健全完善考评机制等举措,不断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用党的组织优势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县级层面,高规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综合协调、政策研究、项目管理、资金保障、人才引育、指导服务、执纪监督、考核考评、典型宣传等9个专项工作组,涉及34个县直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全过程指挥,全链条指导。
乡、村两级层层组建专门工作机构,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压实责任链条,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健全县乡领导包乡联村工作机制,27名县级领导“点对点”分别包联2-3个村,责任捆绑、任务共担、措施共谋,构建起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集中攻坚的工作格局。同时,乡、村两级结合“清化收”专项工作,通过县级领导“调研把脉”、工作专班“拉网问诊”、村党组织“查清核实”等“三级联动”的形式,进一步理清家底家情、明晰发展现状、找准发展定位,为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永和县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引领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形成抓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同时,坚持“外引内育”,充分发挥省、市驻村干部“人脉广、资源足”等优势,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搞协调、争项目、跑资金。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乡村干部运用政策、抢抓市场、带领群众的能力,让“头雁”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挑大梁、唱主角。
从制度机制上入手,永和县制定出台了《推动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等14个制度文件,从合作社培育、资金支持、人才保障、产业扶持等方面强化保障力度,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红利更加凸显,助推集体经济由“破零消薄”向“壮大提质”迈进。同时,健全考核激励问责机制,将总收入、经营性收入与村干部待遇报酬挂钩,分类计奖,实现了由“推着干、哄着干、宠着干”向“争着干、一起干、努力干”的转变。
市场推动
为村级集体经济搭建桥梁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首先要切实解决“谁来具体抓”这一问题。
今年以来,永和县将县、乡、村三级主体平台作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主抓手,系统谋划、同步推进,以此打通乡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通道,架设起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桥梁。
3月28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永和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村投公司”)挂牌成立。作为县属国有独资企业,这家公司主要负责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农村集体资产整合、农村资源开发等方面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承担着对外融资、对内资金拨付、对下产业扶持的三重任务。
与此同时,永和县赋予乡镇市场主体平台灵活性、自由度,成立了6个乡镇分公司,整合乡镇资源,以村企联建为载体,帮助村合作社找项目、投资金、搞经营、抓生产,培育龙头产业,拓展小微市场。
村投公司成立的9个子公司,涉及工程建设、生态建设服务、农产品深加工、资源资产开发、旅游开发、综合服务、种养加、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电商服务等领域,业务范围涵盖了项目融资、产业投资、资产运营、项目建设、市场营销、对外合作等6大板块83项业务。
短短两个月时间,村投公司已依托子公司成功铺开三类项目,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聚焦农村、聚力农业、聚能集体经济方面的作用逐步凸显——
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成立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限公司,对接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掌握最新市场供求信息,委托县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负责整个农业生产托管的农技支撑、资源整合和延伸服务,大力推广“技物耕种管收储烘加销”一站式全链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服务面积16万亩。目前,已完成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旋耕1.56万亩,播种2.14万亩。
大力发展培训经济。成立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基地”经营模式,依托东征、奇奇里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分批次开展廉政教育、党史学习、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种植、养殖等综合性培训。目前,已承接临汾大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50余人的培训任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余元。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及其他服务产业提供管理服务、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服务等。今年“五一”小长假和端午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辐射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项目牵引
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厚家底
干净卫生的标准化羊舍里,羊儿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悠闲地吃着自动化设备投喂的“特色红枣颗粒饲料”……
位于望海寺乡红崖渠村的美洋洋牧业舍饲圈养羊养殖场里,2000多只存栏湖羊如今已是膘肥体壮。
今年4月26日,总投资3300余万元、占地面积32亩的永和县万只湖羊养殖基地投入运营。此举被视为永和县向“晋南肉羊产业发展样板县”、全省养羊大县第一方阵迈出的坚实一步。
负责人辛清平介绍,这个基地以养殖羊和育肥羊为主,羊存栏量可达5000只以上,年出栏量达到1万只以上,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年利润约300万元,可以带动7个村集体每年共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个养羊合作社和358户养羊户发展舍饲圈养羊产业,带动周边群众500余人种草、务工,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余元。
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是第一支撑。
5月17日,坡头乡岔口村益禾科技有限公司,永和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此举行。
当天集中开工的35个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年度投资6000余万元,涵盖了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投产达效后预计带动41个村增收400余万元。加上谋划储备的45个项目,永和县此番实现了全县65个行政村涉农项目“全覆盖”。
针对大多数村依靠集体光伏获得收入、优质项目储备少、缺少引领村民参与发展经营性项目的问题,永和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引擎”,从“谋项目”“管项目”“推项目”“强项目”四个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内挖潜力、外引投资、包联推进“三大举措”,构建起“1+N+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即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核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观光采摘、文化旅游等多种经营性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增收。
在“内挖潜力”方面,探索建立了“永和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设立特色种植、优势养殖、旅游服务、资源开发等7个领域项目库,重点储备实施一批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引领村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经营性项目;推行“党建+集体农场”模式,依托“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全产业链托管服务”,盘活村集体机动地、撂荒地等集体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鼓励“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抱团联合发展,行政村带资源、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互相结对、互利共赢。
在“外引投资”方面,精心包装特色涉农项目,依托太原(永和)商会、深圳(永和)商会,搭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平台,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组织引导企业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帮扶重点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包联推进”方面,结合县级领导包乡(镇)、包村工作,实行县级领导挂牌推进包联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机制,县级领导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和一个“薄弱村”,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指导。组织机关事业单位把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与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金融赋能
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活水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启动资金或“第一桶金”,一直以来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针对以往村级集体经济过多依靠政府扶持、不知“钱从哪来、怎么管理”的问题,永和县充分发挥金融撬动作用,多元投入联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发展基金”,制定出台《永和县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整合金融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自有资金,形成了“多个管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根据项目需求,实行精准滴灌”的资金支持模式,为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注入了“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该县制定出台了《金融融资平台管理办法》,以村投公司为平台,与县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全面支持发展永和县村集体经济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强村贷”,为村投公司授信贷款1500万元,利率较同档次产品低,有效降低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同时,为全县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提供不低于2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并开展“一对一”服务,即来即办;开设绿色通道,专项用于集体经济组织贷款的出账、支取等,切实解决了贷款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用好财政资金,积极对接承接上级政策,整合对口帮扶资金、各类惠农支农项目资金1.5亿元,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足社会资金,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发展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入、联合投入等方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发展,目前已吸纳社会资金400万元。用活自有资金,制定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试行)》,调整优化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坚持服务与发展并行,在兼顾群众增收、保障公益事业的同时,将不低于30%的当年可分配收益优先用于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项目,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盘活资源方面,永和县实施了“闲置村集体资产激活计划”,通过制定出台《关于盘活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实施方案》《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吸收65个村集体闲置的各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县级公司,按照入股比例参与公司收益分红,变“沉睡的资产”为“流动的资本”。
农场承载
为村级集体经济蹚出新路
芒种前后,走进坡头乡索驼村“集体农场”的春秋棚,一枚枚果皮表面布满网状裂纹的“网纹甜瓜”已近瓜熟蒂落。
“我们采取‘集体农场+甜瓜种植基地十农户’的模式,投资170万元,流转农户土地46亩,建成高标准春秋棚28座,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实施甜瓜种植。”坡头乡党委书记曹晓卉介绍,预计7月份开园销售,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临时性务工500余人次。
作为典型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经是索驼村的真实写照,本地居民大多以种地为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村人口日益减少,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严重,基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收入项目。
为此,索驼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积极探索“集体农场+五大基地”发展模式,蹚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打造了“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农文旅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索驼村“集体农场+五大基地”发展模式是永和县将发展集体农场作为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重要举措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县以“党建+”为抓手,积极探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联村联建、抱团发展的联建共享模式,推动集体农场逐步走向经营范围多元化、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集体农场是以村集体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集体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永和县坚持村党组织领办、市场化运作、村集体自主经营,制定出台了《集体农场章程》《集体农场标准化生产制度》等,采取“党支部+集体农场+公司”“党支部+集体农场+合作社”“党支部+集体农场+农户”“党支部+集体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通过盘活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项目以及扩大再生产项目,发展壮大集体农场,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
同时,整合多村资源,鼓励村党组织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联合成立多村集体农场经济组织,探索“多村联营”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种、养、加、文旅融合联村联建、村企联营、社社联合等方式,实现村村联合,特色资源整合。
制定出台《集体农场收益分配办法》,采取“支部+集体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流转土地获租金、入股集体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产品出售得现金、盈余分配赚红利金”五份收入一起拿,开启了一条产业化增收新路子,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全县已认定并授牌村集体农场23个,其中种植类8个、种养结合类5个、设施农业类1个、加工类1个、农文旅融合类8个。
……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在这片孕育希望的热土上,永和人正书写着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宏伟篇章。下一步,永和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更昂扬的奋进姿态,全面掀起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热潮,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永和特色、切合基层实际的山区县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向人民群众交好账。
记者 孙宗林
图片由永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