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个聚焦”为抓手 构建“党建+N”政策体系
——大宁县曲峨镇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宁县曲峨镇针对重点问题研判、党建工作、星级评定、网格化服务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培训提升、专项督导8项具体工作组建8个工作专班,以“六个聚焦”为抓手,构建形成了“党建+N”政策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聚焦“问题查摆”清单化管理
找准基层治理的突破口
针对问题“从哪找”“如何找”,镇党委组织召开专题培训5次,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参加培训,确保问题找得准,找得具体。围绕党委前沿指挥作用,查摆曲峨镇党委增强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协商议事、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等五个方面11条问题;围绕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查摆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健全机制、增强凝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规范财务管理五个方面10条问题;围绕镇村干部中坚作用,查摆两级干部思想认识、宗旨意识、职责定位、工作标准、工作作风五个方面10条问题。建立问题整改责任分解和整改销号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立行立改、限期整改、提级帮改相结合,确保查摆出的问题逐一销号。目前,对查摆问题已整改5条,正在整改26条。
聚焦“星级评定”差异化引导
增强基层治理的凝聚力
用好“三颗星”,导向更鲜明。一是组织“星”。制定《曲峨镇村级党组织星级评定办法》,年终评选星级党支部,根据考核评选结果,赋予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党支部的荣誉,给予五星级党支部两万元奖励,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积极性。二是干部“星”。制定《曲峨镇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用好“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这把金钥匙。根据年度考核、任职年限、荣誉表彰等,对全镇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科学定星。以实绩定星级,以星级定奖惩,着力破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守摊子、混日子现象,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三是农户“星”。制定《曲峨镇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以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为抓手,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评选出的十星级文明户给予表彰奖励,通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年评选出文明户32户。
聚焦“组织建设”规范化运行
提升基层治理的战斗力
综治中心规范化。打造乡镇综治中心“一厅四室”,完善“一体化”运行和“一站式”办理运行机制。在各村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执法体制改革。组建曲峨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制定派驻机构人员管理办法,对派驻机构执法人员统一管理,统一指挥,落实执法工作经费。“一堡垒三中心”规范化。对12个行政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回头看”,设置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三中心”,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示范先行,积极推进组织架构、运行制度上墙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发挥村委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委员会作用,健全四务公开、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村级民主决策监督等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规范化运行。
聚焦“五级网格”服务化管理
激发基层治理的自治力
优化调整网格设置。以乡镇为总指挥,在去年三级网格的基础上,划细划小微网格,建立完善“乡镇(一级网格)-行政村(村网格)-网格员-村民小组(微网格)-村民(网格辅助员联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五级网格组织基层治理架构体系。建强网格党组织。将曲峨镇农村党员437人划入网格,悬挂共产党员户门牌,亮明身份,通过党员积分制推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网格队伍建设。通过综治视联网会议系统,全面完成2022年度第一次网格队伍全员培训,制定完善网格员考核管理办法、聘用与退出机制等制度。在今年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网格员在人口摸排、卡口管控、疫苗接种等工作中,筑牢了第一道“红色防线”。截至目前,曲峨镇划分乡镇网格1个,村网格17个,微网格51个,设乡镇网格长1人,村网格长12人,网格员17人,微网格长51人,网格辅助员139人。实现了一级网格“总指挥”,二级网格“总把关”,网格员“一员多能”,微网格长“贯通上下”,网格辅助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五级网格化”服务管理。
聚焦“集体经济”多模式发展
激活基层治理的内动力
特色产业示范带动。村集体通过资源发包、股份合作、劳务创收等形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甘棠、曲风村集体自主经营育苗棚,2021年培育西瓜苗、蔬菜苗70万株;道教、黑城村集体自主发展香菇12棚,与大宁政拓公司合作发展羊肚菌1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左右;甘棠村采取发包经营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现存栏量53头;道教村通过发包经营,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农村电商,开发打造了“卫道缘”电商品牌,年营业额100余万元;榆村集体经济组织首批开展土地托管,预计每亩增收100元。扎实推进“清化收”。摸清底数,盘活资产,以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和申请财政资金扶持,多渠道筹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参股大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资产资源入股比重配股、参与收益分红,多元化发展。村企联合共惠共赢。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内外”双向持续发力,村企联合发展。与辖区山西大宁隆泰双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曲峨镇房村、支角、杜峨、白村、榆村、古驿6个村联合新建连栋温室1座,生产花卉,由隆泰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培育人才,稳定发展,第一批花卉于5月底出棚销售,预计每村年增收8万余元;以曲风、道教、黑城、布业4个村为试点,村集体入资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项目,参与分红;与辰康生物合作,曲风村利用大棚蔬菜资源优势,进行生产西红柿酱等农产品深加工,辰康生物负责品牌运营与销售,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美丽经济转化运用。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市场主题深挖乡村文化,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或配套产业。曲风村发挥镇政府所在地的优势,聚焦资源、架起桥梁,打造人才交流、农产品流通等资源集聚的行政区域中心;甘棠村打造休闲观光的曲峨镇“东大门”;道教村依托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红色研学基地”“青少年农耕体验基地”,辐射带动村集体发展民宿、餐饮;黑城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黄土高原古村落,“传承耕读文化”和美丽乡村资源优势,打造烽火台、手工作坊、休闲采摘等文旅项目,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制度建设”一盘棋推进
把好基层治理的方向盘
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围绕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私挖滥采、矛盾纠纷、扫黑除恶等风险隐患,乡镇党委每周至少分析研究1次,村党组织坚持即时报告制度。建立领导包联制度。县级领导包联曲峨镇12个村,乡镇干部包联村、延伸包联农户不少于10户,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及时处置。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编印《曲峨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信息简报》,及时收集整理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领导讲话和镇、村典型经验做法,目前编发《信息简报》35期。充分利用微信工作群,加大对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宣传力度。健全监督举报制度。由镇纪委牵头,成立专项行动督导专班,强化镇纪委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三员合一”,形成监督合力。(冯丽艳)
大山里的幸福学校
“照亮”留守儿童求学梦
杨静 刘小红
“我想让妈妈回家陪我”“我好想见爸爸和妈妈”……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幸福学校的墙面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心愿。
坐落在吕梁山南麓、黄河东岸大宁县内的幸福学校,是当地专门为全县留守儿童修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332名寄宿生,每日在敞亮的教室内汲取着知识的营养,这里是当地留守儿童求学路上的“照明灯”。
“学校共有学生332人,留守儿童330人。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不识字,孩子上学接送不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校长张风霞如是说。
大宁县副县长李栋介绍,大宁县有未成年人9244人,其中留守儿童413人,当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先后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十三五”“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综合治理、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等绩效考评体系,连续三年作为政府实施的重要民生实事。
2018年大宁县委、县政府投资1700余万元新建了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式关怀服务的幸福学校,实现了留守儿童集中入学、集中监护、集中救助管理。
幸福学校规模规制为单轨,小学6个教学班,幼儿3个教学班。“针对留守儿童的特征,除常规课程外,学校活动多样,还设置了篮球、舞蹈、合唱团等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张风霞说。
同时,心理健康课程是幸福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张风霞介绍,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在日常交流中,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爸爸妈妈陪着。”张风霞认为,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普遍比较缺失。因此,学校还设立了“亲情连线家校互动教室”,开放直播、交互功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团聚的互动平台。
此外,该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费、校服费全免,由政府兜底,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发放生活补助,每生每年1000元。临汾市民政局、大宁县民政局及社会爱心力量多次为该校留守儿童捐赠衣物、图书、体育用品物等丰富的爱心物资。
“2021年秋季,学校与‘开心虎’爱心救助平台实现对接,对31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每生每月资助100元,直至学生高中毕业。”张风霞说。
已从事27年教育事业的张风霞认为,对留守儿童,最主要的是给他们更多关爱,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与依赖。
“第一学期学校招收210个孩子,其中108个为单亲家庭。有一个6年级孩子脾气特别暴躁,经常想和孩子们打架,经过沟通,发现孩子对‘妈妈’两个字很敏感,一说‘妈妈’,他就很激动。”经过张风霞和老师们的耐心了解与开导,上初中后,孩子已经不那么调皮,性格也变好了,愿意和老师谈心。
“希望家长们和孩子多交流沟通,给他们更多鼓励。”张风霞说。
在关爱保护未成年人与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大宁县除修建幸福学校外,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制定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专项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相关措施等。
李栋表示,下一步,大宁县将继续强化“同心护未来”各项行动,让每一名未成年人都茁壮成长、成人成才。(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年以来,大宁县把昕水河城区段治理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治理后的昕水河将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成为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李明珠 摄
光伏发电托起百姓致富梦
走进大宁县昕水镇而吉村,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格外引人注目,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电网。该村党支部书记许玉生说:“光伏发电项目既节能环保,又收益稳定,而且不占耕地,利用空闲的地方就可以创造利润,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道路。”
昕水镇而吉村村级光伏电站总容量为400kW,分别建于2013年和2018年,总投资298.39万元,占地总面积12亩,历年累计发电收益173.27万元。其中,第一期项目100kW村级光伏项目建于2013年,总投资99万元,装配发电板424块,占地总面积3亩,2014年7月并网运行,截至今年2月底,而吉村100kW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750776度,结算收益72.13万元。在收益分配上,而吉村主要用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维修、大学生生活费补贴和按时发放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等方面,让村民们享受到光伏发电项目带来的“红利”。
67岁的马还锁以前属于精准扶贫户,自从担任卫生员后,每天起早贪黑把村里的两条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并用三轮车送往指定的垃圾填埋场。“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这些庄稼汉还能领到稳定的工资,在家门口干活,既不误种庄稼,还能照顾生病的老伴,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老马说起光伏发电项目的好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毋容置疑,光伏发电项目在狗头山下的这个小山村正式落地生根,不仅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对周边县(市、区)发展光伏产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2015年8月,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而吉村调研光伏扶贫工作时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由这里向全国推广。”而吉村由此被誉为“全国光伏试点第一村”。
“我每天都要对光伏电站内的杂草、植物等进行清理,还要清洗光伏电板表面灰尘,细心查看电站内通风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给运维公司的技术人员打电话,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每次都能迅速赶来处理故障,保障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而吉村光伏电站管护员马云锁说。
多年来,大宁县在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中对工程质量进行统一把关,认真落实管理措施,保证工程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2018年底,原大宁县扶贫局选聘第三方运维公司,全面负责全县所有村级光伏电站的运维管护,常态化对电站进行巡检,包括除草、除尘、设备检修、组件更换等,其中,而吉村设立了一名村干部管理员、一名电站管护员,采用“看、摸、测”等专业方法全面检查电站运行各项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021年在遭受春寒、秋汛自然灾害叠加影响下,该电站全年发电量117956度,日均发电量达到323度。2022年1-4月份共计上网电量45197度,月均发电11299度,日均发电376度。5月份经三次现场查看,5月11日发电数据为388.8度(阴天),5月13日发电数据为546.7度,5月14日发电数据为563.5度,发电效果良好。
走进而吉村光伏发电控制室,只见电表箱里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这个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也标志着光伏发电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吉村大四学生马燕燕高兴地说:“这些光伏电板真是‘好宝贝’,照着太阳就能发电赚钱,村里的大学生也沾光了,我考上大学本科后,村委会一次性给我发放了3000元助学金,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
在村里的光伏发电收入分配资料上,笔者看到,而吉村400kW电站累计到村收益168.21万元,村级分配133.58万元,其中用于公益岗位扶贫12.69万元,解决就业23人,用于小型公益事业95.95万元惠及326人次,用于补助扶贫24.94万元惠及158人。
“光伏扶贫产业,既符合安全、绿色、环保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又能够惠及老百姓,符合稳定收益、持续增收的要求,是一项帮助山区群众快速致富的阳光支柱产业,今后,我们要严格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措施,不断提质增效,在壮大集体经济,惠及山村群众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做出新成绩。”大宁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王对林信心满满地说。(侯耀强)
岭头村的“领头雁”带领群众奔富路
——大宁县三多乡岭头村工作纪实
“我们村的‘两委’班子干部真好,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今,我们的村容村貌变好了、田间道路拓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主导产业发展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笔者在大宁县三多乡岭头村走访时,77岁的老党员谢秀生说出的心里话。今年以来,岭头村党支部坚持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契机,以苦干实干凝聚干部群众信心,以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文明创建合力,以头雁效应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
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岭头村位于三多乡西南部,距县城约25公里,辖岭头、西河坡2个自然村,共有181户,566口人,现有耕地面积2842亩。村集体经济收入43万元,来源主要为光伏发电、公益林等。村内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辅,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自2020年12月岭头村换届选举完成后,三多乡党委给新任村“两委”班子压实担子,明确责任,制定目标,并切实加强后备干部管理,吸收1名在村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吸收培养2名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村级组织发展新活力。
岭头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听党课,坚定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花名册,实行每季度汇报制度,每月定期通过微信群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发送学习资料,督促他们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营造文明争“星”氛围
在岭头村“十星级文明户”贺兰生的家里,屋子里干净整洁,灶具摆放有序,院内宽敞明亮,柴火摞得整整齐齐;4间平房更是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被褥叠得有棱有角,方方正正,庄户人家特有的温馨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岭头村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农户既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细胞,又是基本的生产经营主体。基于这一认识,岭头村严格按照县委宣传部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认真实施星级文明户评选模式,共评选出像贺兰生一样的“十星级文明户”6户,在全村营造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在参与集体公益事业、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岭头村积极组织星级文明户、预备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人员深入村内清理垃圾死角180立方米,建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还多方争取资金5万元进行整村提升,在街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5个,新建垃圾池1座,为农户新改建厕所21座,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
“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家家户户每天打扫房前屋后,以前聚在一起打麻将的妇女们也变得勤快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就帮忙干家务,倒垃圾。近几年,我们岭头村的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村民们和谐互助,人心向上干劲足,个个踊跃奔小康。”村妇女主任姚晓娜说。
该村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同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村级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实施,通过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日常监管;实施网格化管理,按照全科网格模式,结合疫情防控,全村共划分35个网格,将每3-5户作为一个网格进行管理,为成功实施全科网格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百姓们的“勤务员”
“我去年的苹果收入达到8万余元,多亏了村党支书赵广金千方百计帮我们联系销路,通过与外地果商签订收购合同,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岭头村46岁的果农谢润平高兴地说。
去年十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岭头村的苹果产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赵广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外出联系销路,截至去年底,共帮助村内果农销售苹果230余万斤,增收约50余万元。今年,他们不断巩固苹果产业发展成果,描绘岭头村苹果主导产业发展蓝图,进一步扩大苹果种植面积,改良品质,全村果农共嫁接“宁脆”苹果200余亩并邀请县果树中心管理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5次,在村里培养“土专家”38个,为发展苹果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岭头村共有脱贫户96户282人,监测户1户2人,村“两委”班子扎实做好建档立卡脱贫稳定户、三类监测户的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户慰问活动,详细询问其健康状况、生活情况和生活困难,开展分类帮扶,落实帮扶责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赵广金帮扶对象叫牛留成,以前和妻子耕种10多亩土地,按照传统经营模式种植玉米,年收入不足万元,近几年在他的帮扶下,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护林员的工资,收入10万元以上,购置了新家具,买回了三轮车,去年,又给大儿子娶回了媳妇,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岭头村部分田间道路大部分是土路,在去年洪涝灾害中,塌方、泥石流得不到及时清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村民叫苦不迭。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协商,利用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清理淤泥3000余立方米,使一条条田间道路畅通无阻,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在持续降雨中,岭头村鱼儿梁、南岺、马家窑、小家岭村的9.7公里道路损毁十分严重,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出行受阻,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带着村民们的强烈愿望,多次跑三多乡、县交通局、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给领导们进行专题汇报和沟通协调请求支持。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资金780余万元,将这条道路列入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并开挖了排水沟。截至今年3月份,乡镇已配备大型机械进行清理,交通局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水泥路铺装完成后,果农们秋后摘下苹果就地装车,方便快捷,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果商来村里收购苹果,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被村民们称为“果园路、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
岭头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全村逐步形成了以传统农业和特色产业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其中玉米2100亩、高粱730亩、苹果2100亩、核桃1600亩、连翘1000亩;养殖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全村外出务工15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以上,2021年全村总收入1020余万元,村民们农忙务果园种庄稼,农闲学科技增知识,致富热情空前高涨,村里买回运输大车3辆,家用小汽车86辆,三轮车 165辆,摩托车180辆,家家户户宽敞明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绿树成荫、欢声笑语、村风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犹如镶嵌在二郎山的一颗璀璨晶亮的明珠,绽放出诱人的光彩。(侯耀强 张栋宏)
稿件除署名外由大宁县网络服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