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同行 同步积分 同行管理 同向激励
蒲县:“党员积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1年以来,蒲县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在“道德银行”建设中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党员联户为核心,以积分管理为抓手,打造“党群同‘行’·善治蒲邑”基层治理工作品牌,实现党群同行、同步积分、同行(道德银行)管理、同向激励,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包联到户面对面,让基层治理有深度。蒲县织密五级组织体系,把积分制的管理链建在组织链上,按照任务相当、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132个网格,建立209个村微网格党小组、29个社区网格党支部,按照“就近、就便、就亲、就熟”原则,为党员确定10户左右包联户,1900余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充实联户力量,形成3468个党员群众联户工作群,实现包联点对点、民情无遗漏、管理无缝隙。
党群管理全覆盖,让基层治理有广度。蒲县以积分管理撬动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党员主力军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全过程领导、全方位促进。由乡镇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将5000余名党员纳入积分管理,组织党员每周至少联系1次包联户,全面收集基础信息、社情民意,推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积分评价实打实,让基层治理有量度。蒲县针对性制定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三张“积分清单”,科学设置部门积分清单,印发《蒲县“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实施细则(试行)》,规范划分先锋哨、民生哨、平安哨、帮扶哨、执法哨5类受理范围,构建群众“点单”、汇总“筛单”、分类“派单”、反馈“验单”的工作闭环,赋予乡镇党委考核评价权,对99个职能部门响应“吹哨”帮助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进行量化积分,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一线。针对农村党员自身特点,划分为有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弱党员,在基础积分、正向积分、自选积分事项设计上进行差异化对待,实现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分类积分、分类排名。
奖惩分明重激励,让基层治理有力度。蒲县做实积分结果运用,激励约束并重,全面激发党员群众学先进、当先进的内生动力。积分事项的明确,使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干有方向、评有标尺,真正让干得好的“有光彩”“受尊重”,干得差的“丢面子”“没位子”。
今年以来,蒲县累计发放85万积分,评选了1426个“星级文明户”,做到了积分可存可取,善行可触可感,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积分管理激励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推动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一线设岗定责,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更为灵敏,推动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好局面;弘扬了向上向善向好的价值取向,以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了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善治新风。 (本报记者)
十年志愿路 墨韵满蒲伊
——记蒲县段云书艺馆云艺书画志愿服务队
云艺书画志愿服务队举办书法公益培训。
在蒲县,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把“传承民族文化”与“传播文明实践”相结合,连续十年开展“兰亭墨韵”书法公益培训项目,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书法文化志愿者,为蒲县打造“书法之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县文明创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十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举办各类公益培训和文化志愿活动100余次,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十年来,书法志愿者们为各个单位送春联10万余副,受众人数辐射到全县10万余人;
十年来,他们成功举办“段云书画奖”书画展15届,创作作品2800余幅,参与人数3000人次,激发了全县书画创作活力……
他们就是蒲县段云书艺馆的云艺书画志愿服务队。
成立志愿队伍 启动公益项目
走进段云书艺馆,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至。馆内,一件件革命文物陈列在展示台里,一幅幅书画作品悬挂于四周墙壁;馆外,一块块书法石碑倚墙而立。
段云书艺馆成立于1991年,收藏展览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段云捐赠给家乡蒲县的数千件书法作品,现有馆藏书画、书籍、革命文物等5000余件。
2012年,段云书艺馆为了在全县范围内扩大书写队伍、提高创作水平、活跃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文化,成立了云艺书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公共免费教育项目——“兰亭墨韵”书法公益培训。
馆长昝红波说:“我们围绕‘文化育人,文明铸魂’两条主线,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把‘兰亭墨韵’公益培训作为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加强书法教育推广与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感召、带动和培养艺术人才。目前,云艺书画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有120余名志愿者。”
谈及为何要成立这支志愿服务队,昝红波直言道:“当时,县里写书法、会书法的人不多,书法队伍以老年人为主,青黄不接,还有些想学书法的人不知如何入手,很多中青年群体缺乏文化生活,平时就是凑在一起聊天打牌。我们想通过培训使更多人加入到书法学习行列,形成我们服务群众、群众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
云艺书画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让群众的精神生活逐步充实、品质逐渐提升,许多人以参与书法学习取代了闲聊、闲逛、打牌,志愿者们经常组织书法沙龙,切磋技艺,参与者的书法创作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10月,蒲县段云书艺馆被确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
推广书法学习 营造浓厚氛围
下笔平和、运笔连贯、收放自如……一幅“厚德蒲县”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淡淡墨香在室内徜徉,这是段云书艺馆的专职教师康婷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我们利用县校合作的机遇,与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进行合作,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昝红波说。
义务开展培训、提供便利场所、免费提供学习用品、搭建展示平台……志愿服务队采取多种办法吸引书法爱好者们积极参与。
疫情期间,志愿服务队创新思路,采取“互联网+培训”的方式,连续开展了18期公益培训,做到了公益培训“不断档”。2012年以来,他们已经开展各类公益培训和文化志愿活动100余次,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学员中,既有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有大中院校的在校师生,还有社区农村的居民群众,大家认真学习、互相交流,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五鹿社区的居民郝丽静参加书法培训后,认真钻研,进步很大,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就写的有模有样,当看到自己的隶书作品入选了《“溯源问道”蒲县第十三届“段云书画奖”书法临摹展书画作品集》后,她开心地说:“学书法锻炼了自己,陶冶了情操,我会继续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志愿服务队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写基础,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十年志愿服务,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全县的书画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每年春节前夕,志愿者们分头走进机关、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开展“送春联”活动,累计送出10万余副春联,同时连续举办了“段云书画奖”书画展15届,创作作品2800余幅,参与人数达3000人次,“兰亭墨韵”成为全县一个闪亮的文化艺术品牌,备受好评。
传承传统文化 丰富群众生活
“今年5月份,邻居家孩子结婚时给我送来一份请柬。这份请柬不是常见的印刷品,上面的所有字全是由毛笔书写的,字体漂亮,体现了我们传统的书法文化。”家住县城翠屏社区的居民曹先生说。
在云艺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书法艺术已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点滴。在蒲县,很多婚嫁喜事的婚书、清单、请柬都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体现;很多老年人过寿时,一幅幅寿联成为珍贵的礼物;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很多人书写祝福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成为一种时尚……书法作品,成为“厚德蒲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兰亭墨韵”公益培训的持续推动中,蒲县的书法参与者队伍逐步壮大,创作水平逐步提高,每年参加省、市书法展览的有50余人;在市妇联组织成立的平阳姐妹花书法协会中,仅蒲县就有57人参与;十年来,蒲县累计考取二本以上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生达到120人,成为传承书法艺术的后备力量。
居民杨纪英是“兰亭墨韵”公益培训的第一期学员,后来又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中,经过几年学习,其行草书法作品入围山西省第十届群众书法篆刻作品展。杨纪英说:“书法创作,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用书法浸润民心,用艺术承载文明。”昝红波说,“我们将继续传承传统文化,把‘兰亭墨韵’公益培训作为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感召、带动和培养艺术人才,为‘书香蒲县’‘文明蒲县’作出一份贡献。”
记者 柴云祥
“小积分”激发“大活力”
——蒲县蒲城镇以党员积分管理推动基层治理提升
党员们主动服务,为群众宣讲各类政策。 蒲承轩 摄
从清除道路积雪到救灾物资发放,再从疫情防控服务到护林防火、防汛隐患排查……在蒲县蒲城镇曹家庄党群服务中心张贴的《党员志愿服务汇总表》上,除了村“两委”成员,还有一连串的党员姓名:曹建昌、王智慧、赵志刚、王金亮、曹宏伟……
旁边张贴的“党员活动量化考核计分公示栏”上,闫志刚、曹玉忠、张光华、席兰花等党员名字下方,一面面“小红旗”贴的密密麻麻。曹家庄村第一书记王智慧说:“我们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把全村51名党员分为在职党员、村干部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和特殊情况党员5类,按照‘就亲、就便、就近、就熟’原则全部到村联户,结合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激励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争积分、当先锋、做表率’,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曹家庄村的事例只是蒲城镇推行“党员积分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蒲城镇把党员积分管理放在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镇村实际,出台实施了“356”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和“五类党员”精准赋分清单,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旗帜”作用和“主力军”作用,用“小积分”持续激发党员“大活力”,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
“‘3’指的是精准分类、精准联户、精准赋分这‘三个精准’。”蒲城镇党委书记王峰说,“我们坚持分类有序、联户有责、赋分有据,根据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因素将党员细化分为5种类型确定积分对象,按‘每户必联’标准精准对接实现‘党员联户’全覆盖,联户党员包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安全维稳、帮扶解困、助力致富,打造上下联通、反应快速的‘党群网络’平台,分类设置5档积分事项,每档划分为基础积分、正向积分、自选积分三部分,将基层党建、志愿服务、议事说事、基层治理等内容纳入积分事项,为党员履职尽责明确规则、画好标尺、定好标准。”
蒲城镇采取群众评议、党员评价、支委评定、党委审核、亮分公示这“三评一审一公示”五个流程的方式程序化量分定分。以联户群众为主体,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定“晴雨表”;以同组党员为对象,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中开展党员民主互评,将“党员好评率”作为评定“标尺卡”;村党支部对党员积分台账统一核对、评定,汇总打分,将“支委认可度”作为评定“硬指标;镇党委对各村积分情况严格把关、二次核对,将”党委核定值“作为评定“压哨声”;积分审核情况及时反馈,由各村统一张贴公示亮分,将社会监督力作为评定“红黑榜”。
严格的积分评定程序精准记录了党员变化、衡量了党员作用、激发了党员干劲。党员们在一线服务发展大局、展现党员作为,在城关村的疫情防控中,党员们主动行动,宣传防疫政策,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在桃湾社区的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中,党员们参与图版排查,服务集体经济发展;在枣林村的护林防火工作中,党员们轮流值班值守,排查安全隐患;在太夫村,党员们走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预约新冠疫苗接种……
曹家庄村76岁的党员张光华是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喜欢读书看报,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各类政策,是村里有名的政策宣传员;55岁的村民小组长乔新昌乐于助人,每次遇到邻居们拉运玉米、撒化肥等各种农活时总会主动去帮忙;无职党员曹全彦为人公正,善于化解矛盾,他的包联户没有一起矛盾问题上交。
蒲城镇在严格把控党员评分程序的基础上,对党员积分实行“六分段”导向管理,设置党员星级公示榜,每季度开展评星公示,激励党员互学互促互进。
王峰说:“党员积分管理的深入推进,有效激励引导了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党员队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久久为功,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记者 柴云祥
一身本领献热土 黄土垣上乡情浓
——蒲县古县乡“金剪刀”志愿服务队的暖心事
“金剪刀”志愿服务队成员为广大果农义务讲授果树修剪等技术。 赵会平 摄
眼看到了果园追肥的最佳时间,蒲县古县乡下刘村78岁的老人冯有来心里有些着急,他惦记着自家3亩多果园的情况,想找一趟同村的韩记平,看这位“金剪刀”能不能再帮帮忙。没承想,他刚有了这个念头,韩记平已经主动找上门来,说第二天就去果园里帮忙追肥。
韩记平义务帮助冯有来养护果树的爱心行动已经连续了6年。在古县乡,像韩记平这样依靠一身农技本领服务乡亲们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提供果树修剪志愿服务起步,拓展到为广大果农义务讲授果树修剪、防治虫害、科学施肥等种植技术,还为一些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的乡亲们义务劳动,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金剪刀”志愿服务队。
自2019年成立以来,“金剪刀”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全乡果树种植产业的“先锋队”,在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黄土垣上一张靓丽的名片。
党群融合 志愿队伍发展壮大
蒲县古县乡是纯农业乡镇,地处山西省第二大垣——黄土垣面,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位于北纬36°,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果树的繁育和生长,是优质苹果生长的“黄金地带”。目前,古县乡栽植了7500亩苹果、5000亩梨、9000亩核桃,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果树种植,技术是关键。在果树种植产业发展之初,市、县有关部门组织农技专家“进果园”、种植技术“现场教”和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各种活动中,一些认真学习、勤于钻研的果农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
2019年,古县乡党委、政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一平台,动员各村的果树种植能手群体中的党员们组建了一支果树修剪志愿服务先锋队,不定期为各村果农提供果树修剪等志愿服务,“金剪刀”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这支队伍能够定期召开会议,有民主决策机制,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队员们在一起交流技术、分享经验、互通有无,队伍整体的专业性、技术性持续提升。
古县乡党委书记庞志刚说:“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宣传动员、感化带动等方式,吸引了各村果树种植能手纷纷加入,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群众踊跃响应、我志愿我光荣的良好局面,‘金剪刀’志愿服务队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志愿服务新形态。”
紧盯需求 志愿服务成色十足
“我今年75岁了,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家里的几亩果园也管不了。这些年,全凭韩建龙帮忙呢。”古县乡下刘村村民姚有喜看着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不断念叨着“金剪刀”的好。
46岁的韩建龙是“金剪刀”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家的果园和姚有喜的果园紧挨着,这些年一直帮老人干一些果树养护的农活儿。
除了义务帮助老弱群体干农活儿之外,“金剪刀”志愿服务队更多的是传授种植经验。
“我们是以连片果园为单位,将全体志愿者按照果园距离就近原则与果农组队,一名志愿者负责自家果园附近的三四个果园,农忙时,志愿者在管理自家果树的同时,为其他劳动力不足的果农提供志愿劳动;闲歇时,志愿者就在果园里授种植心得,讲授果树修剪、防治虫害、科学施肥等种植要领。”韩建龙说,通过技术帮助,让大家的果树管理到位,长势更好,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发现了病虫害问题时,“金剪刀”队员会及时提供解决办法;该追肥、浇水时,“金剪刀”队员会及时提醒;到年底剪枝时,“金剪刀”队员手把手传授技术……如今,“金剪刀”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黄土垣上所有果树的“守护者”。
62岁的果农郑对莲种植了6亩果树,由于劳动力不足加之缺乏种植技术,果园收益一直不理想,“金剪刀”志愿服务队为她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义务劳动,让果树收益成为郑对莲最稳定的生活来源。
“五保户”史丽红身患重病,5亩果园几近荒废,县农资中心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她家的果园,由“金剪刀”队员负责种植养护,保障这家人有一份稳定收入。
打造品牌 果园深处旗帜高扬
“成立‘金剪刀’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是通过技术带动,推进全乡的果树种植水平,促进增产增收。”庞志刚说,专业的种植技术是“金剪刀”的根本所在。
古县乡采取了三种学习培训方式提升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技术。一是邀请市、县果树种植专家走进果园,针对种植现状及当前问题进行深入地讲解;二是向有关部门争取学习名额,组织志愿者外出学习观摩;三是文明实践所开展果树种植修剪专题夜校,传授果树修剪技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培训,志愿队伍的种植技术明显提升,服务工作更加专业。
自2019年起,古县乡每年举办“金剪刀”果树修剪技能比武大赛,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现场比武平台,引导广大种植户主动加入“金剪刀”,进一步扩大“金剪刀”志愿服务队的影响力。志愿者们踊跃参加,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型农民的风采面貌,在互相交流比拼中还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水平。
目前,“金剪刀”志愿服务队已经有46名队员,囊括了全乡6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的果树种植能手,服务的果园面积达到5340亩。
丰收之季,走遍古县乡的一个个果园,果香在空气中徜徉,硕果在枝头上高悬,枝繁叶茂间,处处都有“金剪刀”志愿服务的身影,一面面鲜艳的志愿大旗在果园深处高高飘扬。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