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党建力量“沉下去” 基层治理“活起来”
组建三级市场主体,增厚集体经济家底
建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零距离” 记者 孙宗林 摄
网格员深入商铺摸排疫情防控情况
网格图织密疫情防控网
许村朱家大院为乡村旅游蓄势赋能 记者 孙宗林 摄
产业发展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基层治理关乎人民美好生活,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霍州市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新突破、形成新亮点,取得扎实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织牢小网格
撑起基层治理大格局
走进南环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楼道内一张被用不同颜色线条和色块标注的“航拍网格区位分布图”很是显眼。
“我们街道下辖8个行政村、1个城市社区,共分为9大网格。从这张图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网格的划分情况和道路桥梁、企业机构分布等情况……”南环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韩光兵介绍,每个大网格又被划分为若干微网格,每个微网格均有标注相应信息的航拍图。
不止南环路街道,今年以来,霍州市坚持把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坚决守好“霍州阵地”,作为检验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一次实战大考,结合工作实际,从严从实从紧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努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航拍网格区位分布图”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了各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地域归属、网格划分界限、面积大小、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尤其是对县与县、乡与乡、农村与社区的交叉重叠区域做到了明确界限、精准识别。
在全流程挂图作战中,霍州市还据此建立了乡镇(街道)、全科(村、社区)、大网格、小网格、微网格五级网格体系,以金字塔形式挂图展示,确保统一布网、网中有格、格内定人、人定其责。
“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是对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的形象概括。
鼓楼街道前进社区地处霍州城市中心区,面积0.5平方公里,共有住户1639户,居民4995人。辖区机关单位多、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员多、人口密度大、治理难度大。近年来,该社区在不断创新社区治理中,探索形成了“1+3+N”工作模式,即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大支部”、筑强“微网格”、推出“家服务”,统筹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多个特色服务品牌。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在原有的7个网格中,按照小区楼栋等合理划分23个微网格,凝聚起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网格长,网格员和热心居民为微网格员的一体化网格力量,统筹网格内党建、综治、维稳、应急、社保、城管等各领域工作。”前进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红艳介绍,网格员、微网格员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排查员、宣传员、服务员、安全员等角色,守护各自的网格,协助社区开展小区治理各项工作,真正打通了服务居民“最后一米”。
作为州里花园小区的网格员,前进社区居委会委员郭佳欣以往遇到像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这类事情,都会先在小区微信群里通知,之后再对没有回复信息的居民挨个儿打电话或登门告知,“115户居民,要通知到位得四五十分钟,忙完往往口干舌燥的”。
如今,郭佳欣只需将通知事项告知小区里的微网格员,他们就会点对点、面对面地通知到居民,“十五分钟就把事情搞定了”。
“微网格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微网格员发挥了大作用。”郭佳欣深有感触地说。
微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和最灵敏触角。今年以来,霍州市进一步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科学划细划小网格单元,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完善网格体系,延伸网格触角,该市12个乡镇(街道)在原先350个全科网格的基础上,按照10户左右的标准,细化成4950个微网格。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网格党组织力量,设立网格党支部104个、党小组711个,不具备成立党小组条件的网格选派党员担任网格组织员。
党建一张网兜起民生大小事。以微网格为单元,霍州市在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要素下沉到楼院、单元和住户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
集体经济厚家底
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
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作为霍州市农业大镇、经济强镇、工业重镇,辛置镇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以镇党委书记为“一线总指挥”、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镇村两级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党建+服务”“党建+龙头带动”等“党建+”模式,吸引相关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普通农民参与,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仲夏时节,十里铺塬面上,绿意正浓。走进甜瓜大棚,淡淡的瓜香扑鼻而来,绿叶掩映下的是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甜瓜。村民们采摘、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依托十里铺塬土质肥沃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甜瓜的传统优势,联合周边8村联片建设占地2000亩的十里铺垣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霍州市最大的生鲜农产品综合生产储藏销售基地。”辛置镇党委书记乔宝山介绍,十里铺村先行先试,村集体发展经营了10个甜瓜大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以此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近年来,辛置镇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北部农业、中部商业、南部工业的“三驾马车”经济发展理念,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2021年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30万元以上村占比37.5%。
如今,十里铺垣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的“北部”,十里铺甜瓜、段庄大葱、后河底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中部”,针对镇中心范围人口聚集的商贸地理优势,依托一处、二处市场,发展商铺出租、物流等相关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全力打造的辛置“小江南”已初具雏形。
在“南部”,则通过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村集体土地入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形式,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三驾马车”构成了辛置镇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的格局,而退沙街道则以“党建带动、项目驱动、文化撬动、村企联动”四轮驱动模式,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硬支撑”。
退沙街道境内的许村,东临汾河腹地,西依吕梁余脉,因保留有明太祖朱元璋后裔之华居的“朱家大院”等大量明清传统民居,且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个“国字号”于一村而闻名遐迩。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秋记兴致勃勃地介绍,今年许村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立足村情实际,彰显“心许之地”文化品牌,在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同时,引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正在谋划成立许村文旅开发管理公司,以“党建+公司+N”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有序利用村中现有古建筑资源、产业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村落布局,并整合提升村庄餐饮、住宿、文化体验等多方面旅游体验产品,持续完善服务功能,叫响“明祖后裔地,汾河古渡村”文旅品牌,打造集“游、吃、玩、乐”于一体的民俗体验园。
案头,一本厚厚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勾勒着许村打造“晋南传统村落活化石”及“心许之地”文化品牌的蓝图。随着一项项规划付诸实施,文旅融合激活了这个传统村落的内在动力,旅游产业兴旺正在成为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既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的重心所在。霍州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组建市、乡、村三级市场主体,在市级层面成立了霍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有限公司,乡镇(街道)层面挂牌组建了经济联合总社,村级层面由村党组织领办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行政村内有多个合作社的或者有联片发展需要的组建联合社,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清化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市主抓、乡主导、村主体的工作机制和“三核”“两处”“提级办理”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截至目前,已清理合同700余份,化解债务1300余万元,收回债权160余万元,实现新增资源收费30余万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精准施训强队伍
锤炼基层治理硬本领
推动基层治理,人才队伍是关键。
资料显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霍州市坚持靶向赋能铸魂,分级分类、分期分批精准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0余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着力锤炼了干部基层治理的“宽肩膀”和“硬本领”。
今年以来,霍州市、乡、村召开专项行动动员部署暨培训会,就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方法步骤、落实举措等内容,对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村(社区)“两委”主干、参与专项行动的相关人员等进行了培训;开展专项行动督导组专题培训,对督导组工作职责、督导工作要点等进行了培训;开展专项行动业务骨干专题培训,定期对专项行动的最新决策部署,对专项行动办公室组成人员、工作专班成员和乡镇(街道)专项行动办成员等进行了培训。
针对市直单位负责人、乡镇(街道)科级干部、包村干部、农村(社区)“领头雁”及“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招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普通党员等,该市对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基层党建、社会工作、风险防控、应急处突等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6个专题的培训,做到了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既把握共性,又兼顾个性。
与此同时,围绕专项行动任务清单,结合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牵头负责相关工作的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人员和对应的工作专班,针对性举办了乡村振兴战略、平安建设暨网格治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乡村高技能人才培养等8个专题的培训,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确保了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城市基层治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社区工作者作为其中的“排头兵”,在落实政策、反馈民意、化解纠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年以来,霍州市聚焦城市基层治理,通过“强化队伍组建、注重能力提升、优化职业发展、聚力制度保障”四项举措,有效解决社区工作者“力量不足、本领不强、心态不稳、管理不精”四大难题,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招录专职队伍、选优“两委”干部队伍、壮大网格员队伍、充实社会力量队伍等方式,强化队伍组建,拓宽来源渠道,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行“分级培训”“持证鼓励”“导师帮带”“挂职锻炼”等方式,注重能力提升,开展多维培训,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本领不强”的问题。通过拓宽晋升渠道、组织专项招聘、广泛激励表彰等方式,优化职业发展,加强选拔任用,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心态不稳”的问题。通过出台《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以及落实人才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纳入人才队伍管理;落实工作准入制度,优化社区权责清单;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完善阵地设施;加大宣传关怀,完善社区工作者培养、宣传配套措施等,聚力制度保障,细化措施办法,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不精”的问题。
在加强乡村治理骨干力量建设方面,霍州市坚持科学精准选配干部,制定了《乡镇领导班子结构现状分析报告》《乡镇(街道)干部空编缺员状况报告》《乡镇工作人员补充工作方案》《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霍州市村党组织书记分析研判报告》,加强分析研判,提出优化意见,选拔了23名事业单位副科级干部充实到乡镇(街道)一线,建强基层工作力量,给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制定《乡村干部借调管理办法(试行)》,完成了外借人员清理工作;制定《招聘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方案》《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管理办法》,9月底前将完成剩余77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
“头雁”是乡村振兴、农村治理的关键。在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中,霍州市为了破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主责意识不强、抓经济能力不足、抓治理方法简单等问题,先后下发了《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初次评定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139个村的党组织书记、1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初次评星。其中,村党组织书记中符合星级化管理初次评定的有60名,评定为一星级的21名,二星级的32名,三星级的6名,四星级的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符合星级化管理初次评定的有10名,评定为一星级的6名,二星级的4名,极大地激励引导了广大基层党组织书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记者 孙宗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霍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