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乡村展新貌 百姓话振兴

2022-11-05 11:06: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汾西县作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的工作主基调,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一年来,成果怎样,开局如何,大家看一看、听一听——

  乡村展新貌 百姓话振兴

果药飘香产业兴

  “眼下柴胡行情特别好,一公斤湿柴胡就能卖31—32元,一公斤干柴胡能卖68—70元,用不了几天我们合作社的柴胡马上就能收获了。”10月11日,正在地里收割玉米的赵桃喜告诉记者。

  赵桃喜是汾西县富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合作社,经过十年的大力发展,目前有中药材300亩、扁桃经济林240亩。其中,300亩中药材基地位于汾西县团柏乡后义村、下团柏村、沟底村、枣坪村,主要种植柴胡、黄芩等。

  走近种植药材的田间地头,长势良好的药材散发着阵阵药香。赵桃喜介绍:“柴胡是我们合作社种植面积最多的中药材,由于其生长期一般为3年,所以通过合理安排柴胡种植的时间,确保年年能收获,这样就不会错过药材的好行情。今年约有100亩柴胡到了收获期,预计能产两三万斤。”

  目前,富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已经步入了正轨,正在持续发力扁桃产业。从2016年至今,该合作社陆陆续续利用下团柏村的撂荒地种植了240亩扁桃经济林,今年有40多亩扁桃林进入挂果期,收获了2000多公斤扁桃青果,已被客商收购一空。

  在下团柏村的扁桃经济林,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上从高到低分布着层层梯田,梯田上整整齐齐种植着一行行扁桃树,树上墨绿色的叶子仿佛给大山披上了绿色的衣裳。扁桃树的行间距很宽,中间要么种着油菜,要么种着油葵,每块梯田上都种得满满当当的。

  赵桃喜说:“新种植的扁桃树大约在5年后才会结出果实。由于我们合作社的扁桃树都是利用山上的劣质地块种植的,所以目前亩产量还不高。但是通过把这些曾经废弃的土地利用起来,一方面能保持水土、绿化大山,另外一方面随着扁桃树树体的日渐长大,效益也会逐年递增。我们还在扁桃树中间套种了油菜、油葵,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富强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土地、股份分红、雇佣村民工作的方式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扁桃经济林,既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就业,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民积极参与种植中药材和扁桃经济林。

  “中药材价格起伏不定、波动较大,所以我们合作社决定用‘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扁桃产业。这几年,扁桃收购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市场需求特别大,一点不愁卖。”赵桃喜表示,“随着240亩扁桃经济林陆陆续续挂果以及亩产量的逐年增加,我们合作社会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一起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晒着太阳”把钱赚

  秋分时节,从高处俯瞰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除了能看到漫山遍野、错落有致的玉露香梨树,还有就是星罗棋布的户用屋顶光伏板正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2018年底,在汾西县大力支持及财政补贴下,柴洼庄村实施了“一村一品一主体”户用光伏项目,为115户困难群众建设了总规模632.5千瓦的户用光伏电站,并陆续开始并网发电。当时,柴洼庄村委会与新乐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商讨并制定了分配方案。根据测算,每户5.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可以产生经济效益8000元左右,前5年给每户保底收入1500元,其余产生的收益资金用于项目还贷,5年后电站所有产权及收益归农户所有。

  今年70岁的柴洼庄村村民李章云是汾西县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由于家里有7个儿子,生活负担比较重。弟弟李东云早年由于腿骨头坏死而落下了残疾,丧失了劳动力,是村里的“五保户”。兄弟二人都是户用光伏项目的受益者,他们的户用光伏电站都安装在同一个屋顶上。

  记者跟随腿脚麻利地李章云爬上屋顶,只见44块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整整齐齐地排成两行,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李章云告诉记者:“户用光伏电站把闲置的屋顶利用了起来,我们兄弟二人家的光伏板放在一起方便管理,平时仅需要有个人上来清扫下光伏板上的灰尘和杂物,一点不耽搁干别的活儿,年底了就能分到钱。”当地村民也纷纷表示,户用光伏电站尤其对李东云这样丧失劳动力的人帮助最大,只要有时间就能增加一份收入。

  李章云家有15亩地,全部种植了玉露香梨,由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每年收获后进行分成,他可以获得两成的玉露香梨。今年,李章云分得了7500公斤玉露香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80—90毫米的一级果,按照3.5元的客商收购价来算,仅此一项就可以增收5万多元。

  “除了光伏和梨园有分红,我还在村里养了十几头牛,平时忙活着割草喂牛,希望能顺便发点‘牛财’,好补贴孩子们。”李章云乐呵呵地说,“村里发展的这个户用光伏项目真是不错,让老百姓‘晒着太阳’赚钱。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户用光伏电站就能归我自个了,到时候获得的发电收益会更多。我再加把劲,将牛儿养得高高壮壮的,日子就越来越有奔头。”


香梨满枝迎丰收

  仲秋时节,梨果飘香,汾西县当地果农正抓住晴好天气采摘玉露香梨,然后进行分拣、包装、装箱、运输,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景象。

  9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永安镇后加楼村的汾西县众森农林牧有限公司玉露香梨基地,只见层层叠叠的梯田相互交错,种满梨树的梯田宛如一条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在群山之间,漫山遍野的玉露香梨随着秋风轻轻摇曳。

  众森农林牧有限公司是由后加楼村张记有5兄弟共同出资成立的,目前种植玉露香梨500亩,建有水库5座。公司负责人之一的张伍有介绍:“汾西当地老百姓用‘吃一口,流一手,顺着脖子往下走’的顺口溜来形象表达玉露香梨酥脆、满口爆汁的特点。今年我们的玉露香梨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从9月8日就已经开始采摘,9月28日前会全部采摘完毕,暂时卖不掉的梨都会存入冷库中。”

  为了有效缓解产地仓储保鲜设施需求矛盾,降低玉露香梨的产地损耗,推动错峰上市,从而提高梨果产业附加值,汾西县在后加楼村玉露香梨园区建设了一座冷库,这些天玉露香梨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冷库中储存。

  在众森农林牧有限公司玉露香梨基地,记者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村民穿梭在梨树之间,熟练地采摘梨果。农闲时该公司大约有20人进行梨树的日常管护,农忙时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作业都得雇上百人。在此次收获时节,公司从周边村子雇用了120位村民进行采摘、分拣、打包、装车等作业,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增收。今年55岁的张大爷正是百人采摘大军中的一员,他说:“在梨园摘梨劳动强度不大,除了每天给100元工资,还管一日三餐,在这儿干挺好的,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目前,越来越多梨果产业转向了平原种植,以便于实施大规模、集体化、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优质的梨果基本出自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山地梨脱颖而出。众森农林牧有限公司的玉露香梨就全部种植在山上,能够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通风排水良好的优势,再配合上精心的管护,产出了皮薄、酥脆、肉细、核小、汁多、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的优质玉露香梨。

  “你看,刚摘下的玉露香梨稍微用力一捏就会爆出甘甜的汁水,吃过的人都夸好。”张侯有向记者介绍,“我们基地的玉露香梨都是绿色无公害水果,每年都要购买1200方的有机羊粪给500亩梨树施肥,增强梨树生长后劲、提高玉露香梨品质,仅此一项每年就得投资30万元。虽然投入很大,但我始终坚信只有种植出高品质的玉露香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扁桃敲开致富路

  金秋时节,行走在汾西县团柏乡的山西巴旦木实业有限公司扁桃示范园,只见间隔约5米的扁桃树中间齐刷刷地套种着柴胡、黄芩、透骨草等中药材和大葱、红薯、辣椒等农作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扁桃就是巴旦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山西巴旦木实业有限公司前身是汾西县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开始发展扁桃产业,目前在汾西县和平镇种植扁桃280亩,在团柏乡种植扁桃460亩。该公司通过技术支持、苗木支持、销售支持等方式,带动全县发展山坡嫁接扁桃树1.8万亩、利用撂荒地栽植扁桃树2660亩,汾西县也成为国内除新疆以外的最大扁桃生产基地。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扁桃依赖进口,因此扁桃在市场上十分紧俏,还未成熟之时便有许多客商提前进行了预订,收获时直接从田间地头将扁桃青果装车运走。公司负责人侯俊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扁桃喜获丰收,280多吨扁桃青果早早被北京、西安、兰州、杭州、郑州等地的客商抢购一空。不仅收成好,行情更好,一公斤扁桃青果的批量收购价为12块钱,比往年的价格高出了不少。”在该公司的团柏扁桃示范园,每亩地可产扁桃1000多公斤,在扁桃收获的时节,每天要雇50—60人进行采摘、打包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扁桃能成为当地的“致富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山西巴旦木实业有限公司经过13年的艰难探索,从试种、适应性试验、品种驯化选育到基地规模推广,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公司主打的扁桃为薄壳品种,其耐旱、耐寒、耐瘠薄且适应力强,不用疏花、疏果和套袋,管理上省工省时。利用扁桃的这些特点和自身技术优势,该公司带动全省发展扁桃经济林28000余亩,并逐步推广到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发展扁桃26000余亩。

  扁桃早早销售完后,侯俊豹就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林下经济,他自豪地介绍:“就拿团柏扁桃示范园的林下经济来说,通过在扁桃树之间套种中药材和蔬菜作物,每年平均亩产就能收入3000元左右。”目前山西巴旦木实业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扁桃种植、苗木培育、技术输出和林下经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该公司依托成熟的扁桃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规程,形成了育苗-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的扁桃产业链,并建设了山坡种植基地、平川种植基地、新品种育苗基地。

  侯俊豹表示:“我是土生土长的汾西人,对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在今后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公司的技术、管理和经验优势,带动更多的家乡父老乡亲一起做大做强扁桃产业,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山沟里飞出“黄金虫”

  汾西县和平镇和平村的村口,一家名为汾西县康瑞莱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内,48岁的师峰捧着一把活蹦乱跳的黄色虫子乐开了花:“肥!真肥!个个都是‘小胖子’,咱们的养殖技术越发成熟了……”

  养啥不好,非要养虫?别急,这虫子叫做黄粉虫,是当地出口挣外汇的“明星产品”,曾是该镇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致富虫”,如今发家致富的“黄金虫”。

  “想不穷,就养虫!”

  在那段日子里,这个口号曾响彻和平村,如今早已摘掉“穷帽子”的人家,依然记得最初养虫时的场景。

  2016年,为完成和平村产业脱贫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在汾西县委、县政府的穿针引线下,省科技厅为该村引进了优质蛋白饲料黄粉虫项目,并投资50万元与汾西县康瑞莱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年产300吨黄粉虫加工基地。

  2018年,和平村在前期成功示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粉虫养殖基地,上百户“贫困户”靠养虫子摘掉了“穷帽子”。“靠养殖黄粉虫,和平村的村民们不但摆脱了贫困,还指望着这虫子发家致富呢!”师峰说,黄粉虫项目的早期成功,让村民们充满了希望,加入项目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300多户,不但本村人养,连外村,甚至外县都有人养。

  近年来,随着黄粉虫项目的持续发展,师峰不再满足于“坐享其成”的单纯出口,而是在“搞独立研发”“抓国内市场”“创名优品牌”上下起了功夫。

  “说实话,这几年我走南闯北,专门考察国内的黄粉虫市场,在山东、河南等地,人家的发展规模可比我们大得多,而且人家不只是搞出口,还搞内销,不仅搞内销,还研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师峰说,为了让黄粉虫项目“更上一层楼”,他们必须打开国内市场,让养殖户赚得更多,让产业更加红火。

  想要进一步发展,一是靠研发新产品,二是打开国内市场。养殖户王鸿彦最赞同师峰的理念,他在黄粉虫养殖的基础上,还开办了磨粉车间,专门为药材公司提供产品。

  从“坐享其成”的出口贸易,到转型发展的新品研发,师峰思想发生着转变,眼光也逐渐开阔了起来。“以前,总有一些医院的大夫找上门,向我临购一些黄粉虫,说这东西给病人吃了,可以增强免疫力,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后来在山东考察时才清楚,原来黄粉虫不仅可以作为饲料,还具有药用价值,甚至可以当成保健品。”师峰说,这些就是他的研发方向,并且已经和一些医疗机构建立起了联合研发的合作,待研发成功,黄粉虫将以崭新的样子,再一次飞出山沟沟,成为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黄金虫”,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

  记者 王德政 杨全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