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党建引领 “三三”矩阵发力
古县扎实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古县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以“三线施策、三区统筹、三措并举”的“三三”矩阵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今年年底,全县73个村集体经济将全部达到10万元,比上年增加21个村;30万元以上的村35个,占比47.9%,比上年增加12个村;50%的村经营性收入将实现突破。
规划引、资金扶、平台联,三线施策增动力。古县聚焦“谁来推动发展”,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从县级宏观层面抓好规划、资金、平台三方面保障,推动同向发力。高位推动定规划。县委成立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深入基层与全县73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面交流,以上率下、层层推动,提出“支部强、产业强、家园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开展“两强三美”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古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发展规划(2021-2025)》及三年行动方案,长远谋划、分年实施。资金扶持强支持。从基层需求出发,加大涉农项目资金向村集体经济倾斜的力度,累计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扶持资金1510万元、县级配套227万元。同时,列支乡村振兴统筹资金869.6万元,发展中蜂养殖、设施农业、“核桃+”智慧农业等产业,持续释放资金政策红利。全县建设农业生产基地23个,实施集体经济项目87个,呈现出“业业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新气象。市场平台“舞龙头”。组建古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6乡镇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联合总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面规范。县级公司按照“主推服务、主抓基地、主上项目、主搞示范”的要求,开通抖音平台、建设配送中心,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为合作社提供农副产品销售服务;建设三合村智能化蔬菜大棚基地、旧县大丰收粮食加工基地;整合全县核桃、中药材、蜂蜜、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打造集产、供、销、储、运、配一体的农副产品商贸中心,注册“古岳丰硕园”区域性商标,积极培育“古县优品”县域特优品牌,县乡村三级发展平台活力迸发。
北联企、中靠商、南种养,三区统筹强实力。古县聚焦“怎样实现发展”,结合全县“一城一区一园四地”战略定位,依托北部工矿企业区、中部商贸旅游区、南部特色种养区产业禀赋,差异化定位、一体化发展,不断激活农村各类资源产业要素潜能。村企联建转型升级。北部乡镇以工矿企业为基础,通过“资源+转型”,配套下游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劳务派遣、后勤保障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集体经济保值提升。北平镇贾寨村集体领办凯翔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运输车队、加油站、参股洗煤厂等多种经营模式为一体,资产总额近2000万元,每年收益的10%上缴村集体,60%用于村民分红,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载体带动集体村民双增收。古阳镇安吉村充分发挥村经济联合社组织功能,成立助民货运公司和安喆阳商贸公司,建设“古岳优品·古阳(安吉)体验店”,依托古阳镇村级经济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辖区内企业及其他9个村合作,提供货运、生活用品供应服务,探索“村内群众消费、村外市场对接”的消费双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企业、村合作组织、群众共赢,今年预计收入265万元,同比增加66万元。商贸服务拓宽市场。中部乡镇有效利用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通过“市场+服务”,采取发展“菜篮子”、兴办旅游等形式,推进村集体经济增值增效。岳阳镇张才村立足土地资源发展城郊经济,种植西红柿、白菜、芹菜等露天和大棚蔬菜20余亩,并提供采摘服务,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三合镇上治村依托国家4A级牡丹旅游景区,利用交通优势,开办集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儿童游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欢乐兔”亲子农场,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使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特色种养持续发力。南部乡镇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坚持“特”“优”发展方向,通过“要素+创新”,发展核桃栽植加工、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特色转型、优质高效发展。三合镇高城村以养殖中华蜜蜂为主攻点,带动周边村倾力打造“中蜂小镇”,全年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旧县镇钱家峪村建设“核桃+”农业示范园,对2000余株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葵花、白芍、柴胡等130余亩,可使集体增收11万余元。旧县镇旧县村发展“旱地玉米+”种植模式,打造了旱地玉米+柴胡套作、+大豆条带间作、+马铃薯间作3处种植智慧园,综合收入突破40万元,实现“一地多收”。南垣乡吴家岭村发展药用酸枣产业,栽植73万余株,建成300亩试验示范基地,预计全年收入突破60万元。
双帮带、奖补促、考评督,三措并举激活力。聚焦“如何激发活力”,坚持包联帮带、奖惩激励、考核倒逼,向内挖潜、向外借力,持续调动乡村两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行双包双联机制。完善县乡领导干部包联帮带制度,实现县乡两级干部“双包双联”全覆盖,县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1个集体经济基础好的村和1个“薄弱村”,强化工作捆绑、责任捆绑、奖惩捆绑,构建“一个行政村、一名包联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计划”的工作体系,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捆绑进村,汇聚帮带合力。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出台《古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村集体从当年收入净增长中拿出20%,奖补贡献突出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干部,基层干劲十足。实施精准考评机制。将抓集体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古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试行)》,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镇村实行“一票否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年终考核、星级评定的重要依据,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报酬制度,导向更加鲜明。(记者 王长波)
搭建平台 抱团发展
古县村发公司力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破茧成蝶”
古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自4月28日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按照“主推服务、主抓基地、主上项目、主搞示范”的功能定位,探索推行资源“联用”、产业“联育”、收益“联享”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农村资产资源,投向优质项目,着力构建集体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释放“1+1+1>3”的叠加效应。2022年预计可创收600多万元,将带动全县73个村集体全部突破10万元。
规划引领,谋好定位。古县村发公司聚焦全县“两强三美”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确定了“一条主线、三个区域、六项工程”的“136”战略,即以高质量发展壮大提质农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按北部工矿企业区、中部商贸旅游区、南部特色种养区三个区域合理布局项目,实施千亩智能蔬菜大棚、农副产品加工、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村集体多元化联合经营、土地整治开发、文旅融合发展六大工程。
产业主导,抓好基地。古县村发公司找准村级集体经济与市场的联结点,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模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要素合作。立足核桃产业。把“做强以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探索出“核桃+中药材(小杂粮)+中蜂”的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发展模式。今年全县23万亩780余万株核桃,预计年产量可达5000吨,产值超亿元。同时,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扩大古树食品有限公司、旧县镇钱家峪村大丰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现有加工产业规模,统筹建设一大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对全县核桃、中药材、小杂粮、蜂蜜等进行精细加工,提升“核桃+”产业的综合收益,增加村集体收入。立足药材产业。吸收各村入股,依托以古县厚润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古县古树生态有限公司、国新晋药古县兴岳连翘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主的古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兴建集种植、收购、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药产业基地。目前,发展优质北柴胡、黄芩、远志等道地药材8万余亩;流转土地1万余亩,建成大型分拣、仓储、加工厂房5个。立足蔬菜产业。统筹300余万元乡村振兴整合资金,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发展千亩智能蔬菜大棚基地。目前,已在9个村建设60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预计年产特色蔬菜150万公斤,均可增收18万元。
盘活资源,做好项目。土地整治增收。村发公司引进古县华瑞土地综合整治有限公司,协调县直相关部门及所属乡镇,在旧县镇秦王庙村、钱家峪村、安里村等8个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共新增十等耕地近3000亩、粮食产能178万公斤,预计可使8个村集体增加收入430余万元。文旅融合增收。统筹各类政策资金,依托牡丹景区、张家大院、云顶小镇及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旧址等旅游资源,在三合镇、古阳镇、北平镇发展游乐园、农家乐、采摘园、红色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统筹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古阳镇凌云村、热留村2村联建“滑世界”游乐项目,三合镇上治村建设“欢乐兔”亲子农场项目,使每村每年至少增收10万元。多元经营增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制,针对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提供货物运输、物业管理、农机设备等各类服务。南垣乡集体经济联合总社牵头,申请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成立农机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带动辖区内陈香村、驼腰村等10个村托管7000亩土地,预计村均可增收14万元。
开拓市场,搞好服务。做优品牌。注重孵化自主品牌,申请注册“古岳丰硕园”区域商标,灵活运用各类宣传平台,加大“古县优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有效提升县域特优产品附加值。做优载体。兴建主营粮油、畜禽肉、禽蛋、水产、调味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综合配送中心,延伸农产品包装、运输、保鲜、储藏等配套服务,直接与基地或村集体对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做优销售。积极与厂矿企业、学校等对接洽谈,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依托线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平台,实行定点配送,实现买家“一站式”采购;同时,线上入驻“一亩田”APP,开通抖音网络直播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古县优选”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已与7个厂矿企业和2个学校建立了配送关系,配送金额达50余万元。(本报记者)
党建领航集体经济 三联共建稳步提质
——古县北平镇贾寨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纪实
北平镇贾寨村凯翔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输车队
北平镇贾寨村村容村貌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走进太岳山腹地的古县北平镇贾寨村,红砖白墙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平坦宽敞的街道旁停放的轿车一辆接一辆,休闲广场绿树成荫……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孕育出的幸福味道扑面而来。
近年来,贾寨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一届接着一届干,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和企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质。
“支部+产业”壮大提质
“三色联续”蹚出集体增收“幸福路”
“贾寨村位于古县北平镇东部,地处华宝工业园区,全村范围内有涉煤企业5家。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村里煤炭、林地和红色资源优势,逐渐走出了‘金色、绿色、红色’的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之路。上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就收入了348万元,预计全年将突破6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为350万元。”贾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晋宝在介绍起全村的发展成果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金色”资源率领经济扬帆。从上世纪90年代起,贾寨村党支部就充分利用煤炭“乌金”的资源优势和当地区位优势,先后成立村办企业贾寨煤矿及洗煤厂,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煤炭资源整合后,贾寨村现在每年通过周边企业占地、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约550万元。
“绿色”产业引领转型发展。北平镇是古县古树核桃的重要保护区,有着发展核桃产业的先天优势。从2012年起,贾寨村党支部就未雨绸缪,为资源型村庄转型发展进行探索,村集体成立昌晋核桃种植合作社,流转荒坡、荒地1200余亩,建设千亩核桃园。目前,核桃园已进入丰果期,年收益持续保持在25万元以上。同时,贾寨村还将土地复垦100余亩耕地用于特色产业种植,每年可获得收益10万元。
“红色”赋能带领乡村振兴。贾寨村是太岳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2019年,贾寨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对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旧址进行修复。2021年,贾寨村申报中组部红色旅游乡村项目,打造高标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一所。目前,贾寨村成立了太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有限公司,并积极筹备红色研学、培训、参观、实践等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产业初具雏形,为乡村振兴和村集体增收打造新的引擎。
“支部+村民”强村富民
“三联联益”绘出共同富裕好光景
村里有了钱,但贾寨村党支部关心的还是如何能让村民富起来。早在2005年,贾寨村党支部就提出了“联股联利联心”的共享发展模式,决定村集体成立凯翔农民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载体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村党支部要办合作社,我听说后,第一个拿钱入了股。”村民赵世利对当年入股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要说不担心、没顾虑那是假的,不过我对我们村党支部有信心,所以坚定入了股。”半年后,事实证明了赵世利选择正确。入股1.5万元他就拿到了6000元的分红。这让赵世利彻底打消了顾虑,第二批入股时,他毫不犹豫又追加了1.5万元。
如今的贾寨村,通过联股,实现“村民变股民”;通过联利,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统一经营、财务公开、民主监督、风险共担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确保合作社高效运转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方式;通过联心,经过三次扩股,将全部贫困户吸纳进入合作社,变单家独户扶贫为抱团发展脱贫,切实把全体农户凝聚到党支部周围,实现共同致富。
经过近些年的良性发展,凯翔农民合作社已成为集运输、加油站、股份制洗煤业多元一体、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的现代化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收益的10%上缴村集体,30%用于企业再发展,60%用于村民分红。近几年,每年用于村民分红的都在28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余元。
“支部+支部”抱团发展
“三村联建”探索以强带弱新路径
作为北平镇的“红旗村”,贾寨村党支部在做好本村工作的同时,按照镇党委的部署,通过以强带弱,带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李子坪、黄家窑村共同发展。
“我们村党支部与李子坪、黄家窑村党支部一起组建了蔺岳联合党委,通过‘争取上级资金+自筹’和‘村党支部+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方式,李子坪、黄家窑村每个村投入55万元入股我们村的凯翔农民合作社,力争抱团跑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任晋宝刚说起“三村联建”的过程和方式,李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晓斌就笑着接过话头:“仅入股贾寨村的凯翔农民合作社这一项,每年就能给我们村带来5.5万元的收益,实现全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展望未来,任晋宝说:“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途径,把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融为一体,把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融为一体,把强村、兴业、富民紧密融为一体,沿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断奋进,在持续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 王长波
多元产业促增收 鼓起集体“钱袋子”
——古县古阳镇安吉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纪实
古阳镇安吉村村内一角
古阳镇安吉村古岳优品·古阳(安吉)体验店
安吉,一如村名,寓意平安吉祥,是古县古阳镇一个颇有名气的行政村。
初秋时节,掩映于绿水青山间的安吉村蕴藏着无限生机——
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成立的助民货运公司车辆满载着煤炭等货物川流不息;
村东老母坡的一处空地上,布排着百只蜂箱,倘是花期可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飞进飞出;
村北窑场里,一片一片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
位于太岳山南麓的安吉,是毗邻国道341线的一个美丽村庄。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安吉村充分发挥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组织功能,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路子。
“我们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通过主搞服务——‘村合作社+辖区企业’,主抓农业——‘村合作社+林地资源’,主推合作——‘镇级公司+村合作社’,主联市场——‘群众分红+企业服务’,主拓多元——‘积分超市+景点项目’,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265万元,比上一年增加66万元。”安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武玉红介绍。
主搞服务——“村合作社+辖区企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成立助民货运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日常服务,打破以往“小而散、运输市场混乱、管理难度大”的状况,构建和谐地企关系。通过规范货运服务,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
主抓农业——“村合作社+林地资源”。村内群众多数在企业务工,且地块面积小、土地贫瘠,群众对土地收益重视不够。对此,安吉村瞄准土地增收方向,通过反复研究、外出考察、多次论证,决定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采取多环节托管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柴胡500余亩、种植玉米150亩;利用荒山荒坡发展连翘450亩,对外发包收益;对3800余株核桃树进行统一管护、核桃统一收购、品质统一把关、市场统一销售,整体包装打造古树核桃品牌;发展中华蜜蜂200箱,实现“空中经济”增收。通过有效利用林地资源,村集体年可增收40余万元。
主推合作——“镇级公司+村合作社”。古阳镇既是工业乡镇,又是工业园区主战场,具有企业多、务工人员多、消费市场空间广的优势。安吉村看准发展机遇,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以村合作社名义注册了安喆阳商贸公司,建设了“古岳优品·古阳(安吉)体验店”,与古阳镇村级经济联合发展有限公司、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同架设连接市场的桥梁,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服务和商品进入企业、小型工程自主实施的通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对接市场,实现收入新增。
主联市场——“群众分红+企业服务”。自2022年起,安吉村集体提取一部分分红现金,以“安吉村体验店超市卡+现金”的形式为群众分红,村内群众至少每年可在体验店消费50万元。同时,镇级公司协调,组织安吉村体验店、商贸公司与辖区企业签订职工福利发放协议、生活用品供应协议、基本服务提供协议,实现了“村内群众消费、村外市场对接”的消费双循环发展模式和公司、村合作组织共赢的目标。
主拓多元——“积分超市+景点项目”。安吉村与其他9个村合作,将体验店作为全镇“星级文明户”积分兑换点,引导群众在当地消费,预计每年可实现消费20万元。同时,由镇级公司对接协调,体验店可与云顶小镇、热留·凌云游乐项目进行消费合作,游客可凭借一定的消费累计额,在体验店兑换、购买相应的物品,通过拓宽市场增加集体收入。
“地上、地下、空中,全利用了起来,对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安吉村干部群众信心很足。”谈及安吉村的产业发展,古阳镇党委书记贺神建不无幽默地说,挖掘农业产业致富潜力,强化了安吉村的“造血”功能,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安吉村,干群一股劲,上下一条心,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前进。
记者 王长波
图片由古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